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会客厅”系列之三十五
一代大家钱君匋的艺术人生给予当下的思考
嘉 宾:
沈惠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嘉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嘉兴市青年书法 家协会主席、君匋艺术院主任)
李 砚(民盟盟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主任
高逸仙(民盟盟员、民盟中央美术院浙江分院副秘书长、钱君匋先生入室弟子)
本期主持:
吴建明(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时 间:2024年8月10日
地 址:桐乡市君匋艺术院
本期承办:民盟浙江省直属联合第五基层委员会
民盟桐乡市基层委员会
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
“千秋笔墨,刻尽流光”,如果在20世纪艺坛推出全才型的艺术家,钱君匋先生显然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人生与激荡变革的20世纪重叠,他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从桐乡屠甸走向大上海,他从懵懂小孩到名满天下,这位民盟先贤和海派映照下的一代大家,其艺术人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革和艺术家的执着,及其社会使命,值得我们去回顾和梳理。为了对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家有深入的了解,今天有幸邀请到了西泠印社的李砚老师、君匋艺术院的沈惠强老师和钱君匋先生的弟子高逸仙老师,就“一代大家钱君匋的艺术人生给予当下的思考”话题展开探讨。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先生,研究钱先生,致敬钱先生。
访谈嘉宾:沈惠强 李 砚 高逸仙
吴建明:感谢三位嘉宾做客“第五会客厅”,共同探讨和梳理钱君匋先生的艺术人生。访谈前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及从事的专业。
李砚: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到君匋艺术院与大家一起探讨钱君匋先生的艺术人生。我在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艺术创研处工作,负责策划组织全国及海外的印学交流展览、学术研讨、篆刻非遗传承等工作。在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担任教务长,负责篆刻院的教务工作。同时,我在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担任主席团成员和女书法家委员会主任,致力于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传承和普及工作。
沈惠强:大家好,很荣幸与大家一起分享钱先生的艺术人生,我在君匋艺术院工作已经第十个年头了,在场馆运行、行政管理工作之外,主要从事名人个案研究、展览策划及艺术创作等工作。
高逸仙:大家好,我93年认识钱先生,并成了他年龄最小的学生。那时的老先生已经86岁高龄了,但是精神很好,除了印章不刻了之外,每天的书画创作还是很忙碌。我在君匋艺术院藏品科工作已经十二年了,平时除了管理库房的文物、写些理论文章外,还负责接待来院的嘉宾。
吴建明:钱君匋(1907年~1998年)的艺术人生与国家命运同步,请各位谈谈钱君匋先生成长经历及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重要人物?
李砚:钱君匋的艺术人生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与新思想的结合”。20世纪上半叶,各种文化思潮由江浙汇聚到上海。在思想上,李叔同、丰子恺对钱君匋的影响很深。在战乱年代,钱老与同仁一起创办万叶书店,以书店的形式传播文化,发表抗日文章、保护抗日英雄,在万叶书店公有化后,他把艺术的重心转向了金石书画。在一个人33000天的生命中,完成22000余方篆刻印作,留下的书画作品更是无从统计。他自署斋名“无倦苦斋”,这对应了无闷(赵之谦)、倦叟(黄牧甫)、苦铁(吴昌硕)三位艺术家。至上世纪60年代初,他共收得赵之谦印章100多件、黄士陵印章159件、吴昌硕印章200件。这些珍贵的藏品不仅见证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钱君匋肖像
钱君匋斋名章“无倦苦斋”印 君匋艺术院藏
沈惠强:对钱君匋影响最大的人,第一位应该是丰子恺,丰子恺是钱君匋艺术道路上最早的引路人之一。18岁那年,钱君匋在老师钱作民的介绍下,到上海艺术师范专科学校就读,这个学校是一所两年制的私立艺术教育学校,由丰子恺、吴梦非、刘志平共同创办的,吴梦非是校长,丰子恺任教务主任。
艺术师范毕业后,钱君匋也失业了,很久找不到工作,于是他给老师丰子恺写了一封信,希望老师能给自己介绍一份工作,但丰子恺的回信却批评了信中的错别字和病句。于是,钱君匋用了半年时间把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学生字典》背了一遍。这为他后来出版散文集、诗集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书籍装帧上订立润例,钱君匋开了历史先河,丰子恺还为此写了《钱君匋装帧润例缘起》,并为钱君匋篆刻集写前言。丰、钱二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游中,丰子恺累计写给钱君匋的书信不下三四百封。钱君匋后来总结:“我受他的影响最多最深。”
丰子恺 章锡琛
