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输液,竟确诊肾衰竭!浙江男子悔惨:再也不敢了!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3-15 18:00:45

参考文献

1. 《肾脏病学》(第5版),主编:陈香美,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250845

2. 《内科学》(第9版),主编:陆再英,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193746

在大家的认知里,输液往往被看作“最直接的治疗手段”。

头疼脑热、感冒咳嗽,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地选择挂水,觉得这样恢复得更快、更稳妥。

可是谁能想到,有些输液,可能是一场隐形灾难的开端。

浙江的李先生,不过是一次简单的感冒输液,却在短短几天后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

医生告诉他,他的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短期内难以恢复,甚至可能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这一消息让他彻底懵了——怎么可能?不就是输个液吗?怎么就到了肾衰竭的地步?

“只是输个液,怎么会伤肾?”

李先生最开始的表现和平常的普通感冒没什么区别:低烧、咳嗽、嗓子疼。

他去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几天的口服药,但他觉得恢复太慢,就去了一家私人诊所,提出想要输点水,让病好得快一些。

诊所医生随即给他安排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静脉滴注,并告诉他:“这个组合快,输完就舒服了。”李先生欣然接受,连着输了三天,果然症状改善了不少。

可就在第四天,他开始觉得尿量明显减少,整个人乏力、恶心、食欲下降。

起初他没放在心上,以为是感冒还没痊愈,直到第六天,他的双腿开始水肿,浑身乏力,尿液颜色变成异常的深黄色,才慌忙去了大医院检查。

结果:急性肾衰竭!

肾,为什么“无声”倒下?

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它不像心脏那样会“砰砰”跳,也不像胃一样会“咕咕”叫。

它日复一日地过滤血液、排除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但一旦它出现了损伤,早期几乎毫无察觉,等到真正出现症状,往往已经进入了不可逆的阶段。

李先生的情况,正是药物性肾损伤(Drug-InducedKidneyInjury,DIKI)的典型案例。

某些抗生素、止痛药、造影剂等药物,可能会对肾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某些抗病毒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者剂量过大,极易引发急性肾损伤(AKI)。

但问题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输液并不意味着更安全,反而有时候会成为压垮肾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输液”真的万能吗?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输液是“病好了快的捷径”,但输液≠更有效,滥用输液反而会带来更大风险。

输液的药物浓度更高,直接进入血液,肾脏的代谢压力会骤然增加。

口服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有一个缓冲过程,而静脉注射的药物则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肾脏必须迅速处理这些外来物质。

如果某些药物本身就有肾毒性,那么肾脏就可能承受不住,导致急性损伤。

静脉输液可能导致液体过载,加重肾脏负担。

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维持体液平衡,而输液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血容量,如果患者原本有基础肾病、心功能不全,或者身体调节能力较差,就可能引发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加速肾损伤。

很多人对输液的风险认知不足,导致滥用。

比如李先生,他本来只是普通感冒,并不需要抗生素,但诊所医生却给他用了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组合,而其中某些抗生素本身就有肾毒性,再加上他本身可能存在脱水状态(感冒发热导致水分丢失),最终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哪些习惯让你的肾“悄悄报废”?

1.乱吃止痛药很多人头痛、腰痛、关节痛就随手吃止痛药,尤其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些药物会影响肾脏的血流供应,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

2.过量使用抗生素很多感冒其实是病毒感染,并不需要抗生素,但不少人习惯性要求医生“开点抗生素”,或者自己随意购买服用,而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头孢类)具有肾毒性,滥用可能损害肾功能。

3.经常喝“保健汤”很多人喜欢喝中草药煲汤,认为这能“养生补肾”,但某些中药(如马兜铃酸、雷公藤等)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慢性肾病(CKD)。

4.不喝水或喝太多水长期缺水会让肾脏的血流减少,影响代谢废物的排出,而短时间内喝太多水则可能导致水中毒、电解质紊乱,加重肾脏负担。

如何保护肾脏?最简单的方法是……

1. 用药前问医生,不乱吃药,尤其是抗生素和止痛药。

2. 感冒发烧别急着输液,大多数情况下口服药物即可。

3. 多喝水,但别暴饮,保持尿液清亮、无强烈气味即可。

4.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肾功能。

回到李先生的故事。

他最终在医生的积极治疗下,肾功能部分恢复,但仍然需要长期随访,避免再次受到损伤。

他后悔莫及,但如果当初就知道这些知识,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

你的肾,或许也正默默承受着“隐形炸弹”。

别等它坏了,才后悔莫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