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结婚了?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口数量已突破2.4亿大关,单身,正从个体选择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婚姻登记数据来看,全国结婚登记人数首次跌破500万对,仅为480万对,较2020年下降了近40%。结婚率最低的城市集中在“北上广深”,其中上海结婚率仅为3.5‰,创历史新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李婷指出,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一部分是受到疫情后补偿结婚效应逐渐结束、适婚年龄人群减少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13年我国20-39岁适婚群体人口数约为4.35亿,而到了2023年,该人群降至3.71亿,少了6400万人左右。除了结婚率走低,独居人口的增长态势也颇为显著。民政部预测2025年中国独居人口将突破2.4亿,相当于德国+法国人口总和。
独居青年现象持续增长,据贝壳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新独居时代报告》,到2030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1.5亿至2亿人,其中20岁至39岁的独居青年将从2010年的1800万增加到4000-7000万。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为了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的“拦路虎”。
以结婚率最低的上海为例,2023年上海的人均GDP高达19万元,但平均初婚年龄却达到男性30.6岁,女性29.2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姻,不再是年轻人眼中的必选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享受当下的单身生活,追求独立与自由。
据相关调查,一二线城市超过六成的90后保持单身三年以上,超过七成的人表示单身主要是因为没遇到合适的人。单身群体规模的不断壮大,与之相关的话题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全民参与讨论的热潮。单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0万亿元,撑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万亿级市场。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一种独特的“一人食”餐厅悄然兴起。顾客进门点餐、出门结账全程通过手机操作,用餐时坐在三面封闭的小格子间里,甚至上菜时都无需与服务员碰面,只需隔板一开,菜品便迅速被推到面前。这种满足单身人士需求的餐饮模式,正是单身经济的一个缩影。
迷你电器市场也在单身经济的浪潮中迎来爆发。2024年宠物用品市场规模预计为443.4亿元,到2025年将达到484亿元。小巧便捷、功能齐全的它们,完美契合了单身人士的生活空间与使用需求。迷你房屋也受到热捧,日本东京专为单人设计的超迷你公寓,虽空间狭小到连胳膊都难以伸展,入住率却高达99%。不仅如此,与陪伴相关的产业也在单身经济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陪人聊天、陪人玩的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庭宠物、家庭机器人等也成为单身人士排解孤独的好伙伴。《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增长7.5%,达到3002亿元。其中,犬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557亿元,小幅增长4.6%;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445亿元,增长10.7%。2024年,宠物数量为12411万只,较2023年增长2.1%。
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较2023年增长1.6%,宠物猫数量为7153万只,较2023年增长2.5%。从消费结构看,2024年食品市场仍是主要消费市场,市场份额为52.8%。宠物市场更是前景广阔,对于许多单身人士而言,宠物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家庭的必需品,它们填补了生活中的情感空缺。单身人口的增加和老年人养老问题,虽带来了社会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商机。
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为单身人士和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创业者,无疑将在这片蓝海中收获丰厚的回报。深入探究单身群体的构成,男性单身问题愈发凸显。30岁以上未婚男性人数现已超过2000万,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000万。自1990年以来,高性别比的出生人口陆续进入适婚年龄,是造成男性单身问题加剧的重要原因。
与我国情况相似,日本在1991年经济泡沫破灭后,步入低欲望社会,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快速下降,老龄化问题严重。在日本,“食草男”现象逐渐兴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缺乏追求,更愿意待在舒适圈中。一项日本调查显示,1992年,仅有26.7%的男性在意结婚对象的经济状况,而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飙升至41.9%。这一变化反映出日本社会经济压力下,男性对婚姻观念的转变。
反观我国,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职场地位的上升,女硕士、女博士数量不断增加,职场女性占比持续提高。与此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显现,90后、00后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尤为严重,一度超过120:100。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面对这一现状,“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90后为何如此坚持单身呢?调查显示,一二线城市超过六成的90后保持单身三年以上,超过七成的人表示单身主要是因为没遇到合适的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90后适应了996甚至007的工作模式,在忙碌与疲惫中,他们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仅有的闲暇时光,更愿意用来打游戏、看球赛,享受片刻的放松。生活成本的上升、赡养父母的压力,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成家意味着要承担两个家庭四位老人的重担,这让许多90后对恋爱与结婚望而却步。
据统计,12.4%的90后表示单身是因为经济条件差,13.7%的人认为自己一个人生活得很好,15.8%源于不自信,32.5%则是因为太宅。具体而言,90后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过程中目睹了父母为家庭的辛勤付出,从而对自身为人父母的能力缺乏信心,拒绝结婚生子,他们渴望摆脱老一辈的生活模式,追求不一样的人生。此外,结婚生子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生孩子是为了养老,而如今,90后更倾向于独自养老,给予孩子自由,育儿成本的提高,也让生娃成为一种“公益行为”。再者,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普及,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和社交途径,相比之下,婚姻不再是生活的唯一寄托。有90后坦言,70岁以后会进养老院,养孩子从经济角度看并不划算。
相关调查显示,90后的成婚率不足一成,90%处于单身状态。这一现象,对个人而言或许只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但对国家来说,却关乎人口结构、社会发展等诸多层面的问题。90后单身不敢生孩子,育儿成本过高是关键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减轻年轻人的育儿负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婚育环境。
单身人口数据背后,隐藏着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虽然挑战重重,但希望之光也在缝隙中悄然闪耀。2.5亿单身群体所蕴含的创造力和消费潜力,正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单身经济不仅催生了“一人食”餐厅、迷你电器、陪伴产业等新业态,更推动了社会对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接纳与尊重。
面对性别失衡与低生育率的现状,政府与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生育政策的优化、育儿成本的降低、养老体系的完善,正逐步为年轻人减轻负担,营造更加友好的婚育环境。同时,教育机构和媒体也在努力引导正确的婚恋观,让人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不忘家庭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