第二位贵人就是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1927年秋,22岁的钱君匋受章锡琛之邀,入职开明书店,担任美术、音乐编辑及整个开明书籍装帧任务。章锡琛既放手放心让钱君匋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新,又全力支持钱君匋的工作,不断提出质量要求。后钱君匋回忆:“我在开明担任书籍装帧工作,由于章老板的积极支持,使我可以解放思想,随意创新,用料用色完全自由。每一装帧完成之后,章老板总是百般赞叹,在人前夸耀我设计得新颖别致,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书的内容。我在他的鼓励下,自然而然地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做出更优异的成绩来。”
章锡琛对钱君匋的提携和鼓励,还不得不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开明酒会。章锡琛主持开明书店时,有一个周末“酒会”,会员有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夏丏尊、丰子恺、章锡琛、钱君匋等,当时酒会有个规定,一次能受用五斤“加饭”者方能入会。年轻的钱君匋只能喝三斤半,于是章锡琛说:“君匋可以参加,放宽一些尺寸请他来。”章锡琛对钱君匋的“破例”爱护,可见一斑。
第二件事是钱君匋装帧画例。钱君匋在封面设计方面崭露头角后,章锡琛专门约请丰子恺、夏丏尊、邱望湘、叶圣陶、陈抱一等人出面,为钱君匋量身定制“书籍装帧画例”,为年轻的钱君匋的成长提供条件。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书籍装帧润例,由丰子恺执笔。1928年在《新女性》和《一般》杂志上首次发表。当年钱君匋入职开明时才22岁,开明书店七年,相当于钱君匋完成了本、硕、博连读。
鲁迅对钱君匋的影响也非常大。1927年鲁迅来开明书店拜访章锡琛,钱君匋有幸结识鲁迅。后来钱君匋应陶元庆(鲁迅同乡,钱君匋就读上海艺术师范时同窗)之邀前往横浜路景云里拜访鲁迅。谈话中说起书面设计的探索与创新。鲁迅说:“我所收集的汉唐画像石的拓本,其中颇有一些好的东西,可以作为这方面的部分借鉴。”并拿出拓本与他们一起欣赏。后来钱君匋设计《东方杂志》等书面时,遵循了鲁迅的建议,融入汉唐画像元素,在书衣上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1929年,陶元庆(36岁)英年早逝,鲁迅就改托钱君匋为他设计封面,鲁迅翻译的《死魂灵》《十月》等皆出自钱君匋之手。从鼓励、教导到设计封面,让钱君匋受益终身。为感念鲁迅的知遇之恩,1973年,钱君匋收集鲁迅笔名168个,刻成《鲁迅印谱》,后印章和拓本被查抄。1975年,钱君匋目疾日重,仍痴心不改,重刻了《鲁迅印谱》。
鲁 迅 于佑任
于右任是辛亥革命元老,而钱先生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文艺青年,但是他们两个人的交往一直到1949年。有一次于右任到上海,他问旁边人:君匋这几天在忙什么?他怎么不来看我。钱先生得到消息后,马上就赶过去跟于右任相见。交往期间,于右任写给钱君匋上款的书法有50多件,由此可见他们交往之深。据查证,他们的交往都在钱先生30岁之前的。30岁是人生最好的年华,是吸收外界信息和知识最好的阶段。
我们有一句话叫“最好的时间遇见最好的你”。在钱君匋正当年华之时,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人生的美好就是30岁之前能有效结交良师益友,包括17岁的时候师从丰之恺,18岁的时候认识吴昌硕,25岁的时候认识黄宾虹,这对他影响至深,因为人生的镜头,真正值得回忆的镜头没有几个。
老先生在晚年的时候经常会说两句话:第一个,他会津津乐道当年见到吴昌硕的情形;
第二个,他经常会跟边上人说,丰子恺先生对我的影响最多最深。
吴建明:刚才我们谈了钱老的交往对他的艺术成就的影响,接下去我谈一下这个钱老的书画、篆刻的特点及与海派关联性。
高逸仙:钱君匋先生的绘画以大写意画为主,传承了海派绘画的精神和主要特征。他取法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并一路往上,追至扬州画派及明代的青藤白阳,整个脉络非常清晰。钱君匋艺兼众美,他精通书法、绘画、篆刻,包括诗歌音乐等等,相对而言,绘画在他所从事的专业中比例并不是特别重。早年,他投入在装帧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一些,到晚年时,画画的时间才多起来。其实这也遵循了我们常说的写意画需要生活和学识的积累,这些积累指画外的东西,比如文学修养的积累,书法、金石篆刻的画外功夫,然后逐渐成就大写意画的气势与精神。
我之前看到一篇黄宾虹谈大写意画的文章,觉得有意思。黄宾虹把大写意画称为真正的文人画,他认为文人画从北宋的苏东坡开始,到明、清是一个高峰。同时他认为文人画分成三格:一是诗文家的画,懂诗的人画面有书卷气,气韵生动;第二,是书法家的画,书法家用笔重书写性,体现出线条的丰富性;第三,是金石家的画,研究金石的人的画比前两类人的画尤为珍贵,珍贵在哪里?他认为古画中的许多元素取法青铜器、石刻,所以金石学家更能领会其中意味。
钱君匋 《开元寺古桑》 君匋艺术院藏
钱君匋 《广州植物园所见》 君匋艺术院藏
钱君匋 《江南十月似三春》 君匋艺术院藏
钱君匋 《双梅图》 君匋艺术院藏
我们回过头来看钱君匋,他既懂诗文,又是书法家、篆刻家,所以他大写意画里面内涵很丰富,很值得我们去体味和欣赏。
沈惠强:我谈谈钱先生的书法。钱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其实没有一位真正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他说丰子恺先生是他尊敬的老师,是因为丰先生带他入门的,带他进入上海艺术师范专科学校的,但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是没有的。没有一个老师教他篆刻,也没有一个老师教他书法和刻印,这些都是他自学的。
丰之恺先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老师,他觉得学生喜欢哪一个帖就写那一个帖,但是他本身是受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影响,是推崇碑学的。所以他让钱君匋从《龙门二十品》或者《石门颂》这些碑入手。后来我们看钱先生无论书法还是篆刻,均受《龙门二十品》《石门颂》的影响,花在此的时间也最多。纵观钱老一生,他在书法和篆刻的用心最多,自己也最想成为书法家和篆刻家。
