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第二十三条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月8日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答问时谈到高额彩礼“娶不起”等问题,称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实际上7年里,中央一号文件已有6次点名高价彩礼陋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治理要求。从2021到2025,年年点名。那么今年会有怎样重大的变化呢?
打击婚托婚骗:守护家庭财富
近年来,打着结婚名义骗取彩礼的现象愈发猖獗。在裁判文书网上搜索 “农村彩礼” 这四个字,仅仅在最近几年,相关案件就接近4 万个。
事实上彩礼已经从祝福变成了家庭沉重的负担,动辄二三十万,因婚致贫不是个例。在这类案件审理中,法官也面临着极大的难题。“清官难断家务事”,男女私人感情本就复杂,跟谁结、怎么结,都是大家的自由。要证明对方从一开始就心怀不轨蓄意骗钱,这期间调查取证困难重重,也正因如此,婚托婚骗的危害极其巨大,这不仅仅是家庭内部问题,更涉及到乡风文明乃至社会稳定。
2023 年,一名男子在甘肃庆阳市镇原县政府官网给该县县长写信,称女方父母索要 28.8 万彩礼,还不包括房车,与当地平均 12 万的彩礼水平相差悬殊,自己难以承受,请求整治当地高价彩礼。
镇原县委宣传部回复称,将以此为切入点,遏制高价彩礼等陋习。这一事件并非个例,高额彩礼成为许多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的阻碍,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多地结合地方实际出台彩礼标准,甘肃定西规定彩礼不超过5万元,宁夏则是用12 条措施奖励低彩礼家庭,像优先推荐就业、提高信用贷款额度等福利。
如今,国家将打击婚托婚骗提上日程,就是要从根源上整治这一乱象,维护婚姻的诚信与尊严,守护每一个家庭的财富积累。
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净化社会风气,更能让人们对婚姻重拾信心,不再因害怕被骗而对婚姻望而却步。
婚姻法新解释:鼓励共同奋斗
在打击婚托婚骗的同时,婚姻法也出台了新的司法解释,对夫妻间婚后房子财产的归属问题做出了清晰界定。
其大原则为:如果离婚,夫妻双方婚后共同赚取的那部分钱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强调一下是婚后!而父母购置的房产,无论是婚前购买还是婚后加名,都遵循谁出资归谁的原则。
有人说这一解释是对出资方有利,没有保障未出资的一方。但实际上它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鼓励夫妻双方在婚姻中共同奋斗、携手经营家庭,而不是试图通过婚姻单方面谋取利益。
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为婚姻关系中的财产分配提供了明确规则,减少了因财产问题引发的纠纷与矛盾。让婚姻回归到情感与责任的本质,而非成为获取财富的手段。
保护家庭主妇权益:认可家务劳动价值
前两年出台的民法典中,明确不支持高价彩礼、骗彩礼等行为,与此同时,女性家务补偿条款也逐步落地。
通过真实案例我们了解到,王女士婚后全职照顾家庭10年,丈夫长期出差。离婚时,法院根据新规判决男方支付王女士家务补偿金15万元,认可其家庭贡献。
在传统家庭模式中,许多女性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全身心投入到家务劳动中。
虽然她们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但对家庭的贡献不可磨灭。法律专门支持这部分女性的家务补偿,充分体现了对家庭主妇权益的重视与保护。
这一规定不仅是对女性付出的认可,更是在社会层面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让人们认识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努力,无论是在外打拼事业,还是在家操持家务,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新政策的深远意义
从中央一号文件对婚托婚骗的打击,到婚姻法的新司法解释,再到民法典对家庭主妇权益的保护,当我们将这些政策串联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往婚姻中牵扯不清的账目以后会划分得清清楚楚,模糊地带也会被明确化。
过去,很多地方将家暴视为家务事,但如今,这种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全国法院一口气签发了两万多张人身安全保护令,对家暴行为的判刑案例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法律正在将婚姻中的各项责任划分得明明白白,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任何模糊不清的规则,最终往往都是老实人吃亏。
作为一种习俗,“彩礼”由来已久,与其相对应的是“嫁妆”。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双方父母给予新组建的小家庭的经济扶持,但高价彩礼的出现,原本美好的寓意已变成了一种负担。
从现在一开始就将规则制定得清清楚楚,反而更有利于婚姻关系的长久稳定,让每一位进入婚姻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让那些企图通过婚姻占便宜的人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