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被拆后,他却说不改了

华何离伤 2022-07-04 10:44:02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封建君主专制的灭亡无疑是中国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篇。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积极响应,而后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最终湮灭。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不仅革除许多旧观念、更新民众的思想,许多北京城内恢宏壮观的建筑也被保留了下来。“大清门”的匾额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这“大清门”,在清朝的规格可谓是极其高。只皇帝、皇后等四人能从正门出入,其余人只能走侧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清门”是皇室与百姓的一道分界线,以里,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以外,烟火气升、日出而作。

孙先生在这一带巡视时,他发现了这牌匾。问了身边的人才知道,这牌匾拥有怎样的深刻意义。此牌匾正彰显了清朝等级观念的森严与皇室贵族们的权力之大。

他转念一想,既然清朝已经灭亡,那“大清门”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那我们为何不改成与民国相称的名字呢?”周围人纷纷赞同。

那应该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这又让众人犯了愁。很快,有人提议,将此门改为“中山门”,这大大彰显了孙先生的伟大贡献。

但不一会儿就被孙先生否决了,“中山”二字,还是犯了避讳,不可,不可。

正在众人苦思冥想之际,孙先生萌生出了一个想法,“不若就改为‘中华门’吧。”

他建议道。清朝以国号为名,那中华民国也可以继续沿用这种思路,以“中华”两字为名。

既然名字敲定了,匾额的材质也得尽快讨论出结果。可到底用什么材质的匾额呢?众人纷纷推脱,怕这差事落到自己身上。

因为此事事关国之颜面,社会各界对此事格外关注。万一出了什么纰漏,将面临全国人民的指责。

大清门匾额的材质名叫“青金石”,质地温润,色泽均匀,在被制作成牌匾后,历经风吹雨打,却依然散发着莹莹色泽,没有一丝裂纹。

出于爱惜的目的,孙先生最终决定将匾额翻个面,背面刻上“中华门”三个字。

说干就干,工匠立刻就搭梯子把匾额拆了下来。

当翻过面后,却让人大吃一惊。后面赫然刻着“大明门”三个字,看来清朝建立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扰,图省事就翻了个面刻成“大清门”。

孙先生摇头苦笑:“还是得重头来啊。”

为了尽快平息民怨,1912年,孙先生找了块木料作为匾额,挂了上去。

自此,“大清门”最终被“中华门”所替代。

中国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一块不起眼的牌匾正是一个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历史宏大而悠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门”所在位置变成了毛主席纪念堂,一直屹立至今。

0 阅读:1

华何离伤

简介:每天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