他不像丰之恺先生,从始至终只写是行书,就一个面貌。钱先生什么都尝试过,真草隶篆都努力学过,特别早年的时候,他的楷书有很重的碑味,包括在赵之谦书体吸收碑的营养,晚年则钟情于楚简、汉简。后来他在行、草书上也花了很多时间,在孙过庭的《书谱》和怀素的《自叙帖》上用功最深。
钱先生的老朋友柯文辉曾经有一句话,说钱先生想要在草书上别具风格,但是时间不够用,还是停留在怀素的面貌上。他真正能为世人所推崇和公认的,是具有钱先生标签的汉简隶书。
钱先生虽然起步阶段就在汉简隶书下过功夫,但真正为大家所熟知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后了。当然,20世纪60年代钱先生篆刻的边款上已经有这种风格了。实际上钱先生早年时候,他用功最多的是隶书,即汉隶,诸如《华山碑》《礼器碑》。也就是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写的作品基本上是汉隶,80年代以后钱先生开始关注汉简,取法简书。
钱君匋《隶书李煜虞美人轴》 君匋艺术院藏
钱君匋《秀句芳声联》 君匋艺术院藏
钱君匋 《草书李白诗》 君匋艺术院藏
钱君匋 《跋新罗山人册》 君匋艺术院藏
钱君匋 《篆书白石道人词句》 君匋艺术院藏
钱先生取法汉简很有特点,他只取了汉简的两三个笔画。比如宝盖头,他将半宝盖头的半包围往下弯的,把整个字都包住了,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写个云字的雨字头,他最后一笔会往下弯过来。其他的长的横画,长的竖画,虽很开张,仍然以汉隶为主。如果纯粹用汉简的笔法写,尽管写得很像,容易僵硬、古板,钱先生厉害之处在于他以汉隶为主,仅选用汉简的两三个笔画,用笔轻松而舒张,成就了自己的风格。
第二个厉害处,能打破常规的书写方式。钱先生篆刻的边款刻法,比如写个日,他会三个横画先写,然后再写两个竖画,打破了书写顺序,使得这个字法更加来得古拙,所以我们称钱先生隶书为“钱体隶书”。
吴建明:从体量论书法、绘画与篆刻,可能钱老篆刻的比例会更大一些,他一生刻了两万多方章,请李老师谈谈篆刻方面的特点和他与西泠印社的关系。
李砚:钱老与西泠印社有密切关系。1963年,钱君匋与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沈尹默、张宗祥等24位书坛大家同时加入西泠印社,1979年当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印社提倡艺术家应具备“诗书画印”四艺皆能,钱老正是一位诗书画印皆能的艺术大家。去过西泠印社的人都知道,进入圆洞门后,再走十余步,右侧有一条“印人书画廊”。在西泠印社成立90周年庆典时,这里进行了改造,筛选出一些碑刻,由钱老撰写《印人书画记》,原件现珍藏于西泠印社文物处。钱君匋先生在《印人书画记》中提到“印人与书法有密切的关系,倘若印人不能书,其印必不可观。印者乃书法与刀刻并重之艺术,尤以书法为本,印人但知刀刻而不能作书,则无从。谭其艺矣,古来印人莫不善书。”这段话正是钱老一生践行的学书法门。
钱君匋撰写的《印人书画记》(局部 )西泠印社文物处藏
他认为如果印人不会书法,印章就根本无法欣赏,因为印章是书法与镌刻并重的艺术。因此,印人应以书法为本,只知道镌刻而不能作书的人不能称为篆刻家。
前人曾说“古来印人莫不尚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印人是不会书法的。书法家如不会刻印,可以请人代为完成。但对于篆刻家来说,岂能请他人代笔?因此,钱老学习了五体书,专注于汉简。他把汉简要融入印的边款中,也因此,所以它的边款特别精妙。他的许多边款都运用汉简笔法,在众多字中有一笔画特别长,这正是源于汉简的风格。《印人书画记》中明确阐述了书法与印章之间的这一观点。
钱老的藏品里面有很多吴昌硕、赵之谦、黄牧甫的作品。受这些名家的影响,他的印风具有吴昌硕的苍劲和厚朴,赵之谦的古雅和飘逸,黄牧甫的清俊和平整。他擅长因字而异,风格多元,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家和收藏家。
沈惠强:钱先生是很厉害的。1963年的时候,他与叶潞渊合作,出版了《中国玺印源流》,在海内外印坛影响深远。他把从古到今的所有的印章都归类整理了,也就是说他对整个印学的渊源和发展梳理得非常清楚,理解得很透彻。
第二个它厉害在哪里?它有两组印,一个是《鲁迅印谱》,一个是《长征印谱》。《长征印谱》收录钱氏以红军长征所经城市、关隘、名山大川为题材刻成印章100方,每印皆附边款,始于白文方印“瑞金”,迄于朱文方印“延安”。封面有康生题签,册首有沈雁冰、沈尹默题签,齐燕铭、丰子恺题诗词。我们曾经到浙江传媒学院做过展览,我们把100方印章放大,然后一字排开,非常震撼。这100方印章,各有各的风格,一张张翻虽没感觉的,一字排开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那种震撼。
钱君匋 《钱刻鲁迅笔名印集》
钱君匋 《长征印谱》 君匋艺术院藏
黄宾虹为《 钱君匋篆刻集 》作序
丰子恺为《君匋印选》作序
篆刻家难在哪里?你今天为张三刻一方印,明天为李四刻一方印,一般都会同一风格,因为是给的不同人,但是100方印章汇总在同一本集子里,必须有不同的风格,钱老就有这样的能力。现在有不少人在说钱先生的印章风格不明显,钱先生自认为他的风格在用刀上,他用刀始终是爽利的,痛快的,是极强的个人面目的。他刻印因人而异,因字而异,为吴湖帆刻印,是古典的,取法汉印;他为朱纪瞻刻印,用单刀,爽利痛快;他为刘海粟刻印,用吴昌硕的沉着雄健。钱先生为名家刻印,能融入对方的作品中,比如朱纪瞻的画里用纷披奔放,张大千的画里用黄牧甫的工谨平和,与其作品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陈振濂老师评钱先生的印为“一印一面貌”。
李砚:钱老的篆刻取法诸家,风格多元,因字立形。他的篆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比方,他篆刻作品非常注重形式与文字的统一、注重与书画作品的风格意境相融合、注重与印石的品相相匹配。这几点与他的封面设计理念是一致的。
吴建明:钱老不仅篆刻风格多样,他更是一位全才,集书画篆刻、书籍装帧、音乐教育和编辑收藏于一身,尤其在早年,他的封面设计影响力非常大,有“钱封面”的称谓。请问钱老的封面设计有何特点?
