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时候,邓华收到了一个新的工作任命,让他去当四川省的副省长。
普通人要是听说自己能去四川那么大个省份当副省长,估计得乐疯了。可邓华呢,他怎么也乐呵不起来。为啥?因为他一直在部队里干,跟部队有了很深的感情,心里头还是想留在部队,不想就这么转业到地方去。但命令都下了,邓华也只能接受,不得不服从安排。
出发之前,罗瑞卿出其不意地找上了邓华,给邓华转达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这话一听,邓华原本沉闷的心情立马振作起来,斗志满满。话说回来,罗瑞卿这时候来找邓华是为啥呢?他到底传达了啥话?邓华听了这话后,又做了哪些大事呢?
邓华在新中国成立后,指挥了海南岛的军事行动,还去了朝鲜战场帮忙,并且当过志愿军政委,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1955年的时候,国家给了他上将军衔作为表彰。他后来还坐上了沈阳军区司令员的位子,组织了辽东半岛的防御演习,就是为了防备美军可能攻打辽东半岛。但可惜啊,1959年邓华因为一些复杂的事情被牵连了,职位被拿掉,最后只能离开他一直热爱的军队。
但是,邓华心里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哪天能重返部队,他也多次表达了这个想法。所以,当听说自己要被调到四川去做副省长时,邓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虽然副省长这职位不小,但邓华一直在部队,对部队的一套更拿手,他怕自己在地方上工作会力不从心。
不过命令已经正式发出,邓华也只能接受安排。可就在他打包行李,打算启程去四川那会儿,解放军的总参谋长,还有国防部副部长罗瑞卿找上门来,跟他聊了几句,结果又让他心里燃起了新的盼头。
为啥毛主席会让罗瑞卿去传话呢?一来,罗瑞卿可是咱们的开国大将,比邓华资格还老,威望也大。二来,罗瑞卿和邓华两人关系不错,有交情,罗瑞卿说的话邓华自然更愿意听进去。
罗瑞卿对邓华讲,毛主席那儿也掌握着你的一些情况,所以特地让他来聊聊。罗瑞卿接着说:“毛主席让我转告你,你到四川后别泄气,多往下面跑跑,多看看,去了解一下老百姓的实际状况。争取早点把错误改了,那样未来还是有盼头的。”
邓华一听这消息,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他紧紧抓着罗瑞卿的手,一连声地说:“看来毛主席心里还是有我的,真是懂我啊!”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保证:“麻烦你跟毛主席说一声,我去了四川,保证不泄气,一定按照他的意思好好干!”
邓华是个言出必行的人,为了全心全意投入四川的工作,他索性带着全家从北京迁居四川,下定了决心要打一场“持久仗”。在动身前,邓华跟老婆孩子打趣说:“咱们全家总动员,一起到四川扎根过日子喽!”
邓华明明有机会留在条件更好的北京,但他却主动选择带着家人前往四川上任,这足以说明他想要把四川治理好的坚定决心。
之后,邓华领着家里人一块儿到了成都,头一件事就是去见西南局的一把手李井泉。李井泉见到他特别高兴,跟他说:“邓华啊,能到四川来工作,真是欢迎啊!”
邓华很实在地说:“我刚到这儿,啥都不知道呢,以后工作上还得多靠省委和西南局的大力支持才行。”
然后,李井泉就给邓华细说了下他的活儿。他说,每位副省长都得管一块地儿,省委安排他专门盯紧农机这块。邓华一听,立马点头答应。接着,李井泉还给邓华引见了管农业的廖志高,还有农业机械厅的头儿苗逢澍,说这些人在他以后的工作中肯定得常打交道。
这时候邓华身边还缺一个帮忙的秘书,但他没去现成的秘书堆里挑人,而是跑到农机所去找了个叫谢功贵的干部。邓华看中了谢功贵,因为他是四川人,对这块地方挺熟的。而且啊,他在农机这块儿摸爬滚打了好些年,是个行家。所以,邓华就让谢功贵来做自己的秘书了。
谢功贵直截了当地说:“说实话,我以前从没搞过秘书这行当,更别提给副省长做秘书了,这活儿我怕是胜任不了。领导,您还是找个更合适的人选吧!”
但邓华给他打气说:啥事儿都得有个开头,迈出了第一步才有了经验。他自己去地方上当副省长也是头一遭,不可能啥都做得十全十美,大家互相体谅下就好啦。谢功贵工作中要是碰到啥难题,直接去找他商量就行。
谢功贵被邓华的信任深深打动,于是他就当上了邓华的秘书。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料到,这种互相帮忙、彼此信赖的情谊能维持二十多年,甚至远远超出了工作关系的范畴。久而久之,邓华和谢功贵的关系不再只是领导和下属那么简单,他们真正成为了知心朋友。
邓华这些年在四川真的是拼了全力,一点都不敢马虎。他觉得,光在办公室里待着,根本没法知道下面的真实状况,得亲自下乡看看才行。所以,刚上任没多久,邓华就立马开始下乡调研了。这一趟,他跑了川中、川南的好多个市县,加起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那时候,挺多人都清楚邓华来四川上任前的情况。看他现在这么积极,有的人就在背后嘀咕,说邓华来四川其实就是走个过场,还不如好好养病,何必操那么多心呢?
