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长征中为争取战略主动,在贵州、四川、云南边境地区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作战。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这时,蒋介石调集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军第2、第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1月中旬,薛岳兵团的两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两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滥板凳、湄潭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西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硝堡,防止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两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泸州上游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四川西北部建立新的苏区。1月19日,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9军团在中革军委和毛泽东指挥下,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方向前进。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军攻占土城。28日,中央红军在土城、青岗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两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来援。根据这个情况,中革军委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

一渡赤水渡口之一:土城

“一渡赤水”河的渡口——土城
一渡赤水:1月29日,红军分3路从猿猴(今元厚)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军立即以12个旅分路对红军追截,并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军也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军3个旅正向毕节、镇雄急进,企图截击红军。2月2日,红军进攻叙永不克,继续西进,在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截击。7日,中革军委鉴于川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接着,红军即向川滇边的扎西(威信)地区集中。
红军进入川黔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以湘军改为第1路军,何键为总司令,以其主力在湘西“围剿”红2、红6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军队组成第2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吴奇伟4个师为第1纵队,周浑元4个师为第2纵队,滇军孙渡4个旅为第3纵队,黔军王家烈5个师为第4纵队,在川军潘文华部及第1路军一部的协同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叙永以西地区。

二渡赤水河的渡口之一:太平渡

二渡赤水河的渡口——太平渡
二渡赤水: 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这时,薛岳第2路军各纵队分向扎西迫近。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之侧击,中革军委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18~21日,中央红军分由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一部兵力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之川军。
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蒋介石的意外。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2月24日,红军进占桐梓。援桐之黔军退守娄山关。25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第5、第9军团在桐梓以北地区阻滞川军,第1、第3军团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
当晚,红军攻占娄山关,接着击溃黔军的多次反扑,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于28日晨再次占领遵义。这时,吴奇伟第1纵队第59、第93师进至遵义以南的忠庄铺地区。中革军委决定集中兵力,求歼该纵队于遵义城以南地区。为此,红军一部兵力在遵义城西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阻击第59师的进攻,主力从左翼向忠庄铺突击,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经激战,迅速将其两个师大部歼灭于忠庄铺、遵义西南及乌江北岸地区。红军速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8个团,生俘约3000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河门渡口——茅台

三渡赤水渡口之一:茅台
三渡赤水: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改以堡垒生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南北夹击,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其部署:川军3个旅由桐梓向遵义地区进攻;第9军两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地区推进,支援川军进攻遵义;第2纵队主力3个师进至仁怀、鲁班场地区,向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进攻;第3纵队4个旅进至大定(今大方)、黔西地区防;第4纵队一部集结于金沙、土城等地;阻止红军向西发展;第1纵队4个师位于乌江南岸,策应其他纵队作战。此外,第1路军之第53师由镇远向石阡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东进。
3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川军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山寻机作战未果。15日,红军主力向西北进攻鲁班场之第2纵队,因其3个师挤在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军第1纵队已进至枫香坝地区。红军遂转兵西进,于16~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19日,红军攻占镇龙山,接着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
红军再次进人川南,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

四渡赤水河的渡口——二郎滩

四渡赤水渡口之一:二朗滩
四渡赤水: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中革军委当机立断,以红军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26日进至遵义、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繁岭地区。27日,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由马秦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伴攻,引国民党军北向;主力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坝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接着,红军以一部兵力伴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这样,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趁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乘虚进军云南,于4月27日进到昆明西北地区,接着转兵向北,5月9日渡过了金沙江。在乌江以北地区活动的红9军团,也于5月5~6日从东川以西渡过了金沙江,接着同中央红军主力会合。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滇黔地区进行的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创造战机,各个歼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四渡赤水”是一个神一样的军事家指挥的一场神一样的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1960年5月27日,毛主席在上海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
毛主席自己曾对蒙哥马利说过:“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首先,“四渡赤水”把长征这条死路走成了活路。
“四渡赤水”是红军逆天改命的生死之战。当时,蒋介石动用川、滇、黔、湘和中央军共有29个师、51个旅、186个团,约40余万人的总兵力,把中央红军剩下的仅3万多人,如同一个铁桶一般围困在川、滇、黔交界的狭窄地带。无论往哪边走,都要面临数倍于己兵力的堵截,和身后追兵的夹击,可以说面对的是一个绝境死局。其间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偏差,中央红军将永远消失在黔北的大山里。
毛主席以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把运动战的精华发挥至妙到毫巅。不但带领3万多人红军跳出包围圈,甩开追兵,还击溃消灭了蒋介石的嫡系和地方军阀20余个团;其中王家烈的黔军更是被彻底打残退出了历史舞台。
保留下来的三万多红军中:有后来包括毛主席自己在内的党的3任主席、一任总理、5任国防部长,以及十大元帅中的7位和200余位开国将军。
“四渡赤水”不但保存了党和军队的火种,甚至没有“四渡赤水”就没有毛主席思想,也不会有新中国,中国历史将完全改写,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都将为之改变。
其次,“四渡赤水”堪称运动战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伟大军事家运动战现场教学生动的活课堂。
它不但是军事、谋略、后勤的较量,也是一场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信息情报战……毛主席充分利用了地方军阀内部派系的矛盾,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中央军和地方军之间的矛盾。通过走群众路线,发动当地百姓,把客场楞是打成了主场。红军边走边打,往往早走调不开敌人,晚走合围已经形成;早打敌人可能逃走,晚打敌方援军到位。开始被动地通过运动争取空间,到后来主动牵着敌人鼻子,让他动就动,让他走到哪?他就走到哪?满场遛狗,疲于奔命。自己却可以相机休整。
攻其必守,打其必救。
避实就虚,瞒天过海。
金蝉脱壳,顺手牵羊。
打草惊蛇,声东击西。
调虎离山,暗渡陈仓。
计计连环……直把蒋介石亲自领导的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头昏眼花,到处都是红军主力,又到处都不是红军主力;仿佛一双油手抓泥鳅,好像每次都摸到了,又每次都从手边滑过抓不住。
毛主席把一场生死之战,打成了让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这一切,在黄埔学不到,伏龙芝学不到,西点也学不到。但是通过这堂公开课,手把手从上到下地把运动战的精髓刻到了红军指战员每个人的心里。等于培训出了解放军赖以胜利,最能战的真正骨干力量。通过“四渡赤水”,毛主席打怕了敌人,打服了我党、我军内部的所有质疑者,确立了党和军队内真正的领导权威。同时也打出了世界军事史中的崇高地位。
当然,“四渡赤水”的伟大意义绝不仅仅是这些,毛主席指挥中的唯物辨证法军事运用,对哲学有重大影响;它播下的种子和其中的故事至今仍作为一种红色文化让我们传承。甚至,它给那块川、滇、黔交界地区带来的知名度和留下的众多红色遗迹,如今仍是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