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继续守钓?两小时定律告诉你

老谢钓鱼啊 2024-11-20 00:52:06

“钓鱼需耐心,握竿有4~2。

小杂鱼频咬钩,大鱼却不理。”

道出了钓鱼人一大苦难。

钓鱼摸索中,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时候,水面波纹没多久就消失了,过了很久都没有见到抬竿的声音。

钓鱼人也在腹诽,多花两个小时观察这波纹,就连小杂鱼也不会咬钩。

面对这种情况,是继续等还是更换钓点?

在野钓中等待两小时能决定问题吗?

能下定论吗?

野钓为何要等两小时。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鱼儿不咬钩。

首先是在野钓中,由于水域比较广阔,而鱼儿的分布又相对稀少。

所以这就“考验”了钓鱼人的耐心。

这时候,就需要静静的听着水里传来的“动静”了。

即使是一条小杂鱼,也会在波纹中敲打着钓鱼人的心脏。

但是如果过了两个小时都没有一条鱼咬钩的话,那么就需要考虑重新换了。

但一定要等满两个小时,在收杆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疑惑,如“是不是今天天气太差了?”

“是不是我手法不对?”

“是不是没有带好道具?”

等等。

然后再开始分析具体的原因,有可能是天气变化太快,导致鱼儿不出现;也可能是水域中的鱼密集度太少;还有可能是自己的手法、饵料与窝料以及它们的衔接不合理。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还有就是水中水草的分布较多,鱼儿不好咬钩;还有就是有其他野生动物孵化的时候,导致鱼儿距离主窝较远等因素。

所以在垂钓的时候,如果已经等了一两个小时,周围根本没有小杂鱼咬钩,那么就要考虑换一个钓点,更换这个钓点需要考虑地形和环境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变量”,才能找到相对合适的窝点。

两小时内没收获是否更换位置?

在野钓的时候到底要不要等两小时,这其实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既然要等那么久,那就要保证鱼能够来吃饵。

如果海里的“虾米”太少,又该如何保证鱼儿会在自己的饵料前停留?

如果说这个“变量”具象化了,就变成了一个个小点。

根据各种影响情况,只会变得更为复杂。

如果这两个小时无法做到收获,那么就要考虑做出一些调整了。

当我们等两小时没收获时,其实就已经为这两小时进行了总结。

但我们也考虑过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原本准备的饵料和打窝的方式并问各种物理条件,如风速、风向、气温和气压等。

最后再针对要求不同的目标鱼,我们制定好我们的计划,比如我们想要捕捉鲫鱼,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调整做法和饵料的味道等。

这就导致最终结果的变数是非常大的。

我们是否应该减少等待时间呢?

这就要分析一下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结论。

一种情况是刚刚打完窝,通常来说,这个时候小杂鱼是可以很快反应过来的,但大鱼相对来说就慢一点了,因为它们一般不在窝底附近活动。

所以会导致有时候一天都没有一口鱼响,但是被周围的小鱼所咬过。

第二种情况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窝里的小杂鱼频繁咬钩,但目标鱼依旧木有动静。

这时候就会牵扯到目标鱼的问题,它们可能不喜欢你这一地区或者这一天你选择了错误的饵料,不符合目标鱼的嘴型,也或许目标鱼已经吃过东西,也可能是风向发生改变牵扯整个水面的波动情况等。

所以,关于这个结论只能说,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当你确定附近已经有不少的杂鱼出没时,并且偶尔还有大鱼经过,那么就应该选择在此地继续等待,保持耐心,如果这个时候仍然没收获,可以尝试换位。

如果附近的小杂鱼都没有,则要么水域没有鱼,要么你选择的饵料与目标不符,于是不如换位。

如果附近有小杂鱼不断地咬钩,则显然证明这里面有大鱼存在,但是目标鱼并没有上钩,从而导致一直没有收获,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继续观察他们之间的变化,这才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关。

判断目标是否值得继续守钓。

若是小型的鱼儿,譬如鲫鱼等目标尺寸较小,若是两小时都没收获,那么还要一直守着,这并不划算。

在野外寻找这样的大鱼还需要几天时间。

若是想要捕捉很大的大物,那么就需要不停地将窝料和诱饵放进去,然后选择合适位置进行长时间等待,通常需要长达数天才能收获。

再者,如果选用海竿打大物,需要很长时间等待,但这种方法适用于特定时期且天气好的情况,此时可以进行夜间作钓,使用等待方式能够得到最佳效果。

对于个体较大的目标,如果采用作漂方式,可以选择沉底漂或者4号以上铅坠,可以使用双头或者反向饵漂,使浮标上下晃动,达到诱鱼的目的,让水平器沉底,同时也不会让大物逃跑。

对于个体较大的目标,如果采用作漂方式,可以选择水平器加浮标,并将水平器沉底,用铅坠将浮标压入水中,以免被波浪打乱波动,而让大物逃跑。建头也同样重置。

陷阱,也是一种可以诱捕到大型冰鲜目标的方法,通过调节饵料状态和分布频率,可以提升诱捕效果,还能帮助判断蚌类是否存在,并保持水域生态稳定。

若想判定目标是否值得继续守钓,则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此来判断是否继续守住当前钓点。

0 阅读:108

老谢钓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