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近代的屈辱历史,相信国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鸦片战争”,而说起鸦片战争,大家也肯定是一肚子的气,恨不得穿越时空,亲手教训一番那群可恶的列强,为先辈们报仇雪恨!
当然,话虽如此,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想想而已,毕竟咱们都是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这个能力,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当年有一个叫刘招华的人还真就这么做了!
一切的源头还要从此人的生平经历开始说起。
1965年,刘招华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的一户农村家庭之中,其父靠着卖豆腐为生,养活着家里的妻子和五个孩子,条件极为艰苦,算得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并且这还不算完,在刘招华年仅十二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因为受不了打击,身体也一直不好,家里的重担都交到了几个孩子手中。
幸好,刘招华的大哥刘招福还算有担当,外出务工补贴家用,这才让弟弟妹妹们有了读书上学的机会。
而刘招华也没有辜负大哥的辛苦付出,他的成绩一直很好,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不说,在化学领域更是出类拔萃,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化学竞赛二等奖,并被老师同学视为重点大学的好苗子。
如果不出意外,刘招华的前路也应该是一片光明,但很遗憾,高二那年,大哥家出了点意外,实在无力继续供他念书,而刘招华也很懂事,见此情形没说二话,直接选择了辍学,并去到了福安市的一家汽修厂当学徒。
工资虽然不高,胜在管吃管住,不过很显然,这并不是刘招华人生的终点,之后的他瞅准时机,先参军后从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正常来说,一份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工作已经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可任谁也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他竟然自导自演,通过贪墨公款的方式迫使单位将自己开除。
至于为何也很简单,只因刘招华已经不满足于这点微薄的薪水了,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他也想闯出一番名堂,却碍于相关规定没办法辞职,这才上演了一出“自污”的戏码。
在这之后,刘招华便一门心思的投身到了商海之中,只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想到的赚钱门路不是旁的,居然是制毒贩毒!
靠着年轻时掌握的化学知识,利用身在公安系统掌握的消息,很早的时候刘招华就对毒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难怪,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谁又能想到一块指甲盖大小的东西就能卖上几千上万块呢?
这可比苦哈哈的经商赚得多多了,而在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果不其然,刘招华还真的完成了“自主研发”,造出了第一块冰毒。
不仅如此,为了“打开销路”,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后续,刘招华更是对毒品进行了数次改良试验,最终将纯度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不说,甚至就连转化率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九成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别说是一般的小毒贩了,就算是彼时东南亚的大毒枭,手头的货都没这么纯,由于技术受限,转化率更是低的惊人,转化率低成本就高,成本高售价也只能上涨,这样一来“受众群体”自然就被锁定到了富人身上,普通人就是有心尝试也消费不起。
但现在就不同了,刘招华将成本压缩到了极致,产量增加、售价降低,顾客自然越来越多,难以想象,这批货要是流入了中国境内会酿成什么样的恶果。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面对同伙、合伙人希望尽快“占领国内市场”的劝说,刘招华却置若罔闻,反倒希望将货物远销到美国。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刘招华被捕后辩驳,他这是想要为炎黄子孙报当年鸦片战争的一箭之仇,用毒品去荼毒美国人,让他们也尝尝被毒害的滋味。
当然,我们不排除这的确是刘招华的真实想法,可显而易见的是,此举还有更为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他想要规避风险!
要知道,中美两国的禁毒力度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把毒品卖到中国确实是方便快捷,并且市场大、赚的多,但危险系数却也极高,一个不留神就会被警方逮住尾巴,最终落得个靶场枪毙的下场。
反观美国呢?虽然运费贵、售价低,甚至还免不了“同行竞争”,却胜在安全。
简而言之,贩毒本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钱赚得多固然重要,可也要有命花才行,不是吗?
显然,刘招华正是借此说服了他的同伙,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也很正确,没过几年他们就靠着美国市场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还极大地规避了风险,逃脱了国内警方好几次严打行动。
然而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便刘招华伪装的再好,以他为首的贩毒集团也终究是难逃法网。
1996年,因操作失误,刘招华的制毒工厂发生火灾,而这便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摸排后,刘招华制毒贩毒的罪行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这不,就在1997年,福建警方便发出了批捕令,通缉身为制毒头目的刘招华,无奈,眼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刘招华也只能不断潜逃,期间,他去过许多个城市,并在当地继续靠着“技术”兴风作浪。
而他之所以一直没有被捕的原因也很简单,只因当初的从警生涯让他具备了强大的反侦察能力,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转变一个身份,旋即用自己贩毒赚来的钱搞正常的投资,例如投资房产、投资旅游项目等等。
不过很显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刘招华是很厉害,连续三次侥幸逃脱,却不代表别人也有如此强大的心理素质,最终,他亦是在同伙的指认下遭到了逮捕。
2009年9月15日,刘招华因制毒贩毒超过三十一吨,数额巨大,,经最高法院核准后被执行死刑。
一代毒枭就此落幕,对此,国人众说纷纭,有人“赞扬”他,说他这是替咱们报了百年前鸦片战争的一箭之仇,也有人“崇拜”他,觉得他的人生实属传奇。
但在笔者看来,毒贩就是毒贩,贩毒就是贩毒,无论是当年的英国人,还是如今的刘招华,都是十恶不赦之徒,如果就因为仇恨,便把黑的说成白的,那我们与万恶的列强又有什么分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