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反对王安石、又反对司马光,苏轼到底是哪一派的?赤诚的革新者

巴州刺史 2020-04-30 10:18:05

苏轼是改革派,支持变法但不支持剧烈的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关于变法的方式之争。苏轼反对司马光废法,是关于国家前途的路线之争。

一、苏轼其实是个改革派

武备松弛的北宋,长期苟安。既要养大批军队,却又不敢向北方的辽国开战,不能抵御外侮,只能用纳贡称臣的方式维持。久而久之,官越养越多,兵越养越多,耗费越来越大,正所谓“冗官、冗兵、冗费”。“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这一切苏轼都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苏轼认为要解决宋王朝的根本问题,必须要变革。

二、苏轼反对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方式

苏轼认为变革第一要务,是要整顿吏治,为改革争取必要的人事支持。特别是州县地方官员,必须是支持改革的人士,因为改革的具体政策由他们来执行。地方官的态度事关改革成败。

反观王安石,他一方面认为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整顿财政。另一方面又却操之过急,待到神宗继位,迫不及待就启动了改革程序。此时朝廷内外就只是新设置了一个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来作为总领变法的机构。地方执行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人事,没有配合措施。

同时,苏轼主张万全的改革方式,王安石则倾向雷厉风行的变法。可惜的是,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得到神宗坚定的支持,从人事安排可见一斑。

苏轼后来激烈的反对王安石,却并非反对变法,是反对没有一整套万全体系的变法。后来,在司马光废法时,苏轼又激烈反对,则是因为已经实施的新法确实产生了效果,虽然很不尽人意,也没有必要因为政见不同而置国家前途于不顾。

苏轼是一个至诚之人,没有政治偏见和党同伐异的心思,他只是对国家存在的问题看得很清楚而支持变革,也对王安石的变法方式存在问题看得很清楚而反对王安石,同样对司马光私心自用看得很清楚而反对司马光废法。

在后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时,还大胆指出,神宗的摇摆不定动摇了变法的根本支持。可见其是一片赤诚之心,能够看到不同时期变法存在的不足和产生的效果,不为一己之私利而单纯反对变法或反对废法。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