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坟】1952年10月25日,杜月笙的灵...

朋晟聊历史 2023-10-01 07:37:00

【杜月笙的坟】

1952年10月25日,杜月笙的灵柩离开香港,搭乘盛京轮驶往台湾。1949年4月,杜月笙逃离上海时,也是坐的盛京号去的香港,现在盛京号又载着他的灵柩去了台湾,这种巧合带着苍凉的味道。

灵柩漂泊的路上,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兰、二儿子、大女儿、二女儿一路陪同着,27日下午七点,抵达基隆。昔日老友许世英、李石曾、洪兰友及恒社弟子三百多人在码头迎接并祭奠。

杜月笙的灵柩到了台湾后,暂寄极乐殡仪馆,后来定于1953年6月28日进行安厝仪式。当时,很多名人都参加了迎接仪式和安置工作,像国民党元老王宠惠、于右任、许世英都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国民党高官何应钦、张群、吴铁城也来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落叶不能归根,亡者要浮葬,也叫浮厝。

什么是浮葬?

过去的中国人是有讲究的。

浮葬也要堆起一座坟,但是棺材下面要垫两个凳子,把棺材抬起来,不能直接接触地面,这样做表示亡者还没有入土为安。

杜月笙的浮葬就是按照这个旧章程做的,用两个凳子垫着,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还可能挪出来,回到大陆浦东高桥老家真正入土为安。

1953年,杜月笙的灵柩浮葬在台北县汐止镇山坡的墓地。

杜月笙的墓碑是民国书法家陈含光写的,上面写着“显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落款是按照老法儿的顺序写的,从左到右,上面一行是杜家的儿子们,第一排是:屏、藩、垣、新;第二排是:善、翰、宁、嵩;下面一行是女儿们,娟、如、霞,最后一行是时间,1953年6月28日。

杜月笙墓地上的“誉闻永彰”,是国民党元老张群题写的;那一座概括杜月笙一生传奇的“义节聿昭”牌坊,是老蒋赠予的。

起初的几年,杜家人的想法是等以后有希望能回到老家去,回到高桥。但是几年之后,根本看不到希望,回到故土老家变得遥遥无期。

浮葬六七年,落叶始终不能归根,杜家人于心不忍,决定正式入土下葬。

世态炎凉。

等到正式入土的时候,故友纷纷飘零了,家人也无力再搞什么仪式,一切变得简单而悲伤。

杜家人先把杜月笙的棺材抬出来,把那两个凳子撤走,下面铺上石灰,然后再放下去,最后封墓。

杜月笙的小儿子杜维善讲,浮葬的时候,杜月笙的墓是圆形的,正式葬下去后接触到了地面,封了墓,就没有了那个圆形,上面就是平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老照片中杜月笙坟墓有两种样子,一种是圆形的,另一种是平的。

圆的,浮葬,并不圆满。

平的,入土为安,唯有哀叹。

杜维善讲,杜月笙临终时,曾明确留下“死后不葬在香港,落葬在高桥”的遗言,希望最终葬回老家高桥,落叶归根。原先是历史不允许,后来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再无可能。

等到杜家人能回来时,杜家的老房子拆的拆,占的占,杜家祠堂也被当作军事重地,根本进不去。

作为昔日江湖龙头的儿子,杜维善身上隐隐约约还有一些江湖儿女的味道。

谈到父亲之死,杜维善讲过放“焰口”的故事——

在杜月笙出殡时,杜家请了很多和尚来放“焰口”。“焰口”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北派的好听,杜家放“焰口”是北派的焰口。

当时,北京来了七位法师,大和尚。

“焰口”就是讲阿南,释迦牟尼的徒弟,在树林里打坐,看见恶鬼,口里吐火,问阿南你怎么样救我,阿南就说,放焰口,就教你念焰口里的咒。

那七个和尚来到香港,给杜月笙做法事,一个晚上,每个人三千块,七个人,两万多块,那时候的两万多块是一笔大钱。当时杜月笙留下来的钱,并不多。后来,这七个和尚就拿这两万多块在香港的屯门买地建庙,叫妙法寺,现在香火很盛。

杜维善说,父亲一生以做善事渡己上岸,这是他做的最后一件善事。

或许是将人情世故讲到了一代人的心中,后来,杜月笙的墓地落败了,“义节聿昭”也被拆掉了,但始终有素不相识的江湖朋友为杜先生扫去坟前的落叶和脏尘。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