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本草图经》记载:“桑根白皮,作线以缝金创肠出者、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桑白皮线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外科手术缝合线,就是用桑根的白色内皮,去除表皮后露出柔软的长纤维层,经过锤制加工而成的纤维细线。而桑白皮也是治疗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一味良药。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切丝。以色白、皮厚、质柔韧、粉性足者为佳。
性状特征:
桑白皮 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毫米。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蜜桑白皮 呈不规则的丝条状。表面深黄色或棕黄色,略具广泽,滋润,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气微,味甜。
【性味与归经】
甘、寒。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少尿,面目肌肤浮肿。
【效用分析】
桑白皮甘寒,性降,主入肺经,能清泻肺火及肺中水饮之邪,以清肺热、平喘咳为专长,古有实热痰黄咳降,肺热郁结,则气逆不降而为咳嗽,故肺有实热痰黄咳喘者,可用本品清泄肺热,化饮平喘。
桑白皮甘寒之性,能清肃肺气,通调水道,为治水气浮肿之常用药。若肺气壅闭,水道不行之水肿实证,症见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之水印停肺,胀满喘息,可以此泻肺散邪,行水消肿。
【配伍应用】
1、桑白皮配地骨皮 桑白皮入气分,重在泻肺热而平喘;地骨皮功能清泄肺热,凉血退蒸。两药伍用,共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清肺热而不伤阴,护阴液而不恋邪,适用于肺热咳喘,痰多粘稠,身热口渴者;亦治阴虚火旺,咳嗽兼心烦,手足心热。
2、桑白皮配茯苓皮 桑白皮甘寒,长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茯苓皮甘淡平,长于利水渗湿消肿。两药相合,利水消肿之力增强,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
【鉴别应用】
桑白皮与车前子
二者均甘寒,归肺经,功能清肺化痰,利水消肿,治肺热咳嗽、水肿、小便不利等。但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偏于利水之上源,常用于肺热咳喘及头面浮肿之风水证。车前子性滑利,皮纳于利水之下窍,多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
【方剂举隅】
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泄肺热,止咳平喘。适用于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熟,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2、补肺汤(《云岐子保命集》)
药物组成: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苑、黄芪、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滋阴润肺,补益肺气。适用于肺肾阴虚,日晡潮热,咳嗽痰多,气逆作喘,自汗盗汗;虚劳,短气自汗,易于感冒,时寒时热,舌质淡,脉沉无力。
3、五皮饮(《中藏经》)
药物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功能与主治:行气利水消肿,适用于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头面四肢悉肿,按之凹陷,气喘胸闷,小便短少。
4、加味泻白散(《外科证治全书》)
药物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桔梗、辛夷、黄芩、陈皮、木桶通。
功能与主治:宣肺清热。适用于鼻痔,气息不通,香臭莫辨,或臭不可近,痛不可止。
审稿专家: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刘锐锋 主任药师
作者: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主任药师 廖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