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思考问题、计划明天,或默默吐槽一句“又忘了带伞”,脑海里总有个声音在“说话”。它像个贴心的旁白,陪你分析、回忆、甚至自言自语。

科学家称这个现象为“内在语言”(inner speech)或“自我对话”(self-talk),它是你思考时脑海中模拟的语言,通常以你的母语出现,带着你的语调、语气,甚至口音,这声音不像耳朵听到的真实声音,而是种无声的“心理回响”,却清晰得像有人在脑子里开广播。

内在语言常见于有意识的思考,比如解决问题(“2+2=4”)、计划(“先买菜再回家”),或情绪表达(“我怎么又迟到了!”),研究显示,约90%的人有内在语言,但形式因人而异:有人是完整句子,有人只闪过单词或图像,还有人完全没声音,用视觉或感觉思考(称为“非语言思考”)。

内在语言主要由大脑的语言中枢负责,包括布洛卡区(Broca’s area,前额叶,控制语言生成)和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颞叶,处理语言理解)。当你思考时,这两个区域像录音棚,模拟你平时说话的模式,生成“心理语音”。

2011年,《神经科学杂志》研究用fMRI扫描发现,内在语言激活了与外在语言(说话)相同的脑区,只是强度较低。舌头和声带没动,但大脑模拟了发声的神经信号,像在“彩排”说话。所以它是你语音特征的“脑内回放”,包括语速、音调,甚至情绪。

内在语言虽由大脑生成,但它常让人觉得“不受控”,因为还有一个“默认模式网络”(DMN),一个负责自省、回忆和计划的脑网络,包括内侧前额叶和后扣带回,DMN像个“后台导演”,在你不刻意思考时,自动播放内在语言,串联记忆和想法。

2018年,《自然》研究发现,DMN活跃时,内在语言更频繁,尤其在发呆或焦虑时。这解释了为什么压力大时,脑海声音“吵”得像菜市场,因为DMN在超速运转,抛出各种念头。反之,冥想或专注时,DMN安静,内在语言减少,像关了收音机。

2016年,《心理学评论》研究显示,内在语言提高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孩子学语言时常自言自语,就是内在语言的“外放”。但它也有副作用:过度自我对话可能加剧焦虑,像“破唱片”反复播放负面想法。

进化上,内在语言可能是语言能力的副产品,人类100万年前发展语言(FOXP2基因突变),内在语言随之出现,帮祖先模拟狩猎、社交场景,提高生存率。

作为大脑语言中枢的模拟,它的声音掺杂了童年、环境和文化的痕迹,有趣的是,先天失聪患者的内在语言可能是手语图像,而非声音,极少数人(约5%)完全没内在语言,靠图像或直觉思考,照样活得好,这表明内在语言只是意识的“皮肤”,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