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圈的“钢铁侠”818苏宁物流的95后新信仰

科技四少 2019-08-15 14:47:34

每日搬包裹、在大街小巷穿梭,应该是物流快递这个群体在大众心目中的普遍形象。

然而,有两位95后新物流人却完全不一样,他们爱健身、爱摄影,而且有调鸡尾酒这种精致的爱好。他们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对于物流有着新的人工智能信仰。苏宁818,他们为快递业发光发热。

人工智能做体力活,人该像上帝一样思考

2015年刘奥文考入密歇根大学,某天他收到消息,有一件货需要到车程40分钟外的转运站自提。他专程安排了一个上午去取货,发现是一件大衣。“怎么会有人给我寄大衣呢?”满心纳闷的刘奥文几番查找,才发现竟然是自己一个月前在亚马逊买的。

美国快递时效22个工作日,一个月时间送到并不离谱。这是2015年,中国早已经普及了包邮、次日达的年代。

2018年毕业后,面对美国的工作机会,刘奥文选择了回国入职苏宁物流研究院,他想参与已经远比美国更先进的中国物流,面向未来的创新。

(刘奥文)

与人们一贯印象中的“壮汉搬包裹”不同,苏宁物流研究院同时运行着数十个课题,都是以人工智能的思路,让物流效率得以提升。刘奥文所属方向是数据与流程优化研究中心,用数据的方式,让每一个包裹的流程得以精密控制,这是未来的方向。

路程的选择与优化、仓库的选点、转运车辆的分配,这些流程管理工作,曾经都通过一名叫做“调度”的职员来人工安排,但在刘奥文心目中,未来这一切都会交给人工智能。

行外人很难相信人工智能的强大:“总有误差吧?比如装车,安排了三辆车,装不下呢?”但刘奥文的答案是,不会有误差,如果有,那装载本身也需要有智能运算。摄像头扫描货物,就能计算包裹的长宽高,每一件货,都将得到最精密的安排。算一算这个扫描测量,对每一个网点来说,能节省多少人力成本?

相信科技比人工更精准,相信智能比人工更高效,所有待解决与待提升的物流环节,优先思考用科技智能的方式去实现,这是科技物流人员对这个行业的底层认知变革:他们更信仰科技智能。

在苏宁物流研究院,几乎都是与刘奥文类似的人。同年入职苏宁物流研究院的江智锦,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专业是供应链物流。

(江智锦)

江智锦与刘奥文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核心思路是一样的:未来物流一定不是比拼人的多寡,而是通过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让机器去提升物流效率。人工的优势或许是有主观性,能自主解决问题,但这条优势在江智锦的心目中,既难标准,也难高效。

而人工智能的研发方向是尽可能的规避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在解决问题本身。

算法将大概率提前干预各种危机:原料会不足,设备会有误差、商品装载后会遇到暴雨甚至冰雹,甚至机器人都会损坏……“算法就是用于提前规避。”

人工智能该去做“人”的事情,而人更应该像“神”那样思考。他们就像是电影中的美国钢铁侠,即便是穿上智能盔甲这么个简单小动作,都恨不得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解决。

生活与工作无需界限,源自信仰驱动

两个月前的618结束,苏宁物流又打完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今年同事们有了一个庆功的新方式:到江智锦家,喝他调的酒。

1/3蓝橙利口酒,1/3金酒,1/3柠檬汁加几滴蛋白,用糖和蓝橙利口酒加各种配料,摇起泡沫过滤到高脚杯中,再用柠檬装饰杯口,口感醇美回甜。江智锦为这杯酒取名“胜利苏宁”,蓝与黄拼配,与苏宁logo二元色相得益彰。

(这杯酒叫做“胜利苏宁”)

刘奥文与江智锦虽然所属不同的项目,但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巧合的是爱好也很相似:旅游,摄影,体育。

不观世界,哪有世界观?刘奥文在美国密歇根州北边看遍山红叶时,江智锦在印度龙布岛的林贾尼火山拍下了满天星空。他们不一定要去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旅游地打卡,但几年留学经历,更多外国同学的讲述,让他们看见了世界更为丰富的层次。

(江智锦摄于印度)

物流行业的从业者,总是被外界刻板认知为“朴实的体力劳动者”。苏宁818开启“快递员节”,不仅要为普通快递员争取福利地位,还要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到,以刘奥文与江智锦为代表的新物流人,他们有着更多彩、更多元的生活,一如钢铁侠般亮丽的科技信仰。物流业因为这些新鲜血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就如这张照片:某日阳光晴朗的中午,江智锦完成一上午的工作,走出办公室,看见光打在楼梯上描绘出动人的影子,于是他把这一刻拍了下来。去过全世界那么多地方,对他们来说,苏宁物流就是最接近自己未来的地方。

(江智锦摄于苏宁)

0 阅读:9

科技四少

简介:带你看不一样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