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高铁已成为了中国交给世界的一张“名片”。近些年来,中国帮助不少国家拥有了高铁,让其他国家也体验了一把“中国速度”。
然而就在中国公司打算承包保加利亚高铁项目时,保加利亚却放着物美价廉的中国不选,选了了西班牙作为高铁的承建商。
没想到西班牙却摆了保加利亚一道,根本没有建设保加利亚高铁,导致项目取消。那么为什么保加利亚会做出如此决定呢?
——【·欧盟干预中国被迫退出·】——
中国高铁公司(青岛四方)退出保加利亚高铁项目竞标的事件,是近年来中国高铁“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
这个项目原本被视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机遇,但最终却以退出告终。
这个项目不仅关乎保加利亚的交通现代化,更是其融入欧洲铁路网络的重要一步。
然而,就在中国高铁公司(青岛四方)即将拿下这个项目时,欧盟突然介入,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2019年,当时保加利亚政府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高铁计划,准备建设连接首都索非亚和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的高速铁路线。
这条线路全长约150公里,预计投资约38亿列弗(约合19亿欧元)。
对保加利亚来说,这不仅是一个交通项目,更是国家现代化的象征,也是融入欧洲高铁网络的重要一步。
中国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四方)看中了这个机会。
作为中国高铁技术的代表之一,青岛四方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他们认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有竞争力的价格,完全有实力赢得这个项目。
然而,就在青岛四方准备投标时,事情出现了转折。
欧盟插手这次竞标的原因复杂多样,欧盟一直对中国企业在欧洲基础设施市场的快速扩张感到不安。
他们担心中国可能通过这些项目获得过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其次,欧盟内部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和法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铁路技术的领导者,他们不愿看到中国企业在自己的“后院”抢占市场份额。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欧盟希望通过这种干预来保护其成员国的利益。
保加利亚作为欧盟的一员,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自然会引起布鲁塞尔的关注。
欧盟认为,让一个非欧盟国家的企业控制如此重要的交通枢纽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
欧盟首先向保加利亚政府施压,强调选择欧盟企业的重要性。
其次,他们修改了项目的技术规范和招标要求,使之更加有利于欧洲企业。这些变化包括要求使用符合欧盟标准的技术、更严格的本地化要求等。
在这种压力下,保加利亚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决定。
保加利亚政府开始寻找理由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他们声称中国企业的报价“不切实际”,并质疑其是否能够满足欧盟的技术标准。
最终,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技术讨论后,中国企业被正式排除出竞标名单。
——【·西班牙公司·】——
在中国企业被排除后,西班牙的Talgo公司成为了新的中标者。
Talgo公司在欧洲铁路市场有着不错的声誉,尤其以其倾斜式列车技术而闻名,然而,接手这个项目后,西班牙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
首先,西班牙面临的是技术挑战,保加利亚的地形复杂,高铁线路需要穿越多个山区,这对列车的性能和轨道的设计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虽然西班牙在常规铁路领域有丰富经验,但在高速铁路方面,其技术储备与中国企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其次,经济压力也让西班牙喘不过气来,为了赢得这个项目,他们不得不大幅压低报价。
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他们发现成本远超预期。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复杂地形带来的额外工程费用,都让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更糟糕的是,新冠疫情的爆发给项目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供应链中断、人员流动受限、施工进度延迟,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西班牙的困境。
面对这些挑战,西班牙开始寻求项目合同的修改,希望能够提高预算或延长工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可能无法按时完成项目。
他们多次要求延期,并暗示如果不能获得更多支持,可能会考虑退出项目,这个消息在保加利亚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开始质疑当初排除中国企业的决定是否明智。
——【·保加利亚的梦碎·】——
对保加利亚来说,这个高铁项目不仅仅是一条铁路线,更是国家现代化的象征。
它原本计划将索非亚和普罗夫迪夫之间的旅行时间从现在的小时缩短到不到一个小时,大大提高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
同时,这条线路也被视为保加利亚融入欧洲高铁网络的第一步,对提升国家在欧盟内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项目的一再延迟和成本的不断攀升,保加利亚政府开始重新评估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他们发现,即使项目最终能够完成,其经济效益也可能远低于最初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反对党抓住这个机会大肆抨击政府的决策失误,指责他们在选择承包商时过于受制于外部压力,没有充分考虑国家利益。
在内外压力之下,保加利亚政府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取消这个高铁项目。
前期的规划、设计和部分施工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投资现在全部付之东流。
许多人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认为它能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现在这些期待都化为泡影。
更深远的影响是,这次失败可能会延缓保加利亚的交通现代化进程。
原本计划通过这个项目提升的铁路运输效率现在只能维持现状,这不仅影响了国内交通,也可能影响保加利亚与其他欧盟国家的互联互通。
——【·在挫折中寻找机遇·】——
对中国高铁而言,保加利亚项目的失利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这次经历也为中国高铁的海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往往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在保加利亚的案例中,过低的报价反而引起了对方的怀疑。
一些欧洲国家认为,如此低的价格可能意味着产品质量不佳,或者存在其他隐藏的问题。
这提醒中国企业,在制定海外报价时需要更加谨慎,不仅要考虑成本和利润,还要考虑当地市场的接受度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最后,这次经历也提醒中国高铁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标准适应能力。
虽然中国高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如适应复杂地形、符合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尽管保加利亚项目的失利令人遗憾,但它并不意味着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就此暗淡。
相反,通过这次经历,中国高铁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海外战略,为未来的发展做更好的准备。
尊重市场,尊重规律,尊重价格,尊重安全
幸亏中国公司没搞保加利亚高铁!不幸中的万幸!
青岛四方不熟悉国际市场,投标报价奇低,引起甲方疑虑,导致竞标失败。
“最后,这次经历也提醒中国高铁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标准适应能力”——文章前面分析的头头是道。结论性的定调缺暴露出作者的门外汉!“标准”的制定是高于技术的。当技术遥遥领先的时候,标准就是一个国家的科技话语权!就如同中国的“特高压输电”的中国标准,现在就是“国际标准”!在此之前,也有美国标准,但随着我们技术的碾压,现在的中国标准,取代了美国标准!——高铁也是一样,我们不会为了一两个项目的,去迁就技术同步,甚至落后的欧美标准一样!——要让世界意识到,中国标准就是国际标准!
150公里,19亿欧元,根本不够成本的
为什么不反思下做适当的价格差?内卷惯性?
第一次听到保加利亚这个国家是因为保加利亚妖王。
亏钱的玩意,别人要来干嘛?本身就是要他们无法交付。
对标欧洲把价格提上去
150公里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