秦统一天下是七代明君成就历史的必然?还是六国没落造就历史偶然

华何离伤 2022-07-04 10:47:31

公元前221年,齐国的最后一任国君齐王建率领众臣投降秦国,自愿去做那五百里封君。

至此,秦王嬴政长达10年的统一六国战争就此画上句号,并于同年建立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历史的结果已定,但是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秦统一了天下?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

01.

秦统一天下与商汤灭夏、武王灭商一样,都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旧制度的摒弃,对新思想的拥护。

春秋时期井田制的废除和牛耕铁器的出现,使得农业获得大发展,封建集权也逐渐出现,这对周代及之前的奴隶制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同时周代分封制随着时代发展,宗族演化越来越明显,宗族之间的亲属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像西周初年分封的晋国和宋国,同为姬姓宗族,到春秋时期,却相互攻伐。

由此,国与国之间在当时只有利益上的朋友,很难联合起来,共对一国。

即使能联合到一起,后期也会分崩离析。这是分封制的弊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会导致天下大乱。

同样,除了制度和思想的因素,更多还是秦国国君的不懈努力,把握住了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

02.

秦国自襄公立国到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历时600余年,30多位国君,有明君也有昏君。

但是距离秦统一六国最近的七代国君,却做到了重用贤才、代代明君,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秦孝公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将疲弱的秦国一举变成强大的军事、农业国家,打败魏国,夺回河西之地,令天下诸国震动。

后继位的秦惠文王,坚决捍卫变法,并任用张仪,通过连横,打破六国合纵,并使魏国不敢再进犯河西之地。

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尽管秦武王后因举鼎猝死,仅在位三年,但是他重用甘茂,夺取韩国宜阳,打开东进的出路,这绝对是明君。

武王死后,由于其还未立子嗣,只能让他的兄弟们选择继位人。在羋太后和将军魏冉的拥护下,在燕国为质的嬴稷被立为王,史称秦昭襄王。

他在位56年,属于超长待机的帝王。他前期重用魏冉,后期重用范雎、白起,奉行“远交近攻”的国策,不时地发动对六国的侵略战争,并在与韩国的伊阙之战、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共杀掉70余万人,极大地削弱了六国的军事力量。

由于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太长,他的太子在其在位期间死去。秦昭襄王死后,他的次子继位,史称秦孝文王。

不幸的是,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就死了,其间无功也无过。

之后,秦王嬴政的父亲异人在吕不韦的包装下,成为秦孝文王宠妃华阳夫人的儿子,后继位秦王,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期间,重用吕不韦,在三年的任期内攻下魏国重镇信阳,建立了东郡,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做好准备,这样的成就六国国君恐怕一辈子也完不成。

最后,统一天下的接力棒交到了秦王嬴政手中,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灭掉六国,一统天下。

03.

但是,除了这些历史的必然性,还有一些偶然因素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促进了秦国的统一战争。

最先要说的偶然性就是公元前403年,春秋时期最强大的晋国的三家韩赵魏,灭掉智氏,瓜分晋国。

这件事背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面的秦国,秦国可以对韩赵魏三个国家各个击破,东进中原。这是历史的偶然性,同时反应出分封制的没落。

其次,六国后期的几位君主缺乏明君,屡屡犯错。

离秦国最近的韩国,尽管在韩昭侯时期抓住历史机遇,任用申不害变法,但是其变法的本质是依靠权术来治理国家。

不同于商鞅变法重农、强军和从制度上改变秦国的实质性变法,说白了,就是一个皮毛而已。

最终韩国没有强大起来,仅仅是有强大的迹象,在与魏国一战后,彻底宣告变法失败。

韩国国家小,再加上位于几个国家中间,难以发展,从申不害变法后就没有太多振兴的举措了。

战国后期,韩非子师承荀子归国,本想辅佐韩王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韩王实在是昏庸无能,错失了这一良机,即使成功,韩国也难逃被灭的命运。

说完韩国,另外五国从本质上,与韩国情况相似,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执政者与大臣之间没能同心协力,挡住秦国东进的步伐。

04.

分开来说,魏国作为战国前期首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拥有魏文侯时代李悝和吴起变法留下的强大的魏武卒,但是后继之君魏惠王屡屡没能把握住本国的人才,尤其是丞相公叔座的徒弟,时任中庶子的卫鞅,后期信陵君窃符救赵还被魏安僖王误以为叛国囚禁至死。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日渐强盛,曾有取道秦国北部灭掉秦国的想法,并且在长平之战前,拥有廉颇、赵奢和李牧等战国名将,是唯一能在战国后期抵抗秦国虎狼之师的国家。

但是,赵国的君主由于任用宗族子弟、听信奸臣小人的谗言,导致忠臣良将多被冤杀,最终长平之战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国兵败被秦将白起活埋45万,彻底丧失生力军,最终没能挡住秦国的步伐,惨遭灭国。

独居东北的燕国,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国君目光短浅。战国初期竟出现了国君禅让君位于丞相的笑话,最终导致齐国趁虚而入,灭燕三年。后来燕昭王复国,重用乐毅,使用火牛阵大破齐军,最终灭齐五年,导致两国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秦国。

疆域最辽阔的楚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只可惜,楚怀王不用屈原,导致自己被囚禁于秦国,并落得个饿死的下场。这还不算最荒唐的,楚考烈王时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听信门客李园的谗言,将怀有自己儿子的李园的妹妹献给没有生育能力的楚考烈王,幻想着考烈王死后,当楚国的“太上王”,可惜李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密杀了春申君,将富强的楚国治理地腐败日益严重,最终没能挡住秦将王翦的60万大军,国破家亡。

当韩赵魏楚燕五国陆续被灭后,仅存的齐国还拥有军队百万、粮草无数,假如能够分兵于诸国后人,组织抗秦大业,秦灭六国估计得拖延几十年。但是齐国自齐闵王灭燕三年引天下五国伐齐后,齐君恐惧了秦国的战斗力,不顾大臣的进谏,定下“事瑾秦”的国策,最终齐王建不战而降,饿死在秦王嬴政封赏的五百里松林中,实在可悲!

05.

纵观六国灭亡历史,不仅要引出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其中提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观点鲜明的将六国灭亡与秦统一天下的原因落在各个国家自身情况上。

我非常赞同,但同时要强调一点,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进程并结合各种偶然因素的必然事件,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历史就是这样的,天道轮回、此消彼长。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兴亡最终取决于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否做好了自己,是否利用好了身边一切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古人言:读史以明志。借鉴古人的经验,结合当前的现状,足以让你避开一些错误,走向成功。

0 阅读:7

华何离伤

简介:每天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