高逸仙:钱老从事封面设计应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德国先进的印刷技术刚刚传到中国,在这之前国内书籍以线装书的形式为主,虽很古雅,但略显单调。钱君匋先生的封面设计一开始是受鲁迅的影响,他将一些传统的图案,例如汉画像砖、画像石拓片的图案运用到封面中去,如《古代的人》《东方杂志》等,这个时期我们称他为探索期。30年代以后,他的书籍装帧风格趋于成熟。他的装帧呈现出构图均衡、总体和谐的特点,对汉字的处理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将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日出》《新生》《草原上》《文学月报》《上海文学》。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钱君匋的装帧作品在保留个人特色的构图、用色、汉字写法的基础上,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风采。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他直接把自己的书法和篆刻用在封面上,画面显得醒目且有特点。如《收获》《深巷中》《唐诗小札》。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创新期。
钱君匋的装帧设计,是近、现代书籍设计的奠基者,但是在当时的钱君匋来说,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现在来看,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1928年,钱君匋到章锡琛的开明书店做美术编辑,因为大家都喜欢他的封面设计,很快就出名了,还有了“钱封面”的雅号。钱君匋在封面设计方面崭露头角后,章锡琛还专门约请了丰子恺、夏丏尊、邱望湘、叶圣陶、陈抱一等人出面,为钱君匋量身定制“书籍装帧画例”,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书籍装帧润例,由丰子恺执笔。1928年在《新女性》和《一般》杂志上首次发表,在业界影响力很大。
由丰子恺执笔为钱君匋量身定制“书籍装帧画例”
吴建明:钱老早年设计了很多封面,它的特点有哪些?
沈惠强:钱先生1927年就开始设计封面了,涉足设计的时间比较早,在他1918岁就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时候,同学陶元庆就是一个设计专家,陶元庆还是鲁迅的御用设计师。
陶元庆肖像
可惜这位同学英年早逝。陶元庆也是绍兴人,与鲁迅是同乡,还是鲁迅的学生,所以鲁迅的书都是他设计的。陶延庆去世后,鲁迅就找了钱君匋,钱君匋就接了陶元庆的班,成了鲁迅新书的设计者。钱君匋的封面设计风格除了鲁迅的说要中国特色、民族元素之外,特别重视与书本内容的结合。为什么矛盾、巴金、郁达夫这么喜欢他设计的封面,因为他的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提升这本书的气质。
吴建明:钱老封面设计的风格,时代性和个人面貌很强烈,不像当下书店的书,大多是西方的设计理念、元素及工具。钱老的作品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又特别重视与内容的相得益彰,有丰富的内涵。如我们看他为鲁迅设计的《艺术论》《十月》《死灵魂》,不看内容,单看封面就很蛮震撼了,它有强烈的内涵在里边。
沈惠强:钱先生从事设计的时间跨度很长,一直到他八九十岁的时候,还有人请他设计封面,而且都是手绘的。他的设计稿完成后就寄给了出版社,自己没有留下原稿,所以我们艺术院没有收藏钱先生的原稿。我们库房只有600件他的封面设计复制品,是当时钱先生做好了留给我们的。关于这一块工作,我们一直与设计学院联系,想做一个封面设计的专题展或者专题研究。
钱君匋探索阶段设计的封面
钱君匋创新阶段设计的封面
钱君匋成熟阶段设计的封面
李砚:钱老当时的封面设计现在归类为平面设计专业。钱老的封面设计成果丰厚,即具前瞻性,又具引领性,非常值得我们去梳理。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与中国美院平面设计系做一些探讨,以更专业的视角,对钱老的设计理念进行系统性的解读,通过多维度的呈现,在学术层面对钱老设计作品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作用进行定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外,我觉得在钱老身上还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与现代新思想的融合,这种融合也体现在平面设计上。这与当下提倡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如何将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是艺术家需要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我平时也经常以篆刻的形式为友人设计商标,篆刻以文字为载体,方寸之间任由你发挥想象。为什么鲁迅、陈望道、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巴金等大文豪都要用钱老的封面设计?正是钱老能把书法、篆刻、绘画等多种元素融合到封面设计中,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设计,而是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理解。
沈惠强:刚才李老师提醒我了,钱先生的设计不仅仅反映在封面设计之中,实际上印章的布局也需要设计,所以上次有个专家建议我,让我把钱先生的篆刻跟他的封面设计、装帧结合起来研究。我印象最深的一方是《长征印谱》里面的“金沙江”,这三个字全部是用长线条来表现,很有设计感,很有装帧的效果。
吴建明:钱老博学,是一位通才,集书画、篆刻、书籍装帧、音乐、教育、编辑、收藏于一身,这是时代的选择还个体的原因?
