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县城江滨路有座大王庙,原本以为大王庙供奉的只是大王,没想到还有关帝。神话中得大王与关帝并无仇怨,但两者并不算是非常要好的哥们儿,民间庙宇自古就是王归王,帝归帝,两者不能在一起,隆安县县城的大王庙为何将大王和关帝放在一起供奉,这还真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大王又称大王神、藏山大王,大王神的原型则是藏山神晋国大夫赵武,藏山因隐藏赵氏孤儿而得名,守护赵氏孤儿的则是大夫赵武。赵武对主子忠义,后人对赵武的忠义感动而称之为藏山大王,更崇拜赵武的忠义而建庙立神位。关帝则是三国时期的关羽,民间传说:文圣孔子武圣关公,足见关羽在民间有多么的崇拜。

隆安县大王庙供奉大王、关帝两神是因为两庙合建而凑在一起,以前县城内有关帝、大王两座庙宇,大王庙位于粮食局大门左侧,关帝庙位于县人民医院和林业局之间,1999年县城扩建而搬迁至江滨路。原本想关帝、大王两神各自建庙,但土地有限,而且分建两座庙觉得庙房小,索性就将两神汇聚在一起。

有疑问的是关帝和大王两神合庙,为何叫大王庙,叫大王庙让关帝情以何堪?莫非大王关帝庙名字太长而简称大王庙,还是关帝在现代对民间信仰的深度有所降低而忽略掉关帝,要知道古代民间对关帝崇拜得五体投地才建的关帝庙。

关帝庙和大王庙同时期建,两者都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先民修建两座庙的原因其实是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习俗和文化的传承。康熙年间正值岭南特别是桂西北一带战乱频繁,匪患猖獗、地方土司势力为争夺地盘挑起争乱的年代,村民修建大王庙就是希望子孙忠于脚下的土地,关帝庙则是希望子孙也像武圣关公一样一身本领守护好这片土地。

古代岭南是百越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则是百越人和骆越人,原本生活在岭南的原住民安居乐业,并且还有自己的文化,但地处边疆时常受到南亚国家的侵略,更有地方土著跟境外民族勾结残害地方土著,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廷都派北方兵前来打击境外势力,同时还命北方将士戍边疆。广西境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建有大王庙和关帝庙,前来供奉的都是北方戍边将士的后裔,唯一的解释就是大王和关帝是北方人,地方土著不会供奉北方神。

关帝雕像倒是有几分神似,唯一不解的是大王的雕像,大王的原型是大夫赵武,实打实的武官,庙里的大王雕像有点像文官确实不妥。可能是自己有点肤浅,庙里的雕像有点像唐代诗人白居易,更有点像明朝时期隆安知县姚居易,感觉大王的雕像有可能是以隆安知县姚居易为参照而修制,如果不是参照姚居易那可能是自己有点肤浅了。
大王庙里供奉两神,大王代表文神,关帝则代表武神,一文一武的去供奉更能体现出县城居民希望子孙文武双全,更像大王和关帝一样忠义。供奉大王庙,县城居民渴望子孙文武双全,把大王庙改叫文武庙岂不是更好。供奉大王庙是当地民间习俗,更是传承民间文化的精神粮食,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香客都会来上香祭拜,自大王庙罗成之日便香火不断,当地居民祈福的不应该是子孙文武双全,更有可能是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本文就吹水到这里,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作参考,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