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的票价和运营成本其实是相悖的,别看公交车人员上上下下很繁忙,但公交车的运营成本非常高,一辆普通的柴油公交车至少要花60到70万,新能源公交车虽然省了加油的成本支出,但车价更贵,好一点的甚至要300万一辆。
买车是很多公交公司支出最大的一笔钱,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始而已,公交车每天上路运营的费用一点都不少,柴油车一天要烧掉500到600元的油,新能源公交车虽然省点,但一天也要几十块钱电费。
这还没有算上车辆的维修保养费,公交车的行驶里程是非常长的,每天都可能跑出几百公里,长时间的运转让车辆非常容易出毛病,几年以后车辆的性能就会下降,维修的概率和维修费都会水涨船高,根据公交公司的推算,这部分费用大概会占到总成本的6%左右。
公交公司的人工费一点都不少,公交司机和售票员都是国企正式职工,工资加上各种福利占到总成本的20%到40%。
这么算下来,一辆公交车每天的运营成本大约在2000元左右,这还没算管理费、场地租赁费和其他杂费,所以运营一家公交公司的成本支出是非常大的。
可公交车靠这点票价是怎样支撑下去的呢?其实公交车的票价低主要是政府在背后大力支持,既然是城市公交,政府就会根据客运量提供财政补贴,帮公交公司填补一些亏损的窟窿。
而且公交车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公交车身上的广告是需要花钱投放的,有的公交公司还会提供一些包车服务,还有些公司正在尝试搞一些充电桩业务,多管齐下让公交车在票价低的情况下还算是能够运行。
只不过想要通过公交公司赚大钱是不太现实的,北京公交集团算是公交公司中客流量非常多的了,现在北京公交日均客运量能超过1000万人次。
假设每人支付2元票价,一天的票款收入有2000万元,再加上广告和包车等其他收入,日进账也还算不少,可即便如此也赚不了什么大钱,只能勉强维持公司正常运营。
像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维持公交公司运营尚且如此吃力,其他城市公交公司的日子是真的没那么好过,特别是城乡公交更是陷入了亏损困境。
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公交公司的运营越困难,贵州某县一公交公司有员工80人,其中驾驶员56人,有43台公交车每天正常运行。
可一天的毛收入也就1万左右,驾驶员工资一个月要4300元,公司一年的工资支出就至少300万,一年到头都在亏损状态中度日。
虽然公司也想过不少办法来创收,可县城里的商业需求有限,广告业务的价格一直上不去,有包车需求的单位也寥寥无几,一年算下来能收回收的账款根本就不够看。
几年下来公司直接欠下了800多万的负债,想拓展新业务又遇到资金问题,只能这样靠着政府输血苟延残喘,贵州公交公司的现状只不过是全国公交公司亏损的缩影而已,现在多地已经出现公交公司停运潮。
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公交车运营本来就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让公交公司必须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
虽然票价便宜,理论上可以通过人流来分摊成本,可是公司对客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公交车的客运量直线下滑,有些线路的公交车一天也拉不了几个乘客,亏损也就成了必然。
乘客少了,运营成本缺的越来越高,车辆每天都要按路线行驶,燃油费、维修费、驾驶员的工资这些都是刚性支出没法削减。
这两年各地财政也比较吃紧,原本的政府补贴没完全跟上,一些小地方的公交补贴经常不到位,亏损的窟窿也就越来越大。
就算公交公司想努力维持保本运营也是难如登天,再加上很多新能源公交车在运行了一个阶段之后也到了换电池的周期,电池更换的费用对公交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负债前行成了中国很多公交公司的常态!
公交车对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如果城市中少了公交车,居民的出行就会出现大问题。
虽然现在国内民众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公交车的存在,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在上下班期间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如果没了公交车,缺少多样化交通出行的民众就会依赖私家车,城市道路将会越来越拥堵。
选择公共出行的人多了,城市的空气质量自然也就好了,城市的碳排放量也就降下来了,所以我们不能放任公交公司继续这样经营困难下去了。
公交公司的破局之路其实想要解决公交公司的亏损问题,光靠“节流”是远远不够的,“开源”加“智取”才有可能让公交车迎来新的春天。
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始尝试定制公交服务,根据乘客的特殊需求设定专门的公交线路。
只要人数到达一定标准,公交公司就可以对旅游景点、交通枢纽或者学校这些人流相对密集的地方安排专车接送,这种出门到门的交通方式,大大提高了公交车的灵活性,乘客满意度提高了不说,还能增加公交公司的盈利模式。
而且一些客流不太集中换乘不方便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这种精准服务的方式吸引到更多乘客,便利民众出行需求的同时,也让公交公司能够喘一口气。
包车业务也不能放下,以前公交公司的包车业务基本上都盯在各大单位身上,现在很多公交公司已经打开了思路,将包车服务的范围扩大到了婚礼、旅行社等场景。
这种个性化服务非常受欢迎,有些思路转变灵活的公交公司已经通过这种途径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不过现在的市场竞争也挺激烈,公交公司要想从其中分一杯羹还真得拿出点真本事,把服务质量提升上去。
现在科技的进步,有些公交公司也紧随时代潮流上马了智能调度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管理车辆,优化路线,减少空跑现象。
智能调度系统可以让公交车在客流高峰期加密班次,在客流低谷期减少不必要的运营,从而降低成本。这样一来就让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也就间接增加了公交公司的收入。
除了这些市场化和技术化的手段之外,政策支持才是其中的关键,公交公司本来就是为便民而存在的,设立如此低的票价是政府民生服务的一部分,既然票价设置的远低于市场价,那政府就一定要给出相应补贴,减少公交公司的运营压力。
虽然现在各地政府的财政都不宽裕,可公交是民生项目,如果长时间延迟发放补贴,很容易挫伤公交司机的积极性,所以各地政府应该积极作为,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提供一些税收优惠或支持公交公司开展新业务,让公交公司在市场中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政府行动起来了,有的地方协调当地银行,降低了公交公司的贷款利率,减少他们的融资成本。
有些地方政府让公交公司在场站内安装充电桩,为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来增加收入来源。
公交公司也得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现在的乘客对出行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公交车的服务跟不上,乘客自然会选择其他交通工具。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得转变观念,从车内卫生、车辆准点率、驾驶员的服务态度这些细节入手,让公交车给乘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只有这样才会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公交出行,从而增加客流量提高收入。
政府也应该考虑通过更合理的规划来支持公交公司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公交线路和站点的设置,让公交车追着人走,而不是人追着公交车跑。
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减少车辆的空跑率和低效运营,这样就可以让公交公司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
结尾要想公交公司破解亏损困境还是需要多管齐下的,市场化、技术化、政策支持和提升服务质量一个都不能少,未来的公交车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和环保的出行服务。
老年人取消免费,但是这样不太好,谁都有老去的时候,那就换一种,早晚高峰取消免费,这样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