高逸仙:两方面都有吧,主要还是时代的选择。前两天,北京有几个专家来,他们提到了文化生态的问题,当时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中心,是新文化的发源地。当时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里有李叔同、经亨颐、夏丏尊等老师,丰之恺就在那读书,因钱君匋是丰之恺的学生,所以钱君匋对标的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大家,这就是钱君匋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
当时丰子恺有一篇文章就写到这个学校里面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美术课要比国文、数学课还要多,前者很受重视。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里还有几十架的风琴、钢琴。下午4:00以后,整个校园里面飘扬着琴声,还有素描、写生课等等。重视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是那个时代的风气,艺术的互相交融,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氛围。
钱君匋的老师丰子恺传承了李叔同的音乐、美术、文学等的全面修养,所以某种程度上,钱君匋对标的是丰子恺的全面修养。那时候,不管师徒传承还是大文化生态都非常好,后来到了上海,海上文化的包容和广博,以及在名人扎堆的开明书店、万叶书店,造就了多才多艺的钱君匋。
沈惠强:关于这个问题,我把它归类为三点:第一个是环境的熏陶。就是刚才高老师讲的,他所处的环境里面,遇到了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郑振铎等大家,天天与这些大家在一起,受到了熏陶;第二个是生存的需要。在当时,封面和装帧设计是他的工作,是为了生存,包括后来开的万叶书店也是工作,是生存的需要,因为一家子都要靠书店养的;第三个是自身对艺术强烈的追求。
李砚:我敬佩钱老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多次动荡,特别从1933年到1949年这段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钱老等艺术家在逆境中坚持艺术创作,通过自身努力及其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钱老年于1925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师从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学习图案、音乐和绘画,接触到了很多大师。抗日时期,他投身于民族大业,他在经营万叶书店的时候,就编发特刊,通过刊发文章振奋人心,组织抗日。社会稳定后,他去编印小学的美术、音乐、数学教材,发挥特长,打好经济基础,并与时代同步,为社会教育做贡献。
钱君匋(后排右)与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先生合影
在1937年到1946年这个阶段,西泠印社经历了其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社团活动难以为继,但正是这样的逆境,激发了社员们更加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和学术探索。这一时期,社员们虽星散四方,却通过各自的努力,继续进行与印社及印学相关的活动,撰写著述、编辑印谱、篆刻印章,不仅保留了印学的火种,更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广泛传播。钱老身处其境,自然受到了深刻地影响。
钱老很有家国情怀。在这个时期他编写和收集抗日文章,通过万叶书店的渠道将其发布推广。他还把万叶书店作为新四军的一个基地,做了不少对抗战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1946~1948年期间,西泠印社的活动非常之多。当时,北山路上汇集了不少名人,浙江通志馆就在北山路的镜湖厅,余绍宋带领着瑞安老乡孙孟晋、宋墨慈等人撰写《浙江通志》。马一浮的复性书院则在葛荫山庄,丰子恺住在葛荫山庄斜对面的招贤寺旁,周边还住着夏承焘等名人。几位文化名人相聚于湖山胜处,一起研讨和学习,并举办书画印的公益义卖活动,他们将义卖筹得的资金用于建设西泠印社。这里原本可以成为文化复兴之地,但因时局动荡,物价暴涨,生活艰难,到1948年大家都各自散去。这期间,钱君匋一直与印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孤山留下了多张珍贵的照片。
1954年1月,杭州弘一法师舍利塔落成典礼(左七为丰子恺、左九前为钱君匋、左十为马一浮、左十二为宽愿法师)
1964年,西泠印社60周年大会时的合影(前排右起第二至四依次为:张宗祥、马一浮、沈尹默;第二排右起第一、七、八依次为:钱君匋、潘天寿、傅抱石)
1949年后,百废待兴,后来又有各种运动,钱老就在家中专研印学。《鲁迅印谱》和《长征印谱》就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1962年后,西泠印社恢复了活动,钱老参加了在华侨饭店召开的恢复西泠印社筹备会议。1963年,钱老与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沈尹默、张宗祥等24位书坛大家同时加入西泠印社,成为正式社员。此后,他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内事务,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1979年,他当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他的一生都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好专业外,承担起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这是非常难得的。
吴建明:“第五会客厅”的是民盟省委会的访谈平台,盟史研究是民盟省委今年的工作重点,接下去谈一谈钱老加入民盟的过程跟背景。
高逸仙:钱老是1956年9月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的。钱君匋年轻时候就是一个热血青年,刚才李老师也说到他在抗战时候是一位积极分子,在后来的各个时代做了很多紧跟时代的事情。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就参加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同时参加后援会的有巴金、宋云彬。宋云彬是民盟老盟员,全国文艺界抗敌后援会主要工作就是画一些抗战宣传画。他还设计过抗日航空邮票,宣传抗日。1949年以后成立了全国美协,他和唐云、陈秋草一起加入了全国美协。陈秋草跟宋云彬都是早期的民盟盟员,钱老在这些活动中跟他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同时感受到了民盟的力量。1956年9月,在宋云彬、陈秋草的介绍下,钱君匋正式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时期钱君匋编印出版的抗日书籍和宣传画