邓华听到那些闲言碎语,他却说:“我干的是老百姓的差事,花的是大伙儿的血汗钱,自然得为大伙儿办事。哪能犹豫不决呢?该干啥就干啥,别的我都不多想。”
邓华征战沙场多年,对农机这块儿真是一窍不通,但他还是挑起了管理农机事务的重担。有人劝邓华,说您只要在成都把干部队伍带好就行,那些技术活儿交给手下的专家去搞定。毕竟您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学新东西不容易,再说作为副省长,也不必啥都精通。
但邓华表示,组织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他绝对不能对不起组织的这份信任。现在都已经负责农机这块儿了,哪能不懂点农机方面的知识呢?只有自己先搞明白了,才能更清楚地掌握实际情况。年纪大点也没关系,学到老活到老嘛。你看毛主席,年纪比咱都大,不还一直在学新东西嘛。
后来,50岁的邓华翻出了好多关于农机的专业书,下定决心从头开始学,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邓华心里明白,光看书上的东西是不够的,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看书容易做事难,要想真懂得动手干”。所以,邓华在看完书后,常常跟普通工人一样去一线干活,遇到不明白的就找老师傅问。就这么几年下来,邓华从啥都不懂的“门外汉”变成了样样精通的“行家”。
而且,邓华在学习的同时,也没忽略调研这事儿。谢功贵记得,邓华老往各地跑,四川的农机厂几乎都被他走访了个遍。他还老爱搞“突袭”,不打招呼就直接进厂考察,说这样才能看到最真实的状况。
而且,邓华去工厂调研,从不是坐在办公室喝茶跟领导闲聊,他会直接跑到车间实地查看。邓华必定要把整个车间逛个遍,跟几位一线工人聊过天后,才会坐下来听厂长汇报。再加上邓华本身就是个行家,时不时就能抛出几个专业难题。这样一来,厂长别说想糊弄他了,就是稍微有点儿马虎,也会被邓华立马揪出来。
到了地方岗位后,邓华还是像在军队里那样,做事一丝不苟,对错误零容忍。要是他瞅见有啥不对劲的地方,肯定会一直追着问,非得让厂长给个明明白白的解释,别想随便糊弄过去。
所以,当邓华来进行调研和提问时,厂长们心里都是七上八下,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做错什么。有个市农机厂的负责人就曾感慨:“邓副省长每次来检查,我都紧张得满头大汗!”邓华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四川的农机行业蓬勃发展,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不少。
有次邓华去自贡的一个农机厂看看情况,他走着走着就停下了脚步,然后指着一块空地说:“我记得这儿之前放了台机床,咋现在没了呢?”
厂长连忙说明情况:“领导,您可能是记错了,这儿压根儿就没安装过机床。”
邓华直接了当地回“不对!我记得清清楚楚,原先放这儿的是台铣床,上次我过来时它还在这儿呢。这会功夫,它咋就不见了呢?”
厂长最后坦白说,因为厂里交通实在不方便,他只好忍痛把铣床卖了,买了些运输车。事后,他跟谢功贵聊起这事儿,直说原本以为副省长日理万机,不会留意到这种小细节,结果还是没躲过。
邓华的努力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到了1968年,他获得了前往北京参加会议的机会。
邓华听到那消息,心里头直犯嘀咕,压根儿没想过自己还有机会重回北京。他把那信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直到确认是真的,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来告诉邓华这事儿的干部说,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名让他去开会。邓华一听,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毛主席心里还真有我啊!”
邓华抵达会场没多久,毛主席特地关心道:“邓华到了没?”
邓华连忙高声回应:“马上就到!”
毛主席直接夸了他:“咱俩可真是好久没碰头了!你的报告我都瞅过了,四川那边没人对你有啥意见,错了就改,不就完事儿了嘛!”
邓华一个劲儿地点着头,心里头激动得不行。
1977年,邓华总算是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北京,还有他心心念念的部队。那时候,他当上了中央军委的委员,还兼职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给咱们国家新时期的军事进步和国防打造出了不少力。但遗憾的是,邓华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活太过操劳,身子骨一直都不咋样。回到北京仅仅三年后,邓华就生病了。
1980年,邓华因病离世。在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是那本尚未完成的著作《未来反侵略战争与国防建设的思考》。这本书里,凝聚了他军旅生涯中的诸多军事智慧。邓华遗憾地说,没能写完这本书成了他最后的心事,他还特别交代妻子要妥善保管手稿:“要是以后还有战争,你就把我的手稿拿出来,让战友们研究研究,这些经验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最后,按平台的规定,得您多跟我互动互动,这样您才能算是我的铁杆粉丝。要是您觉得我的文章还行,那就点个“”呗,成了铁粉,我的新文章就能立马到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