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朝鲜战争接近尾声,在这种关键时刻,我国始终不敢放松警惕,因为这意味着将有一场谈判产生。
当时的情况是,美军未能占得上风,我们也无法继续与之继续周旋,也就是说,双方都没能从中获益,若继续战斗只会增加各自的损失。
美国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决定坐下来和谈,结束这场战争,6月30日,美军司令李奇微表示同意与我国进行谈话,并开始为谈判做准备。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非常霸道的国家,因此此次谈判尤其重要,美方肯定不会轻易妥协,甚至可能趁机要求更多。
这种时候,谁来出席谈判显得十分关键,为了能够谨慎再谨慎,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李克农。
毛主席首先考虑的人便是李克农,他被誉为“红色谍报之王”,在当时的中共情报界,他与胡底、钱壮飞并称为“龙潭三杰”,他们曾在危急关头救了整个中共中央。
毛主席曾说:“没有他们,周总理和他现在也不知道会在哪。”
当时的其他两位已经去世,只剩下李克农,作为我国具有最多谈判经验的人,李克农有着丰富的谈判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农在谈判方面非常高明,他总能从对方的逻辑中寻找真实的思想,抓住缺陷,在全局审视之后作出最有利于我国的决定。
然而当时李克农的身体状况不佳,常有哮喘发作,夜晚还需要用镇定药助眠,但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毛主席认为只有他能胜任。
他对李克农说:“还是你去吧!别人去我不放心。”
听到毛主席这么说,李克农没有再说什么,立即答应下来,其实毛主席也知道他的身体情况,但这种时候不可马虎。
后来,李克农立即开始着手筹划,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但在走之前,李克农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表示需要带一个副手。
刚开始他们想了很多人,始终没有选出合适的人选,这时周总理想起了乔冠华,毛主席听后也附和,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乔冠华是浙江杭州人,于1924年出生,在他年仅二十岁的时候,就选择加入共产党并走上革命的道路。
可以说,他是一位坚韧勇敢的革命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改革开放贡献了重要力量。
1937年日本大规模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的形势非常严峻,那个时候的乔冠华还身处德国。
在他听说国内的情况后,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参与抗日救国运动,他先是从德国到了法国,最后再由法国乘船至香港。
乔冠华到达香港后,成了《时事晚报》的总编,那个时候的他算是高知识分子,深受欢迎,他手握笔杆,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对侵略者进行猛烈控诉。
他是1938年回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乔冠华利用笔杆子为新中国立下了不少功劳,也因为被共产党重用。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乔冠华更多才华被发现,他不仅善于写作,还曾在多个国家学习,精通多国语言,是一位难得的外交人才。
因为这次谈判带上他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他与李克农一同前往平壤,期间为了保密,李克农将许多工作交给乔冠华代劳,他则在背后出谋划策。
这里提一下,乔冠华有两个爱好就是烟和酒,每当预备会议时,他都会喝一口茅台,后来他没有在谈判时犯错,却在庆功宴上口出狂言。
1953年7月底,停战协议在谈判桌上签定,李克农、乔冠华等人凯旋归国,周总理特意设宴请他们,准备了几瓶好酒,乔冠华可以尽情享用。
后来,乔冠华喝醉了,他讲了李克农的坏话,他说:“给毛主席的报告,都是老头子一个人签字,可是过程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
这里的“老头子”指的就是李克农,当时周总理在场,当即黑了脸,批评了他。
待他酒醒后,乔冠华带着道歉信去找李克农,向他表示诚挚的歉意,李克农却说他早已知道这件事,警告他以后别这样,会吃大亏。
然而令乔冠华更难过的是,直到李克农去世后,乔冠华才得知,当初他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被处罚,是因为李克农替他向毛主席求情了,乔冠华无比感动,眼泪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