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与医学资料来源
1.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年,第55卷,第3期,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2. 《中国卒中杂志》,2021年,第16卷,第5期,关于脑动脉瘤的诊断与影像学检查的对比研究。
【1】无解的头晕:症状,还是隐患?一切似乎都只是“小问题”。
这位70岁的老太太,早晨醒来时总觉得头晕,一阵阵的,像是坐船一样晃动。

她尝试闭眼休息,症状依旧。
起床走几步,头脑发沉,甚至有时会突然一阵天旋地转。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血压的问题?可每次测量,血压都在正常范围。
家人劝她去医院看看,医生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其中包括颅脑CT。
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她——“一切正常。”
但她仍然头晕。

一天比一天严重,甚至有时眼前发黑,差点摔倒。
明明CT显示没事,为什么症状还在?
这是她的困惑,也是许多人的疑问——如果检查没问题,症状就是心理作用吗?还是有更深层的隐患?
【2】脑CT正常,真的代表“大脑没问题”吗?很多人以为,CT能看清脑部的一切,事实并非如此。

CT(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确是脑部检查的常规手段,擅长发现脑出血、脑梗塞、肿瘤等大问题,尤其在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中,CT是首选。
但CT有一个明显的局限——对于小而精细的血管病变,尤其是脑动脉瘤,CT的分辨率往往不够高。
脑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类似“气球”一样的异常膨出。
小的动脉瘤(尤其是直径小于5mm的)在普通CT扫描下,可能根本无法被发现。

有没有更精准的检查?
答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脑血管造影(DSA),它们能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的细微结构,发现早期的动脉瘤。
【3】“隐形杀手”——脑动脉瘤,真的没感觉吗?当老太太的症状逐渐加重,医生决定安排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
结果让人惊讶——她的脑部存在一个小型的动脉瘤,直径大约6mm,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脑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甚至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发觉自己体内潜伏着一个“定时炸弹”。
但当它逐渐增大,或者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间歇性头晕:尤其是站立时突然发生。
· 眼睛模糊或复视:动脉瘤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异常。
· 不明原因的头痛:特别是以前没有头痛病史的人,突然出现“雷击般”的剧烈头痛。

· 耳鸣或听力下降:某些部位的动脉瘤可能影响听觉神经。
而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误认为是颈椎病、低血压或更年期问题,导致许多人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
【4】为什么脑动脉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脑动脉瘤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可能毫无预警地破裂,引发致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数据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 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脑动脉瘤破裂事件。

· 一旦动脉瘤破裂,死亡率可高达30%-40%,即使存活,约50%的人会留下严重的神经损伤。
· 约30%的患者在破裂前几天会有“警告性头痛”或其他症状,但往往被忽视。
而真正可怕的是,破裂前的动脉瘤,大多数人都毫无察觉。
老太太幸运地在破裂前发现了它,但如果她没有坚持检查呢?如果她继续相信“只是头晕,没什么大碍”呢?
【5】如何防止“大脑里的炸弹”突然引爆?
既然动脉瘤可能长期无症状,普通人该如何防范?
1.关注头部不明原因的不适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视力问题、雷击样头痛,请不要掉以轻心,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更应该警惕潜在的血管病变。
2.了解自身的高危因素某些因素会增加动脉瘤的风险,包括:
· 高血压(长期血管压力过大,增加血管壁破裂风险)。

· 吸烟(损伤血管内膜,加速动脉瘤形成)。
· 家族史(如果直系亲属有动脉瘤病史,风险增加4倍)。
· 过量饮酒(酒精会影响血管的压力波动)。
3.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CT适合大面积出血或急性脑卒中筛查,但不能完全排除小型动脉瘤。
·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和CTA(CT血管成像)更适合发现小型动脉瘤。

·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者)可考虑定期筛查。
【6】发现脑动脉瘤后,一定要手术吗?老太太的动脉瘤被发现后,医生并未立即建议手术,而是根据大小、位置、破裂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一般来说:
· 小于5mm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可定期随访观察。
· 大于7mm,或位于高风险部位(如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手术可能性较大。

· 如果动脉瘤已经出现症状,或者有增长趋势,通常需要手术介入。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
1. 介入栓塞术(微创):通过导管在动脉瘤内填充金属线圈,阻止血流进入。

2. 开颅夹闭术:适用于较大或特殊位置的动脉瘤,通过手术夹住动脉瘤颈部,防止破裂。
【7】结语:别让幸运变成侥幸老太太的故事告诉我们——头晕,可能是小问题。

CT正常,不代表大脑绝对安全。
脑动脉瘤,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如果你或家人有长期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它真的只是“小毛病”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