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靠搞“歪门邪术”巧取豪夺老百姓的企业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从波来看商业 2025-02-16 03:24:41
《时评:靠搞“歪门邪术”巧取豪夺老百姓的企业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在民生领域,企业的诚信经营不仅关乎市场秩序,更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然而,重庆燃气集团却在短短一年内两次因收费问题被官方通报处罚,其整改不力、漠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暴露了部分企业为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的“歪门邪术”。这种以牺牲公众信任为代价的短视行为,终将自毁根基,走向末路。

一、屡教不改:从“多计多收”到“整改流于形式”

2024年4月,重庆燃气集团因多计多收燃气费被查处,涉及金额逾285万元,企业高层因此被问责免职。彼时,该公司承诺整改,声称将完善抄表机制、升级收费系统,并推进“月抄、月清、月推”的透明化服务。然而,不到一年时间,2025年1月,市民再次集中投诉燃气收费异常。调查显示,企业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推进不力”,抄表周期混乱、违规估抄错抄等问题依然频发。例如,部分用户因“零估累抄”被要求一次性缴纳3个月费用,而企业未提前告知,导致用户实际缴费与用气感受严重不符。这种表面应付、实则敷衍的态度,无异于对公众利益的二次践踏。

二、问题症结:管理失序与责任缺失

重庆燃气集团的“顽疾”背后,是企业管理层对责任的漠视和对监管的轻视。

其一,技术漏洞与人手不足长期未解。尽管2024年4月后企业新增抄表员607人,但人均月抄表量仍高达4500户,远超合理负荷,加之培训不足、离职率高,抄表质量难以保障。

其二,制度执行形同虚设。企业虽承诺规范抄表周期,但2024年5月至2025年1月间,仍有7.54%的抄表周期不足25天或超过90天,且未提前通知用户,导致计费混乱。

其三,违规操作屡禁不止。例如,企业违反“估量不得高于用户上年最高单月用量”的规定,高估预收涉及3.11万户次,金额达156万元。这些问题折射出企业将短期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的扭曲价值观。

三、信任崩塌:企业与公众的“双向毁灭”

公共服务企业本应以民生为本,但重庆燃气集团的行为却将自身推向信任危机的深渊。

一方面,用户权益被系统性侵犯。仅2025年1月,企业便因错抄错录导致1739户多缴费27.82万元,而“未发现燃气表计量问题”的结论,更让公众质疑企业将技术问题转化为管理失责的“挡箭牌”。

另一方面,企业信誉的崩塌将引发连锁反应。去年“换表后费用暴涨”风波已引发舆论哗然,此次再曝问题,无疑加剧了公众对垄断性企业的抵触情绪。当企业失去民心,即便坐拥市场支配地位,也终将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四、出路何在?唯有刮骨疗毒、回归正道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的处罚决定——罚款810万元、成立专项工作组入驻整改三个月——释放了强监管信号,但仅靠外部施压难以根治沉疴。企业若想重获信任,必须做到:

一是彻底革新管理模式,摒弃“重利润轻服务”的思维,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考核机制;

二是推动技术透明化,如公开抄表数据、开通实时查询渠道,消除信息不对称;

三是强化内部问责,对屡教不改的责任人“一追到底”,而非仅以“基层人员不足”为借口推脱。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企业需铭记:唯有以诚信立身,才能行稳致远。

不是结束的话

重庆燃气集团的案例警示所有企业:靠“歪门邪术”巧取豪夺,或许能牟一时之利,但最终必然付出惨痛代价。在法治化、透明化的市场环境中,任何对公众利益的践踏都将被放大、被清算。企业若不能自省自律,等待它的不仅是法律严惩,更是民心背离后的彻底消亡。

1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5-02-16 13:31

    纵容企业的也必将灭亡。

从波来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