钱老是在上海加入民盟的,上海民盟保存着钱君匋当时手写的一份《入盟申请表》,他们拍照片发给我们看时,我们觉得这是非常珍贵的一个原始材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份表格中有“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他填了老师丰子恺,丰子恺当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还有一位是徐菊庵,是我们桐乡屠甸的一个老画家,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是钱老的启蒙老师。还填写了作家巴金、南京图书馆馆长李仲融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缪天瑞。同时,他在社会关系中还诚实填写了曾任伪职并不再来往的“反动派”,很有意思。
钱君匋手写的《中国民主同盟入盟申请表》
在“学习工作经历”一栏上,他也写得非常详细。在“政治面貌”一栏则填了拥护共产党。这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手资料,这对研究钱君匋历史很有价值。
沈惠强:我们君匋艺术院有一个年谱,是工作人员根据钱先生90岁时候口述整理的,90岁老人的回忆可能不一定准确,但1956年钱先生《入盟申请表》的内容,记录他49岁之前的事,更准确一些是非常难得的,这份资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高逸仙:对的,早年所记录的内容更准确一些,钱君匋是民盟盟员这件事,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他1956年加入民盟时51岁。因为他是大年夜出生的,过了几个小时虚岁就两岁了,其实只有49岁。我作为一位民盟盟员,又是老先生的学生,知道老先生是盟员后,是很激动的,感觉我与老先生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吴建明:钱老不仅自己创作很多精品,还收藏了大量明清以来的代表性作品,请谈谈作品入藏和建馆过程。
沈惠强:1985年,钱先生即有捐赠藏品给桐乡的意向,桐乡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这项收藏和建馆工作。工作进度很快,1986年君匋艺术院奠基,1987年建成并开馆,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事件。
君匋艺术院从奠基到落成
近年,桐乡市总结出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经济、农业等行业的十大事件,君匋艺术院在1987年开馆就是其中之一。君匋艺术院的建立承担了桐乡的博物馆、美术馆、名人场馆的综合功能。特别是美术馆功能,当时桐乡所有的展览都在君匋艺术院举行。外地书画家到桐乡来办展览,办展览也都在君匋艺术院,所以它担当了全面展示桐乡文艺成果的社会功能。
从1987年开馆,一直到1998年逝世,在这十几年时间,钱先生每年都来这里小住一段时间。包括库房的设计和管理都是按钱先生当年的思路完成的,所以我们的库房好多人说是管理最好的,为什么?因为这是钱先生手把手教的,怎么样打开,怎么样收藏,怎么样存放,所以这一点我们还是有点自豪的。这是第一。
第二,钱先生不仅是一个书画篆刻家,还是一位大收藏家,他从22岁开始收藏,第一件藏品是任伯年的《三公图》,一直到90多岁,他的收藏历程横跨70年。君匋艺术院现将藏品归为两大类:一个是书画,一个是印章。
书画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明清书画;第二类与他同时代的作品,如黄宾虹、李叔同、齐白石等名家的;第三类是他自己的书画,共161件;第四类是1987年君匋艺术院开馆以来陆续向当代书画家征集的作品。
君匋艺术院收藏的印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晚清的,黄牧甫(168方)、赵之谦(104方)、吴昌硕(152方)三大家共424方印章;第二类是钱先生自己的印章,钱先生的印章君匋艺术院藏有600多方原始印章。其中《长征印谱》印章100方,《鲁迅印谱》《钱刻鲁迅印集》原石两套(1973年与1975年刻的两套印谱均收藏在君匋艺术院),还有他的自用印,共258方;第三类是他收藏的一些名家印,包括吴让之、齐白石等大家的印。
赵之谦原印 君匋艺术院藏
吴昌硕原印 君匋艺术院藏
黄牧甫原印 君匋艺术院藏
吴建明:君匋艺术院的藏品特色是什么?据说这些藏品中有24件一级文物,97件二级文物,409件三级文物。
沈惠强:对的,钱先生藏品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特色,藏品极具代表性。家喻户晓的晚清三大家黄牧甫、赵之谦、吴昌硕的印章数量大。去年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朗姿玉畅――赵之谦特展”,影响很大,赵之谦的篆刻作品基本上是君匋艺术院提供的。还有钱君匋朋友圈体量不小的书画作品,我们前几年举办了“山高水长――从院藏书画看钱君匋的朋友圈”展览,每一件作品上都有君匋两个字的上款,也就是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亲手交给他的,我们业界认为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的标准件。标准件有重要意义,比如要看黄宾虹作品的真假,就可以把这件作品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
第二个特色,藏品体量大。除了前面讲到的,除了赵之谦104方印章,他的书画作品有33件(套),于右任的有48件(套),华嵒的有106件(开),这些作品都是成套、成系列的,具备单独做个展的藏品量。
高逸仙:钱老一开始收藏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为什么会收藏这么多印章,因为他是搞篆刻的。他一开始学吴昌硕,就收藏吴昌硕的印章,后来发现吴昌硕的风格好像不是特别适合自己,转学赵之谦、黄牧甫了,就收藏了一大批赵之谦、黄牧甫的印章,供自己学习。从齐白石、赵之谦到扬州画派,他喜欢哪几位名家,藏品就会呈现系列性。
在赵之谦诞辰160周年的时候,君匋艺术院举办过一个很大的纪念活动,那时候老先生还在,当时出了一本论文集。关于赵之谦的馆藏作品无论印章还是书画,可能是国内最多,质量也最好了。现在全国重要活动,只要涉及赵之谦的,都要找我们合作。据统计,赵之谦一生刻印不到400方,现流传下来的原石印章也就200多方,君匋艺术院就收藏了104方,而且都是比较重量级的,在篆刻史上都是有重要地位的。
在馆藏作品中,华嵒的那一套册页也很了不起。陈振濂老师有次来艺术院,他对华嵒的册页很感兴趣,他说什么时候可以专门做一个华嵒的专题展。因为华新罗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地方是蛮少见的。钱老有一方印章叫“新罗山馆”,因对华新罗的喜欢致使他收了华新罗的这么多的东西,并以刻印为念。另外,于右任的48件作品,这也是很难得的。
沈周 《桃实图》 君匋艺术院藏
文徵明 《窗前鸣珮图》(局部)君匋艺术院藏
徐渭 《墨梅芭蕉图》 君匋艺术院藏
陈洪绶 《赏梅图》 君匋艺术院藏
华嵒 《松竹绶带》 君匋艺术院藏
赵之谦 《花卉四屏》 君匋艺术院藏
齐白石 《秋荷图》 君匋艺术院藏
吴建明:目前君匋艺术院藏品中时间最早的是哪件作品?
