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大别山:刘邓原有42万大军为何只派12万南征,余下的在哪里?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11 03:59:20

上篇文章提到南征大别山的兵力问题。晋冀鲁豫军区全部兵力多达42万人,为何只派12.4万人执行这样艰苦的任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任务太突然

挺进大别山并不是筹划已久的战略方案,否则刘邓大军不至于以抛弃重武器的巨大代价南下。实际上直到1947年5月4日,毛主席给刘邓、陈粟、陈谢等部指示今后一个时期总的作战任务时,并未要求刘邓南进大别山。

毛主席电报简摘如下:

1.刘邓陈粟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顾祝同系统。

2.晋南(指陈赓兵团)陕北(指西野)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

3.刘邓十万军立即开始休整,之后出中原,作战区域是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线以东,津浦路(天津至南京铁路线,即今京沪一线主干线路)以西,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受刘邓指挥。

4.陈谢主力原地待命,随时准备入陕接受西野指挥,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

笔者做进一步解读:

刘邓大军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徐州、郑州两个指挥中心的国军主力,大别山只是众多军事目标中的一个,没有命令刘邓重点向大别山挺进。尤其是明确刘邓与华野的指挥关系,更明确地指向,中央意图是击破中原国军主力,得中原者得天下嘛!

很多人都认为像挺进大别山这样天才高明之举,乃是老人家早就盘算好的,其实战场上形势错综复杂,没有什么先知先觉的圣人。伟人也是根据形势一步步变化,及时对既定战略进行调整,挑出最优解。

更可作为力证的是,1947年5月6日,也就是孟良崮战役胶着之际,毛主席致电陈毅粟裕,指示他们一定要集中兵力不要性急,这一电报同时发给刘伯承。意图不难理解,刘邓大军要在中原作为华野的侧翼助力,一旦有危难情况出现,刘邓负有帮助华野的重任。

什么时候第一次正式、明确、有部署地提出挺进大别山呢?1947年7月23日。

毛主席在电报中突然转变态度,指示刘邓,如果羊山集、济宁之敌久攻不下,不必纠缠,全军立即休整,不打中原各地,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并已令陈赓兵团改变用兵方向,不再逗留晋南,不再入陕支援西野,8月下旬出豫西作战,配合刘邓。

为什么出现这样极端的变化呢?两方面原因,第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策略收到成效,西野战术上取得很多胜利,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劣势,中央机关天天被追着跑。第二,晋冀鲁豫、华东坚持内线作战负担太大,必须把战线向蒋管区引过去。

两条原因又可归结成一条,蒋军战略上占据主导权,我们被迫跟着蒋军的战略走。在一贯善于抢占战争主动权的伟人看来,这是不能接受的,必须把主导权夺回来。

当然要说极端变化也不十分准确,毛主席对中原、大别山的考虑其实也有迹可寻,陈赓兵团的任务一点点从陕西挪到吕梁,再挪到晋南豫西,再到准备向南。可能内心一直有外线挺进的想法,但没有明说。

突然作为明确指示说出来,刘邓大军在准备工作上不免有些不够充分,比较突出的就是南下兵力问题。

之前刘邓在豫北和鲁西南作战,只带了一、二、三、六4个主力纵队。刘伯承亲自指挥,进行跨区连续机动作战,4个主力纵队12万人左右,一时也够用,但不是特别充裕。

打羊山集之所以久攻不下,其实就有兵力不太够的原因。更不要说历次打胡琏都打不成,兵力没有十分集中。

猝然接到中央命令,迅速南下,就只能先带着4个主力纵队走。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刘伯承没有像粟裕打莱芜、孟良崮等战役一样,集中八九个纵队二十多万人的雄厚兵力作战呢?

二、42万大军的构成

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力构成,有三类,一是野战军,二是军区部队,三是民兵、游击队和其他非正规武装。

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也不例外,由这三类兵力构成。42万人指的是野战军和军区部队。

野战军计有:

一纵,司令员杨勇。二纵,司令员陈再道。三纵,司令员陈锡联。四纵,司令员陈赓。六纵,司令员王近山。另有起义投诚的民主建国军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

军区部队包括:

1.冀鲁豫军区,辖独立旅和1-8军分区。每个区按团级单位对待,约8个团。冀鲁豫军区总兵力和一个纵队差不多。

2.冀南军区,辖2个独立旅和1-5军分区,5个团加上两个旅,亦足匹敌一个纵队。

3.太行军区,兵力构成和冀南一样。

4.太岳军区,辖22、23、24旅共3个正规旅,和1-4军分区。太岳的实力最为强劲。所以后来能连续组建八纵和十五纵。

5.豫皖苏新军区,系新开辟的,兵力不多,一个独立旅和3个军分区。

刘邓1947年南下作战打豫北和鲁西南,带走4个野战纵队,陈赓纵队一直受中央直接指挥。其余军区部队不太好带,什么原因?

