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在尊界S800发布会上用迈巴赫S680做对比测试,显然预料到会在业内引发热议,那句“别嘲笑它”也绝非即兴发言。然而,他可能没料到的是,那辆租来的迈巴赫S680的车主,在发布会结束后的第四天,竟然再次让尊界成为热门话题,热度甚至超过了发布会当天。
来自四川的年轻男子声称,他正是尊界S800发布会上那辆失控的迈巴赫S680的主人。他表示,在未经通知和许可的情况下,尊界官方擅自将他的车用于极限驾驶和测试。当车辆归还时,他发现前脸受损,轮毂也发生了变形。为此,他要求尊界给出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
随后,在不到两小时内,江汽集团作为尊界的母公司迅速通过微博发声。他们强调,这段测试视频以专业严谨的手法,充分展示了车辆在极限环境下的出色表现。整个测试过程严格遵守了行业的高标准规范,所有采集的数据都真实可信。此外,江汽集团还提到,测试所用的车辆是通过合法合规的第三方租赁平台获取的,并且在租赁时已提前告知了车辆的具体使用目的。
在这场科技巨头间的博弈中,华为和鸿蒙智行选择了低调行事,而余承东也未曾发表任何言论。最终,江淮成为了这场风波的主要承担者。这一局面反映了行业内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策略选择,华为和鸿蒙智行的沉默可能是出于对当前市场环境的谨慎评估,而余承东的沉默则可能暗示了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江淮的承担,则可能是其在行业地位和资源分配中的必然结果。
最近有个挺有趣的事儿,北京奔驰的段建军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聊了聊汽车行业的事儿。他提到,这两年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有些品牌为了吸引眼球、抢流量,甚至用虚假宣传、操控网络水军、抹黑竞争对手这些不正当手段来竞争。段建军还强调,合理的竞争应该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动力,而不是用来恶意打压对手的工具。确实,最近不少新车发布会上,奔驰总被拿来对比,说什么过减速带不稳、车头放不住香槟塔、雪地爬坡不行、紧急刹车不灵之类的,这些话题也是没完没了。
2月25日同一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集了7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举行了一场关于公平竞争的讨论会。会议的重点是解决“内卷式”竞争问题。在受邀的汽车企业中,只有北汽和奔驰两家代表出席。
仔细琢磨这几件事之间的联系,会发现其中颇有深意。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暂时不去深究尊界、第三方公司、广告公司、租车公司和车主之间的利益链条中是否有人隐瞒了测试的真实目的以获取额外收益,也不去讨论行车记录仪和车载GPS定位器记录的多次测试轨迹究竟是迈巴赫一次失败的放大,还是尊界为了视频拍摄效果而进行的多次尝试,亦或是双方为了确保公开公正而进行的多轮测试。由于我们并非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或执行者,因此无法轻易做出判断。对于迈巴赫车主而言,既然事件已经发酵,最终很可能会得到相应的赔偿,预计责任会被归咎于租赁链条中的某个“临时工”,并通过赔偿来解决车主的损失。在此,我想讨论的是发布会上“竞品对比”这一环节。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汽车报道的记者,我亲眼见证了行业发布会的巨大转变。大约六、七年前,发布会氛围还相当和谐,各家车企都保持着表面的友好。到了五年前,虽然偶尔会出现竞争车型的对比数据,但品牌方总是避而不提对手的具体名称。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几乎每场发布会都少不了拿竞争对手说事。要是没有对比数据支撑,表格都不好意思放出来;要是不播放竞品视频,就怕用户记不住自家产品。更有甚者,直接贬低对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行业竞争的加剧,也展现了营销手段的日益激进。
提到操控性就非宝马不可,说到性能就非保时捷不行,提起豪华感就是奔驰,讨论智能驾驶就是特斯拉……这种论调实在让人无奈。在中国的汽车市场,每年推出的新车超过500款,发布会更是数以千计,竞争异常激烈。每家车企的市场和公关团队都在费尽心思为发布会策划创意,寻找亮点,吸引眼球,特别是对那些本身缺乏吸引力的品牌来说,借势营销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然而,这种做法究竟带来了什么实际影响?通过贬低和打压竞争对手,人们反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被攻击的品牌在该领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发起攻击的品牌,公众的印象依然模糊不清。在一阵舆论风波过后,品牌获得的正面评价寥寥无几,甚至可能招致大量负面评价,就像这次尊界所遭遇的情况一样。
别用“黑粉也是粉”这种说法来给我洗脑。我们都清楚,对一个定价百万的汽车品牌来说,早期的负面评价可能是致命的。就像“小天才嘲笑劳力士不能打电话”这种舆论,足以让一个新品牌还没站稳脚跟就倒下。毕竟,对于那些花了大价钱买车的消费者来说,被人嘲笑“人傻钱多”绝对是件丢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