高逸仙:最早的是明代沈周的《 桃实图 》,明代书画藏品还有文徵明的《窗前鸣珮图》、徐渭的《墨梅芭蕉图》、陈洪绶的《赏梅图》等。
吴建明:钱老爱画之深非常人可比,有一个“学画、买画、失画、还画、献画”故事,请给我们讲一讲。
高逸仙:钱老从小喜欢绘画,这种喜欢可以说在刻在基因里。六七岁的时候,由父亲钱希林送入陈家阁沈云彬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因常背着塾师画“花摺子”,被老师看到后被打了10记手心,他就很生气,就丢了砚台,搬着自己的凳子回家了。他父亲也没办法,就把他带到了当时的新式小学“石泾小学”。那个时代,有旧的私塾,也有新式的学校,钱老在新式学校碰到了钱作民老师,钱老师对他非常喜欢,对他画画写字很肯定,并一直鼓励他。
在学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水平,需要看原作,但他不敢到别人家里去看,就在人家门口走来走去,始终没敢进去,没能看到好东西,心里很难受。所以后来他有了经济基础,自己就买画来学。
失画的故事发生在1968年。那个年代,由于大家熟知的原因,他的1000多件作品全部被抄家抄走,装了一卡车。同时抄走的还有他自己文字记载里说的50斤黄金和许多古玩。好在抄走的东西,大部分收在了上海博物馆。到了1980年,政策下来了,这批东西中有一部分还了回来。还回来时他非常激动,据说当天喝了好几斤黄酒,刻了两方印章,一方是“与君一别十三年”,另一方是第二年刻的,内容是“庚申君匋重得”,纪念这批失而复得的心爱之物。
与君一别十三年 君匋艺术院藏
庚申君匋重得 君匋艺术院藏
也正因为这件失画、还画之事,他觉得应该为这批心爱之物找一个好归宿,这就是他后来捐画的一个诱因。
另外,1983年的时候,他的一个堂兄叫钱镜塘,海宁人,一个知名的大收藏家。钱镜塘收藏的东西比钱君匋要多,质量也更精,但钱镜塘突然之间脑溢血过世了。因生前没有留下遗嘱,老先生走后,他的子女因分割藏品而大吵大闹,最后对簿公堂,不共戴天。这件事钱君匋亲眼看到了,很有触动。
由于以上两件事,让他下决心要为自己的藏品找一个好的归宿,所以有了后来的捐画举动。
吴建明:这个故事很精彩!钱老作为一代大家,作品捐赠给家乡后,对他个人或社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李砚: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因为钱老作为二十世纪的艺术巨匠,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他不仅在艺术领域卓有成就,还承担了多重社会角色,肩负着那一代人的重大社会责任。钱老曾经说过:“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艺术的赐予……第二母亲——艺术哺育了我,我也有义务,为艺术的发展尽一点个人的微小之力。我把一切还给艺术。” 他这样想,也这样做。
钱老不管在战乱年代,还是在动荡时期,他收藏书画印章不仅是为了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前人,能够将文物收藏起来保护好,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情怀的体现。钱先生起初并不富裕,他是通过装帧设计一点点攒下钱,然后去专攻书画和篆刻艺术。为了学习,他购买了不少字画,并妥善保管,最终全部献给了国家。他的贡献远远超越了艺术的范畴,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
沈惠强:钱先生捐给桐乡的4083件作品,功德无量,我们总结为八个字:少有来者、难有后人。
钱先生捐献这些作品时市值已有好几个亿,现在好多领导问我这些藏品的价值?我们保守一点,至少在100亿吧。这还是前两年的保守估值,以后的价值会越来越高。作为收藏单位而言,价值越高,压力也越大。钱老的藏品是全社会的,是国家的,藏品不容损坏,价值要最大化。君匋艺术院现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通过合规手续,可以打开库房看藏品,这在浙江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这个规矩是钱先生当年定下的,他说要开门办院,为专家服务,为爱好者服务,这样才能发挥藏品的最大功用和社会作用。藏品不能养在深闺,这一点我们一直遵循着钱先生的嘱托,我们特别欢迎大家来看,尤其欢迎专家学者来看,最好不要看热闹,希望看后有所收获。
君匋艺术院展厅现场
改革开放以来,君匋艺术院一直担当着文化艺术繁荣的使命,我有点自豪地说:嘉兴五县二区的文化艺术的繁荣是源自君匋艺术院。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浸润的,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持久地浸润,才能深化它的作用。这不像经济,今天投资明天就收获,文化需要长期的浸润。桐乡很幸运,有钱老的藏品和君匋艺术院的存在,才有我们今天艺术的繁荣。
吴建明:从钱老时代到当下,大家如何看待艺术家综合修养由广博到专精的转变。同时谈谈时代与艺术(家)的关系。
沈惠强:刚才我们讲的艺术家也好,书法界也好,其实是一个新名词,古代没有书法家和艺术家一说。画家称呼虽有,但指的是唐代敦煌画壁画的人和宫廷里皇帝养着的院体画家,但是没有书法家。因为书法是文人余事,这是文化人必备的一个能力。嘉兴平湖的陆维钊先生,时人一直说他是书法家,他生前很感慨,说自己怎么变成一个书法家了?他很遗憾。
去年海宁举办了金庸诞生100周年大型活动,主办方有个外宣材料,我一看将张宗祥介绍成著名书法家了。我认为这样不全面,也不客观,起码应称著名学者吧。即便是当下,称书法家也好,称画家也好,如果单一的技术层面而言就是一个匠人,有综合修养的才算艺术家,才算一个文化人。
所以我们在介绍钱先生的时候,不能将他定位成一位著名书画家,应定位成一位文化大家。它不仅仅是单一在书画上的成就,而是综合修养的集中呈现,这在当下教育制度下面,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与某校长聊天时曾说过,当代教育最好10岁之前读私塾,10岁之后用现代教育模式,与茅盾当年的教育一样,可能会有改观。
我们看看当代书画家的价格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打个比方,民国时期的书画家价格永远是稳定的,比如我们桐乡吴待秋的国画作品,他价位就一两万块钱一平尺,不可能暴天价的,但同时代的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就不一样了,他的一个小纸片、一封信就70多万,鲁迅的一个签名本竟达60多万,这个价位差就反映了综合修养的价值。其实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它毕竟是技艺层面的东西,讲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一门手艺,大家都是手艺人,只要练总会提高的,但文化修养是不一样,得从小滋润,得养。在当下,无论画画也好,写字也好,首先要看作者身份,有身份才有身价,其价值是从文化、文学、艺术的综合修养中呈现出来的。
钱君匋著作
高逸仙:当下的教育制度也好,大环境也好,跟当时的那种包容、开放的氛围不太一样。现在一个孩子读到大学毕业大概二十三、四岁,如果再读硕士博士,出来就30岁左右了,这时才刚刚走出象牙塔。30岁的钱君匋,30岁的茅盾,30岁时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已经经历过多少?积累了多少?见过了多少世面?这个没有办法的,是回不去的。但不管哪个时代,要想成名成家,一定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这毕竟不是一门技艺,这是人文的积淀。
吴建明: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下书画家和篆刻家从体量上跟钱老那个年代比,现在队伍之庞大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不是说明了我们当下的艺术要比钱老那个年代繁荣?恰恰不是,它更多是技术层面的反映。你看看现在写的书法,技术非常好,但是你看不到书法背后的东西,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
