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的一个宁静深夜,天空被乌云覆盖,这个时候的农村显得寂静,然而仔细看的话,村口的小屋内散发着柔和的灯光,几个士兵在这里聚集。
他们一群人在谈论着什么,有人低头沉思,有人似乎在犹豫什么,还有人围着图纸交谈,总之氛围很紧张。
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年轻的士兵低声说道:“无论如何,我都认为问题出在我们士兵的身上,我们50个人竟然赢不了9个人,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说不通。”
听到这番话,其他士兵显得很无奈,他们揉着手,露出了愧疚的神情,这时另一位高大的中年男子开口了。
他笑着拍了拍年轻士兵的肩膀说道:“懂得总结是进步的表现,但是在自责之前,先想想是否有其他原因,也许是武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这个中年男子继续看着桌面的图纸,最后做了最后的决定,他说:“我决定每个班都要配备一把长矛,我们要改进我们的武器,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这个中年男子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杨成武,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正是在他的指挥下,我军的刺刀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虽然我们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期间也吃尽了苦头,日本军队的刺刀技术比较先进,一开始我国对他们的刺刀毫无办法。
其实日本也知道这是我们的弱项,当年日本侵略军司令官岗村宁次提到: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敢与日军进行刺刀对决。
因此他对中央军的刺刀技术一直不屑一顾,首先从武器方面来看,他们的三八式步枪长度为1.801米,而中央军的中正式步枪加上刺刀只有1.685米。
这意味着在使用中正式步枪的情况下,我们还没碰到敌人,就已经被他们刺倒,这也是让战士们头疼的事情。
其次,从训练方面来看,日军非常重视刺杀技术,并且强调白刃战技巧的训练,以此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在训练中,他们甚至残忍地用活人进行训练,使得刀刃能够绕过胸腔的肋骨,直刺心脏,事实也证明,他们的这个训练是非常有效果的。
1938年,邓华率领一个营的士兵,在怀柔县沙峪村附近与日军板垣师团的一个教导队交战,在开战前,我们做足了准备。
当时的日军正在分散队形,三三两两的坐着吃午餐,邓华立刻下令全营突击,按理说他们毫无防备,应该是一场轻松的战斗。
但结果截然相反,这场血战持续了四个小时,我军全歼了108名日军,但也有92人受伤,50人死亡。
在战斗结束后,负责指挥此役的李水清痛苦地说:“四个小时的战斗让我深感震惊,白刃格斗是我们红军的优势和强项,但我们没有占到任何上风。”
究其原因,还是日军的三八大盖刺刀比我们的汉阳造步枪长,我军冲上去几轮战斗就被刺倒了。
杨成武无奈地总结说:“我们的刺刀容易折断,刺倒一两个人后,就不能再用了,今后,我希望军区工厂能改良刺刀,为每个班配备一把长矛。”
后来,我军也开始正视刺刀训练的问题,对日军的“铳剑道”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仿制了一批刺刀护具,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刺刀训练。
通过不断提升我军的刺刀技术,我们在战场上逐渐找回了优势,在一次又一次真实的战斗中,我们在使用刺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处境开始下滑,他们本以为可以在几个月内占领中国,但始终未能实现这个目标。
相比之下,随着我军不断的喜报传来,越来越多的军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全体国民都加入了抗战,从八十岁的老人到只有几岁的放牛娃。
他们能出力的出力,小孩能做侦察兵,还能通风报信,就这样,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我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直到今天,刺刀技术仍存在于军队的日常训练中,同时近身搏斗和棍术等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改良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