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放在糖尿病治疗上,再合适不过!
胰岛素,这个被誉为“甜蜜毒药”的东西,既是糖尿病患者赖以维生的甘露,又像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便可能让身体陷入难以逆转的深渊!
那么,长期使用胰岛素的人究竟还能活多久?浙江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关键不在于胰岛素本身,而是这五个决定性的因素。

说起胰岛素,很多人会联想到糖尿病,但其实它是人体自己就能制造的东西。胰岛素的角色,简单来说,就像一把钥匙,专门打开细胞的“门”,让血糖顺利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
但问题来了——如果这把钥匙找不到锁,或者锁已经坏了,那血糖就只能在血液里横冲直撞,久而久之,身体就开始“报废”了。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往往是“吃”出来的。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让胰岛素的“钥匙”越来越多,却始终打不开门,导致血糖越积越高。
于是,医生不得不通过外源性胰岛素来“强行开锁”,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甚至加速身体衰老。

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胰岛素使用不当而陷入困境的患者。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0岁的老王。他从50岁确诊糖尿病开始,就一直担心胰岛素的副作用,能拖就拖,能忍就忍,哪怕血糖飙升到20mmol/L,也坚决不打胰岛素。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昏倒在家,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严重酮症酸中毒。医生紧急注射胰岛素后,他才勉强脱离危险。
但遗憾的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损伤,他的视网膜已经出现病变,肾功能也开始下降。如果老王早点接受规范治疗,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长期使用胰岛素到底是“延寿”还是“折寿”?答案取决于剂量。剂量过高,容易导致低血糖,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甚至猝死;剂量过低,则控制不了血糖,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神经受损。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医生指导下精准调整剂量,既能稳定血糖,又能避免副作用。
2. 饮食管理:胰岛素不是解药,吃对才是王道很多患者误以为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意吃喝,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胰岛素只是工具,真正决定血糖稳定的,是饮食结构。高纤维、低GI(升糖指数)食物,如糙米、燕麦、绿叶蔬菜,是糖尿病患者的“护身符”,而白米饭、甜点、红肉等高GI食物,则是“隐形杀手”。

如果说胰岛素是“钥匙”,运动就是“润滑剂”。规律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它更有效地降低血糖。研究表明,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以显著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
4. 心理状态:焦虑和抑郁是隐形杀手长期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焦虑、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影响胰岛素的代谢。因此,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是糖尿病管理的隐形武器。
5. 并发症管理:糖尿病不是杀手,合并症才是真正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往往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带来的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正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消渴”病,即现代的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源在于“阴虚燥热”,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能化生,从而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因此,除了西医的胰岛素治疗,中医的调理同样重要。黄芪、山药、葛根等中药,有助于改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如何才能活得更久?医生的建议科学使用胰岛素:在医生的指导下精准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风险。保持健康饮食: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控制总热量。坚持运动:每周至少三次有氧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关注心理健康:避免焦虑和抑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定期体检:监测血糖、血脂、肾功能,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不是绝症,胰岛素也不是“毒药”。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完全可以活得长久而健康。真正决定寿命的,不是胰岛素,而是你对生活方式的掌控。
参考文献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糖尿病管理指南》, 2024年版.中国糖尿病协会. 《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生存分析》, 2023.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全球管理策略》,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