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杨绛,享年105岁的中国著名文学家,不仅以《围城》等佳作为世人称道,其长寿秘诀更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当下,提到健康长寿,很多人会联想到“吃素”“多饮水”或“高科技养生手段”,但这些在杨绛的养生哲学中似乎都靠边站。
那么杨绛到底是如何度过这百年人生的呢?她的饮食中藏有哪些细节?又是什么支撑她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淡泊名利,活出从容
杨绛的一生,就像一幅静谧的画卷,不显张扬,却充满力量,她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聪慧过人,优越的家庭背景让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与钱钟书一见钟情,携手相伴走过风雨人生。
婚后,杨绛的生活看似一帆风顺,学术成就不断攀升,家庭温馨幸福,然而她从不被这些光环所困扰,她选择过一种低调而淡然的生活,将目光投向内心的安宁。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杨绛曾被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1950年代,她陪伴钱钟书埋头创作《围城》,自己甘愿做“灶下婢”,全心全意支持丈夫。
杨绛不追求浮华的生活,也从未渴望外界的关注,对于杨绛来说,名与利不过是过眼云烟,生活的意义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平静。
她很少参加社交聚会,甚至在许多人眼中显得有些“隐居”,但这并非因为她不关心他人,而是她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她在家中挂着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温馨朴素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她精神的港湾。
淡泊名利的态度,让她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起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曾被下放到劳动改造的场所,被迫承担艰苦的体力劳动。
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她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她曾说,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她坚信,只要心态平和,外界的风风雨雨终究会被内心的宁静所化解。
在家庭中,她同样展现出无私的爱与奉献,丈夫钱钟书去世后,她将两人所有的稿酬和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会,帮助那些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的学生。
这笔捐款超过一千万元,但她从未因此张扬,对于杨绛而言,这样的举动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将善意和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一次难忘的经历中,一位被冤枉的年轻人因绝望而萌生轻生念头,留下一封欠款的信给杨绛。
她收到信后,没有责怪或抱怨,而是立刻赶到对方的办公室,用一个字条和包裹挽回了他的生命。
她的字条上写着:“来日方长,要保重身体,要耐心、冷静、坚强,”这短短的一句话,给了年轻人面对生活的勇气。
后来这名年轻人成为了莎士比亚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而杨绛的无私帮助成了他一生的铭记。
杨绛的从容和淡定,来自她内心深处的安宁,这种态度不仅让她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也为她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然而淡泊名利、内心平和固然重要,但当生活遭遇至暗时刻,亲人接连离世,她又是如何调整心态、继续前行的呢?
接受现实,随遇而安
1950年代起,她的家庭屡受冲击,她本人也饱受折磨,无论是事业的低谷,还是至亲的离世,杨绛从未向命运低头。
她选择接受现实,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的苦难,活出坦然与通透。
杨绛深谙“随遇而安”的智慧,她曾说,生活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
下放劳动时,她被安排清扫厕所,忍受恶臭和羞辱,这对一位本该在学术领域中发光发热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冲击。
但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在痛苦中沉沦,她甚至幽默地说,清扫厕所也有它的好处,至少可以锻炼体力、保持清洁。
通过这样的心态转化,她让自己从绝境中找到微弱的光芒,维持了内心的平静。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面对家庭变故的态度,86岁那年,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相继被诊断出癌症,这无疑是杨绛生命中最沉重的打击。
但是她并没有在悲痛中崩溃,而是用行动承担起所有的责任,那时她已经年过八旬,却依然坚持在两个医院间来回奔波,亲自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
她并没有向外界求助,而是默默承担起这一切,用自己的坚强与无私为家人撑起最后的天,最终,尽管她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但她的坚持和付出成为了一种无声的爱。
杨绛从不逃避现实,也不把痛苦当作永恒的束缚,亲人离世后,她没有选择永远沉浸在悲伤中,而是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
她认为,生命中的遗憾无法挽回,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找到安慰,于是,她开始整理钱钟书的遗稿,编纂出版未完成的作品,这不仅是对丈夫和女儿的纪念,也是她疗愈内心的过程。
在这些忙碌中,她把悲痛转化成了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重归平静。
在饮食上,杨绛同样选择了“不过度”的原则,这种生活方式从她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养成。
出生于1911年的杨绛,经历了清朝灭亡和民国动荡的年代,那时的物资极度匮乏,日常饮食以粗茶淡饭为主。
这样的背景让她从小就学会珍惜每一顿饭,并保持清淡、适量的饮食习惯,她始终认为,健康饮食是长寿的根基。
杨绛主张饮食要均衡,不能一味追求素食或过多摄入荤腥,她常引用《黄帝内经》的理念,强调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的饮食哲学。
她每天都会细嚼慢咽,拒绝暴饮暴食,坚持让肠胃以舒适的方式接受食物。
杨绛还特别注意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无论是糖分、盐分还是油脂,她都严格控制,认为“适量”是饮食健康的关键。
她的早餐习惯尤为简单而有益,最爱一碗自己制作的手工豆浆,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让她保持了较好的体质,也为她晚年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饮食和心理调整只是杨绛保持健康的一部分,在她看来,身体的健康同样离不开运动。
在这样的理念下,她用何种方式将运动融入百年人生?又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节奏,让身体和精神焕发活力?
运动与强健的哲学
杨绛始终践行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念,将适度运动贯穿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这也是她长寿的重要秘诀之一。
在她看来,运动不是为了攀比或迎合潮流,而是要根据身体的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正是这种对身体的尊重和对规律的坚持,让她在百岁时依然保持着轻盈的步伐和敏捷的思维。
早在年轻时,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就养成了晨间锻炼的习惯,每天清晨,两人会一起下楼散步,或在庭院中打太极拳。
这种看似简单的运动方式,却蕴含了深厚的健康哲学,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柔和,不仅能够舒展筋骨,还能增强身体的平衡性与协调性。
杨绛始终认为,运动的核心在于持之以恒,而不是强求激烈或复杂的动作,这样的理念,让她在年轻时积累了良好的体能基础,为日后的健康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依然没有放弃运动的习惯,即便年事已高,她每天都会坚持在家中行走7000步,用最自然的方式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
对她而言,这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这种适度的运动让她即使在九十多岁时,依然“走路轻盈,不弯腰驼背,白发中还掺杂着些许黑发,牙齿也基本完好”。
除了散步和行走,杨绛还热衷于练习“八段锦”,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气功操,被誉为“千年长寿操”。
八段锦动作简便,既适合年轻人增强体质,也非常适合老年人用来维护健康,杨绛每天晨起后,都会花时间进行八段锦的练习。
她熟练掌握了这套操的要领,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从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身体的舒畅。
研究表明,八段锦不仅能够改善骨骼健康,还对老年人的消化系统、血压调节等方面有显著的益处,这正与杨绛的健康状态相呼应。
杨绛并不追求高强度或流行的运动方式,她的运动哲学强调的是“适合”和“节奏”。
无论是年轻时的散步和太极,还是年老后的八段锦,她都根据自己的体力和状态,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对杨绛而言,运动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适度的运动能够让人感受到节奏的美好,学会倾听身体的需求,找到与生活的和谐相处之道。
百年人生犹如一场修炼,杨绛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在经历风雨后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身体的健康。
结语
长寿并不在于复杂的养生手段,而在于心态平和、生活有序和身心合一,正如杨绛所说:“我只想安然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
愿我们都能如杨绛一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平衡,笑对人生风雨,活出生命的美好与从容!
参考文章
人民网-健康时报2016年7月13日《杨绛、巴金等这些百岁文人的长寿秘诀》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