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流行病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257547
3. 《食品科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2023年第4期
粥,这玩意儿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来不是个陌生角色。

《黄帝内经》里早就写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粥正是“五谷”里最温和的存在。
古时候,穷苦人家喝粥是为了熬日子,有钱人喝粥是为了养身体,到了今天,粥依然是中老年人饭桌上的常客。
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把粥推上了风口浪尖,说长期喝粥的人死亡率更低,活得更久。
这个结论,听着像是天降福音,可你要是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这里头有点门道。

粥到底是养生圣品,还是慢性病的隐形推手?喝粥真的能让人长寿,还是这背后另有玄机?
咱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关于喝粥的真相,到底是福还是祸,全凭你会不会喝、怎么喝、喝得对不对!
1.喝粥到底是养生,还是“慢性毒药”?很多人喝粥,图的就是一个“养胃”二字。
胃不舒服,先来碗粥,暖暖的,滑滑的,喝下去身心舒畅。

可问题来了,粥到底养胃,还是毁胃?
从中医角度来看,粥性温润,确实有助于脾胃运化,特别是对那些胃寒、胃动力弱的人来说,喝粥能减少胃的消化负担,避免刺激胃黏膜。
可从现代营养学来看,长期喝粥,尤其是单纯喝白米粥,反而可能让胃“懒”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粥是流质食物,几乎不需要咀嚼,胃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时间久了,胃的消化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弱。

你仔细观察那些天天喝粥、几乎不吃硬质食物的老人,很多人胃口越来越小,甚至稍微吃点硬的就不消化。
这就是胃功能退化的典型表现。
喝粥是养胃还是毁胃,关键在于——你喝的是什么粥,怎么喝,喝多久!
2.哈佛的研究,能不能信?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说是“喝粥者的死亡率更低”,乍一听很唬人,像是找到了长寿秘方。

但你要是细扒研究的内容,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第一,研究的样本是谁?
很多国外的研究,都是基于欧美人的饮食习惯得出的结论,而他们的饮食结构和咱们中国人完全不同。
欧美人主食多是面包、肉类、奶酪,高脂高蛋白,而亚洲人的饮食则以米饭、面食、蔬菜为主。
如果欧美人喝粥,可能是饮食结构的改善,而中国人喝粥,可能只是饮食习惯的延续,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第二,研究的是“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
这类研究的套路就是:发现“喝粥的人死亡率较低”,就得出“喝粥让人长寿”的结论。
可问题是,喝粥的人是不是还有其他共同点?比如生活规律、不熬夜、压力小、饮食清淡?这些因素才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喝粥只是其中一个变量。
换句话说,喝粥和长寿可能只是“碰巧”相关,而不是“必然”相关。
你要是天天喝粥,但熬夜、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照样短命。

这事儿不能盲信,关键还是得看你怎么喝,喝得对不对!
3.喝粥的三个大坑,90%的人都踩过!①只喝白米粥,血糖飙升你以为喝粥是养生?如果你天天早上光喝一碗白米粥,那可能是在“养”糖尿病。
白米粥的GI(升糖指数)高达90+,几乎和白糖差不多。
什么意思?就是喝一碗白米粥,血糖波动可能比吃一块蛋糕还厉害。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光喝一碗粥,血糖就飙上去。
②粥当饭吃,蛋白质严重不足粥是主食,不是菜。
光喝粥,不吃配菜,长期下来,营养不良是必然的。
尤其是中老年人,肌肉流失快,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都可能找上门。
③晚上喝粥,半夜饿得睡不着

很多人晚上喝粥,觉得容易消化,可问题是,粥的饱腹感极低,消化又快,你喝完粥可能不到两小时就饿了。
饿了怎么办?很多人半夜忍不住又去吃点心、零食,结果血糖波动更大,反而影响睡眠质量。
4.那到底该怎么喝粥?正确喝法在这里!①别光喝白米粥,加点“料”
燕麦、糙米、薏米、红豆、黑米、藜麦、山药、南瓜,这些食材能降低粥的升糖指数,让它更有饱腹感、更健康。

②喝粥一定要搭配蛋白质
喝粥的时候,配点蛋白质,比如鸡蛋、豆腐、鱼肉、牛奶,这样能降低血糖波动,避免喝粥后迅速感到饥饿。
③粥别当正餐吃,每周1~2次足够
粥可以作为早餐或加餐,但别天天喝,尤其是老年人,长期喝粥容易导致肌肉流失。
④喝粥时别喝太稀,适当增加咀嚼

太稀的粥,消化吸收太快,容易导致血糖波动。
稍微浓稠一点,吃的时候慢点,增加咀嚼,有助于消化和血糖控制。
5.结语:粥是个好东西,但喝错了就是坑!
喝粥,不是长寿的秘诀,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
如果你作息规律、饮食均衡、心态平和,偶尔喝粥,确实能给身体带来温暖和滋养。
但如果你天天喝白米粥,不吃蛋白质、不搭配粗粮,那恐怕只是在慢慢透支自己的健康。

别迷信“喝粥长寿”,也别害怕“喝粥伤身”,关键是搭配合理、适量适度。
人生如粥,温润而持久,关键在于怎么熬、怎么喝、怎么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