高逸仙:我也有同感。比如当下全国美展的评选,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外在的形式、构图、色彩,而不是内在的、学术层面的综合反映。当时黄宾虹就提出来“君学”跟“民学”的概念,他认为“君学”重在外表,是迎合人,所以只要考虑外表好看,漂亮,要符合庙堂审美。“民学”则是从内而外的,重在精神,讲究反求诸己,他认为单学术层面论“民学”最能反映艺术发展趋向。但是当下不具有这种生态,尽管我们也在追求,但已经回不去了。
吴建明:尽管知道回不去了,但是我们今天能正视这一点,这本身就是有积极意义。我们承认有欠缺,知道了需要补上哪一些东西,明确了作为个体的努力方向,也是有价值的。
沈惠强:作为个体在小事情上也能反映出自己的态度来,比如自己要为书房题个斋名,在中国书协主席与文学家莫名之间作选择,我会倾向于后者,因为文化与文学的地位相比于其他专业,后者要永远高于前者。
李砚:这个问题太沉重了,这是一个教育机制问题。当下在专业上分工很清晰,你是做什么的,他是做什么的,分得太清了。艺术的广博和专精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钱老的艺术人生给予我们的思考是深远的。他让我们意识到,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领域的文化素养对于艺术家而言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家在广博的基础上再求自己的专精,在专精的同时又有更广泛的涉略,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当下,作为一个书法工作者,从专精到广博,再从广博到专精的转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路径。我们在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领域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在某一领域内深入挖掘和突破,多一点深入,多一点积累,多一点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影响力。只有广博与专精相互融合、相互平衡发展,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吴建明:从初出茅庐到名满天下,一代大家钱君匋的艺术人生给予与当下何种思考?
高逸仙:我与钱先生交往多年,我觉得他身上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敢为人先。他人生的几个关键节点,他都抓住了机会,每一个选择都很踏实且有前瞻性。
18岁那年,他在老师钱作民的引荐下认识丰子恺,并只身到上海艺术师范读书。1938年抗战时期,他敢于在“孤岛”时期的大上海创业做出版,当时的万叶书店还是股份制的;作为一位热血青年,他以己所长编印出版了许多抗日书籍宣传画。抗战结束后,他的书店马上转型,他把经营转向音乐出版业发展。因为当时社会上关于音乐方面的出版物很缺乏,定位很准。80年代初,能以个人名义毅然捐赠数千件作品,政府为之建艺术院的,这些都是前人未有的大手笔。
他的每一步都很有前瞻性,既敢为人先又不忘初心。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沈惠强:要成就一代大家我感觉要走出去、要见世面。
从钱先生身上我再总结成三点:第一个是诚,真诚。有人说钱先生是一个交际大师,为什么有这么多大名家愿意跟他交朋友?他当时不过是一个文艺青年,年龄地位那么悬殊,他与大名家们怎么相处得那么好,给他写这么多字,就是因为他真诚。钱先生有两个庞大的朋友圈,一个是艺术圈的,另一个是文学圈的。丰子恺是钱先生老师,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两个朋友圈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是他的老师。因为他真诚待人,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跟他做朋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从中吸收到更多的学识,打开了更宽广的视野。
鲁迅致钱君匋函
茅盾致钱君匋函
赖少其致钱君匋函
第二个是智,智慧。前几年我们办过一个“又见先生――李叔同、丰子恺、钱君匋师生三代文献展”。这三个人各有特点,我们打个比方,如果钱君匋学李叔同的魏碑,那么没有丰子恺了,如果钱君匋学丰子恺的漫画,那也没有钱君匋了。他们虽然是师徒三代,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标新立异,要走自己的路。钱先生虽喜标新立异,但是他不学外在的,他重视学内在的东西,所以他很智慧。他的一生当中,无论是书法创作也好,篆刻创作也好,都在标新立异,比如我们没有谈到的他篆刻的草书边款,就是前人没做过的,非常睿智的。
第三个是勤,勤奋。钱先生晚年的时候,与钱先生交往较多的几位桐乡老先生经常跟我讲,钱先生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来要写20副对联。这个时候钱先生已经八九十岁了,非常勤奋。他生前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艺术作品,与他勤奋分不开的。他每天刻印、创作书画,还有写文章,作诗词等等。钱先生90 高龄时仍在寻求艺术突破,并刻“九十方知我无知”一印,让人感动。他的一生均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所谓生命不止,创作不止,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钱君匋桐乡屠甸老宅
钱君匋各阶段照片
钱君匋与夫人晚年合影
君匋艺术院景色
这三个特点导致了钱先生的成功,再加上在大上海这样一个熔炉里面,能够见识到这么多学问大家,所以成就了一代大家钱君匋。
李砚:钱老身处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他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他紧跟时代的步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精准的定位。他尊崇传统,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他的创作始终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以体现自我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更值得赞叹的是他在晚年将毕生收藏的藏品捐赠给家乡,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艺术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吴建明:谢谢三位嘉宾今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围绕“一代大家钱君匋先生的艺术人生给予当下的思考”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本次访谈让我们对这一位民盟先贤、艺术大家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这位20世纪重要人物虽已逐渐走向历史深处,但其艺术主张与精神在当下依旧有现实意义,并启迪后人……
谢谢大家!下期“第五会客厅”再见。
―――――文章根据录音整理,内容经嘉宾核对,图片资料来自君匋艺术院及互联网。
第三十五期“第五会客厅”访谈参加人员合影
总制片:沈 华
编 审:吴建明
统 筹:蒋金岳
编 委:江之龙 马 珏 何必胜 聂建波 钭春红
本期策划:高逸仙
主 办:民盟浙江省委直属联合第五基层委员会
承 办:民盟浙江省委直属联合第五基层委员会第二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