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公开表态引发国际关注。这位曾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挑战"的政客,近期多次强调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性。态度转变的背后,折射出美欧关系裂痕加深与全球格局重塑的现实。
特朗普政府重启对欧关税政策,终结了拜登时代的"跨大西洋蜜月"。今年2月,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巴黎AI峰会上公开批评欧盟能源政策,直言"欧洲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做盟友"。更令欧盟不安的是,美俄近期重启战略安全对话,将欧洲传统安全议题边缘化。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美欧贸易额较特朗普首次执政时期下降18%,而同期中欧贸易逆势增长7%。
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欧洲对乌援助总额突破2800亿欧元,但战场僵局持续消耗欧盟耐心。随着特朗普要求乌克兰以矿产资源抵偿军援,泽连斯基政府逐渐失去与美博弈的资本。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报告指出,欧盟成员国对乌军援承诺兑现率已从2023年的92%降至目前的67%,东欧国家开始呼吁"冲突降级"。
中国车企近两年在欧洲新建7座电动汽车工厂,创造逾2万个就业岗位。葡萄牙里斯本电动汽车产业园的投产,使当地电池产业链完整度提升40%。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车企的排斥,欧盟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原本计划的45%惩罚性关税,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压力下调至22%。
冯德莱恩的转变并非孤立现象。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提议建立"欧洲防务技术基金",旨在减少对美军工依赖;德国总理朔尔茨则推动"欧洲半导体倡议",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布鲁塞尔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民调显示,62%的欧盟民众支持"战略自主",较三年前上升17个百分点。
中欧峰会前夕的这番姿态调整,既是现实压力下的妥协,也是战略觉醒的萌芽。正如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所言:"当美国不再提供安全伞,欧洲必须学会在风暴中自己撑伞。"这种觉醒能持续多久,既要看大西洋两岸的博弈烈度,更取决于欧洲能否真正构建起独立的地缘政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