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逝世7个月后,康克清向汪东兴汇报3件事,最后写道:请您审处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24 10:27:17

1977年2月,康克清致信汪东兴,汇报三项与国家财务相关事宜,均为清算事宜,并请其审核处理。

【朱德的清廉节俭】

朱德与国家账目清晰,红军时期即严遵“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改善,他仍秉持节约清廉,绝不沾国家丝毫便宜。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工资制,军政干部薪资高于党政干部,元帅月薪约700元。朱德表示,他未任军队实职,不应领元帅薪资。

朱德经济负担重,早年革命家靠兄弟支撑,他心怀愧疚。建国后,见兄弟生活困难,孩子失学,他主动提出让孩子来京,由他资助上学。

朱德家中挤满了人,小小的空间内聚集了近20口人。

鉴于朱德承受巨大压力,中央办公厅提议为他设立专项补助,以减轻其负担。

朱德言:“既授我职务,岂可再受国家补助?子女应由我抚养,岂能累及国家?”

朱德始终未去领取过一次补助。

朱德对亲人资助慷慨大方,对自己却极为节俭。他乐于助人,慷慨解囊,而在个人生活上却十分朴素,毫不奢侈。

顾英奇初见朱德,见其身着破烂丝棉沃裤,补丁遍布。他惊讶不已,心想:朱老总身为高官,竟穿如此破旧之裤,实属罕见。

朱老总以身作则,节俭行事,其节约行为被身边工作人员所共见,皆对此印象深刻。

朱德饮食一向简朴,且为刻意要求。一次,工作人员言:“首长,您伙食太简单,我与厨房商量,为您调整一下。”

朱老总拒绝说:“这已很好,家常便饭即可。我乃农民之子,自幼食粗粮青菜。大鱼大肉既费钱,我又不惯。无论何时,节约乃习惯。”

朱老总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保持节俭美德,告诫他们切勿丢弃这一优良传统。

【教育子孙】

朱德常对子孙言:“你们应‘接班’,而非‘接官’。”

朱德强调,若一心求官逐利,则思想不正,终将被人民摒弃。切记,勿忘初心。

朱德要求子孙成为对社会有益、国家需要的人才。

朱德曾对刘武言:“当兵虽有前途,然农业乃国之根本,亟需人才。你长大后,愿投身农业,成为农民否?”

闻刘康分配至工厂,朱老总甚悦,言:“为工人善矣!劳动方能创富,当为普通劳动者。”

朱德位高权重,子孙在军中起步本优。然而,多数后代颇为“普通”,名气不大,官位不高,这归因于朱德的干预。

1969年,刘建作为朱德外孙参军。三年后,其师长致电朱德,称刘建在军中表现优异,建议提拔为干部。

朱德回复道:“不必匆忙,可让他续役两年。”

刘建服役五年后方获晋升机会,非因部队偏袒不足。多数士兵两三年即晋升,身为开国元帅外孙的他,非但未提前,反而延后两年。

朱德将后代献给国家,全心全意为国家奉献,展现了其无私的精神与高尚的爱国情怀。

【身后事】

朱德节俭一生,病逝后,康克清嘱儿子:“无需购新衣,回家选件好衣为父更换即可。”

家中遍寻无果,无一件得体衣物。朱德久未添新衣,旧衣皆穿至破损方弃。众人再度陷入沉默。

朱德逝世时留下20306.16元,康克清将其悉数上交党组织,表示这是朱德同志的最后一笔党费,也是他最后的遗愿。

追悼会结束后,康克清由孙子协助,着手整理朱德遗物,并着手起草致中央办公厅的信件。

七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国家步入正轨。康克清将信递予汪东兴,信中言明:

朱德坚持“不占国家便宜”的原则,将国家财物悉数归还,并将个人财物也上缴国家,彻底践行了他的信念。

康克清对此表示支持,她与朱德携手共度数十年风雨,自然深刻理解他的想法。

阅毕信,汪东兴眼眶泛红,感慨道:“朱总司令,您将永驻我们心间。”

朱德留给子孙的个人遗产极少,但他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极为丰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