1.他们的指挥关系隶属于军区,如果带出来几个旅,谁指挥他们?这是个问题,不可能纳入某个纵队,那将扰乱各军区和各野战纵队的关系。野司也没有精力附带指挥几个旅。

2.军区部队的后勤供应由各军区负责,这是抗战时代留下来的成例,野战军化的后勤还未统一建立起来,这项工作直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野战纵队急速建立起来后才跟着建立起来。

那为什么华东能迅速建成十几个野战纵队并机动作战呢?

华中和山东两方面野战军,早在1946年初就各自成立了野战部队,野战化的后勤那时就建起来了,与晋冀鲁豫的6个主力纵队一样(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起初还有七纵,后与一纵合并番号撤销)。船小好调头,等到两大野战军合并,两家野战后勤机构随之合并,各项机制都比较健全。

所以不能简单地类比,各军区有各军区的实际。

讲到这个程度,大家更能理解刘邓大军南进的不容易,以不太成熟的部队体制,不够充分的人力物力准备,突然执行大跨度、不要后方的作战任务,不是简单考验大家的牺牲精神,要说牺牲,刘邓大军指战员都是好样的。但只靠不怕死不能打胜仗,更靠的是各级指挥员的组织能力。

因为任务来的急,刘邓只能把编制相对齐整、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一、二、三、六纵带走南下,至于后面的部队,一边整训升级一边相机南下助战。

刘邓大军8月下旬进入大别山,在大别山转战数月,因白崇禧制定比较有针对性的军事政策和政治方针,我军在大别山无法迅速立足,只好边打边转出。

在此期间,陈谢兵团四纵、九纵进入豫西,新组建的王宏坤十纵、王秉璋十一纵、赵基梅十二纵陆续南下,为前方部队补充了兵力。

然而真正意义上千里挺进大别山,传统意义一直指的是刘邓首长亲自率领的4个主力纵队。

论牺牲,他们做出的牺牲最大,论战略意图的实现,他们牵制的国民党军最多。

三、两区作战

说完这些,仍然没解决全部的疑问。为什么没有把余下的八纵、十三纵、十五纵这些兵力全部投入大别山作战呢?徐向前在山西整合了六七万人,这部分生力军南下助战,何至于淮海战役时打黄维兵团那么费劲,还需要华野派兵支援。

另一重原因,就是晋冀鲁豫军区独特的位置,对作战任务带来的影响。

自古道,得中原者得天下。晋冀鲁豫军区处于几大军区的中央,位置十分关键。

其地北连晋察冀,西邻关中,扼守太行山脉南段,东接齐鲁,南距黄河。

对四方之敌都有威慑作用。

如果不是突然南下,极有可能与晋察冀军区聂帅联手,先灭了阎老西。

或者南下攻刘峙于郑州、打顾祝同于徐州。

或者也有可能大军西出,与彭总联手灭胡宗南。当初陈谢没有一同南下即有此考虑。

还有,如上文所指,中央令刘邓作为华野的侧翼助力,助其实现孟良崮战役之意图。

在各种可能性之中,中央选择了南征中原这个方向。

大战略家大军事家考虑问题,从来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左牵右顾的。

刘邓南下是核心任务,但也不能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如果全部南下,老军区怎么办?这是十几年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为了南下而全部丢掉,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后来中央派徐帅到晋南收拾残局,就透露出明显信号。以薄滕诸人的能力,坐镇老区并非难事,为啥又派来一个能打的大将?欲有所为也。

刘邓首长都是用兵的大行家,深知无后方作战的难处,也就没有坚持把所有兵力都拉到南线,留下部分兵力守家,或许内心深处也存着点最坏打算,如果真像1946年中原军区全军突围,至少还有个老区供大家落脚,不至于像中原军区撤销番号了。

3 阅读:2164
评论列表
  • 2024-10-13 00:35

    中原战场还是粟技高一筹,晋冀鲁豫空有那么多兵力,还是给华东打下手

  • 2024-08-12 00:45

    42万有一大半是没枪的

    韩音筱锋 回复:
    搞得好像那时各个根据的都满编似的
  • 2024-08-12 20:32

    那时候的刘邓都准备把各个解放区连接起来了,哪知道突然收到南下的命令

  • 2024-09-02 19:49

    刘邓大军什么时候40多万人真是胡说八道,一直是在10多万人上下

    用户10xxx47 回复:
    晋冀鲁豫中的华北野战军聂荣臻部,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部,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部,都是独立的战略部队,从来就不是隶属关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十几万人全部家底进去的。人数最多的一直是林彪东北野战军。多读书应该是你。
    韩音筱锋 回复: 用户10xxx47
    你看过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