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两会提案:遏制35岁就业歧视,如何打破“职场中年危机”?

半夏的时光 2025-03-11 14:49:03

“35岁现象”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它依然是悬在中国职场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无论是招聘广告中的“35岁以下”,还是职场晋升中的“年龄门槛”,35岁似乎成了职场人的“分水岭”。

35岁歧视:职场中的隐形“天花板”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35岁几乎成了求职者的“生死线”。

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招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招聘中,博士毕业生也被要求“35岁以内”。

35岁歧视的根源,与我国的教育体系和退休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许多人完成高等教育时已经接近30岁,如果再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时可能已经超过35岁。然而,就业市场却对这些人设置了“35岁门槛”,导致他们刚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的退休年龄正在逐步延迟。

根据政策,未来退休年龄可能会延长至65岁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劳动者需要在职场中工作更长时间。然而,35岁歧视却让许多人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就被迫退出职场,这与延迟退休的政策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功成的建议:如何打破35岁歧视?

针对35岁歧视现象,郑功成提出了多项建议,旨在从政策、法律和社会层面全面遏制这一现象:

学历歧视: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应将学历歧视纳入就业歧视范畴,并通过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用人评价体系,摒弃“唯名校”“唯学历”的观念。

甘华田建议,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带头摒弃学历歧视,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方式。

同时,建立学历歧视投诉举报机制,对于屡犯学历歧视的企业纳入征信记录。这些措施旨在打破学历歧视的隐形壁垒,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郑功成指出,平等就业是建设公正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劳动者参与公平竞争的前提。只有打破这些歧视,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要真正实现公平就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遏制歧视现象;企业应摒弃偏见,以能力为导向选拔人才;社会则应营造尊重多元价值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5岁歧视和学历歧视不仅是职场中的问题,更是社会公正的试金石。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退休政策的调整,打破这些歧视已成为当务之急。郑功成和甘华田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实现公平就业,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包容的职场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职业生涯中发光发热,不受年龄和学历的限制。毕竟,公平就业不仅是劳动者的权利,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文本来源:@钛媒体

0 阅读:9
评论列表
  • 2025-03-11 17:31

    三十五的年龄线,好像是某为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