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军衔制的制定过程

讲讲历史果子事 2024-03-20 07:00:11

1950年9月,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管理部成立的祝贺大会上提出:“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度必须建立……阶级在指挥作战时是很重要的,尤其在联合作战时便更重要了”,在全军实行军衔制便提上了日程。然而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国不得不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军衔制暂时停止。

原始方案设六等二十一级

1951年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该指示指出“评级为今后实行军阶制度,奠定初步基础”。次年3月,中央军委颁发《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1952年11月,总干部部呈送了《1953年军衔准备工作计划》的报告。该报告草拟的军衔制方案为六等二十一级:

元帅: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该方案中苏双方存在分歧,中方的总干部部与苏联顾问分歧的主要焦点在少将和上校之间之间要不要设立准将。中方认为少将和上校之间有必要设立“准将”一级,原因在于我军的军、师干部共有6级(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正师级、副师级、准师级),授衔时如果将较弱的军长和副师长都授少将衔的话会导致少将人数偏多且不合理,如果增加准将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苏联顾问反对设立“准将”一级的原因在于苏军没有“准将”这一军衔,苏军中的副师长军衔为上校,如果中方设置了准将军衔,副师一级的干部就可以授予准将,到时候就会导致解放军与苏军同等职务的副师长的军衔会高于苏军,这样很不利于苏联老大哥,实际情况也不允许同等职务军衔高于苏军。最终,经过慎重考虑,取消了“准将”一级,拟设六等二十级:

元帅: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第二方案设六等二十一级

为了解决中苏关于“准将”设立的分歧,1953年总干部部在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时,参考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军衔制度,最终在少将和上校之间设立“大校”军衔替代“准将”军衔,同时将原方案中的上将、准上将改为大将、上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为大尉、上尉、中尉,新方案的军衔等级为六等二十一级:

元帅: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六等十九级

1955年2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由毛泽东主席批准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该条例公布之后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95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军衔制。同时,1955年的军衔方案对1953年的六等二十一级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在元帅一等将国家元帅和兵种元帅合并为元帅,并增加大元帅,大元帅和元帅前面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军士一等中取消准尉一级,最终确立的军衔等级为六等十九级: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55年的最终定型方案为六等十九级,但是实际实施的结果为七等二十级。当时为了解决副排级干部的军衔问题,还是在少尉和上士之间增设“准尉”一衔。准尉军衔本来是过渡军衔,一两年后就取消,但是该军衔一直沿用到1965年军衔制的取消。因此,1955年实际实行的军衔制为七等二十级: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大元帅和元帅简章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非毛主席莫属。大元帅的礼服为纯手工精心制作,外观非常精致和威武。面对如此闪耀和精致的大元帅礼服,毛主席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坚辞不要大元帅军衔。主席说:“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设而不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礼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