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灵感完全是偶然诞生的。当在动态中看到乌克兰防空导弹炮系统“顿涅茨”的照片时,这个想法便浮现了。这个系统的底盘来自T-80UD坦克,炮塔则是“石勒喀”(Shilka)的,而导弹则采用了“箭-10”(Strela-10)的。
“顿涅茨”防空导弹炮系统看起来像是一个小孩子把几款模型拆开后拼凑在一起的新作品。也有一种缝合怪的感觉。
在90年代和2000年代,那些试图获得任何订单的乌克兰企业制造了十多种,甚至更多类似的“奇特改装”。最终,我为大家整理了五种基于量产装备的、不寻常的乌克兰国防工业改装产品。其中甚至包括一款以英国起源的约旦坦克为基础改装的步兵战车。
P.S. 为了客观起见,我必须指出,俄罗斯的军事企业也曾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但规模不及乌克兰那样广泛。
卢茨克(Lutsk)火箭炮车这是一款非常有趣的战斗车辆,基于卢茨克汽车厂生产的轻型越野车改装而成。关于它的信息非常少,仅能在乌克兰维基百科上找到一些零星资料。
卢茨克(Lutsk)火箭炮车 ЛуАЗ-РСЗО根据这一来源略显可疑的信息,这款“奇迹”大约是在1990年代组装而成。它的基础车型是卢茨克(Lutsk)-969M,配备了一个UB-32-57发射模块,用于发射57毫米S-5非制导航空火箭,并加装了一个旋转基座。另外,还安装了一顶玻璃纤维材质的车顶。
至于这款火箭炮车的实际作战效能,基本上不值一提:即使从地面发射,航空非制导火箭的散布范围本身就很大,而这辆不到一吨的可怜小吉普车在齐射时会像钟摆一样摇晃。当然,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设计者还添加了伸缩支撑架,但我不认为它们会有多大帮助。这款车仅存在一个样车,最终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
P.S. 我的讽刺仅针对这辆卢茨克(Lutsk)火箭炮车,而非卢茨克(Lutsk)-969M本身。作为一款轻型越野车,它在自己的任务范围内表现优秀。
“顿涅茨”防空导弹炮系统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顿涅茨”防空导弹炮系统。这款防空系统由哈尔科夫的马雷舍夫工厂(Завод имени Малышева)在1990年代设计,并计划出口。
升级版设计在炮塔基座周围增加了箱体结构,将基座遮盖起来。设计与特点
1. 混合设计:这款防空导弹炮系统是由T-80UD坦克底盘和**“石勒喀”炮塔**结合而成,可以说是“罪恶之爱的产物”。由于坦克底盘无法完全容纳所有系统(且炮塔基座的直径可能不同),炮塔被安装在一个特别的基座上,并用箱子(或油箱)遮盖住了底座,以遮掩不协调的部分。
2. 额外改装:为了让系统看起来更具威慑力,炮塔两侧安装了**“箭-10”**防空导弹发射筒,但没有明显的升降机械装置用于调整导弹发射筒的角度。
3. 目标探测系统:尽管开发者声称为“顿涅茨”设计了现代化的目标探测系统,但从外部看来,这一系统并没有任何新的外观特征。相反,炮塔依然保留了源自1960年代的**“石勒喀”**雷达天线。
从不同角度观察“顿涅茨”。潜在市场与失败原因
“顿涅茨”系统曾计划出口到那些购买乌克兰T-80UD坦克的国家,但最终没有找到买家。而且,这款防空系统理论上也可以安装在其他苏联坦克底盘上,如T-55、T-62、T-72,但这一设计并没有实际意义,原因如下:
1. 原型底盘的可靠性:“石勒喀”原型的底盘已经简单、可靠且数量庞大,完全能够满足需求。
2. 防护问题:即使使用坦克底盘来提升车辆的防护能力,炮塔仍然只有轻型防弹装甲,几乎任何武器都能击穿。
AB-13我敢打赌,你之前从未听说过这款车辆。老实说,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它的存在。
想象一下:一款以约旦坦克为基础改装的重型步兵战车(BМП)。确切地说,这辆车基于英国的“百夫长”(Centurion)坦克,经过约旦的现代化改造后被命名为“塔里克”(Tariq)。到1990年代,约旦仍有约300辆这种已经过时的坦克。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装备,约旦决定将其改装成重型步兵战车,并因此启动了一项竞标计划。
“塔里克”
哈尔科夫的马雷舍夫工厂尝试参与竞标,将“塔里克”坦克改装成重型步兵战车。这款改装的步兵战车配备了一座轻型炮塔,安装了КБА-2型30毫米自动炮(俄制2A72的复制版)和7.62毫米机枪,此外还有选项可以安装АГ-17自动榴弹发射器。
在战斗舱和动力舱之间,设计了一个载员舱,可容纳6名步兵。此外,车前还有一名乘员坐在驾驶员旁边。
为了避免将发动机移至车体前部,设计师采用了类似BMD和BMP-3的方案:通过低置发动机上方的通道进入载员舱。同时,发动机更换为更紧凑的哈尔科夫生产型号,例如6ТД或5ТДФ。
AB-13的尾部设计
AB-13的尾部设计让人联想到BMP-3,但载员舱通道变得更窄了。总体来看,这辆车的设计相当有趣,与本文提到的其他改装车辆相比,确实具备一定的潜力。然而,约旦军方最终选择了另一款改装步兵战车,即本国自主研发的BMP “Temsah”(鳄鱼)。
BMP “Temsah”(鳄鱼)
在解决载员上下车问题时,BMP “Temsah”(鳄鱼)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案,甚至可以说是从另一个方向入手。 设计师将底盘“反转”,也就是说,动力舱(MTO)并没有被移到车体前部,而是让车辆以尾部朝前的方式行驶。为实现这一目标,工程师对变速器和其他传动装置进行了修改。
乘员人数减少:车组人员缩减至两人,分别是驾驶员和指挥员。指挥员同时负责操控配备20毫米自动炮的遥控武器模块。
载员上下车方式:步兵通过车辆尾部的跳板进出,总载员数量最多可达10人。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动力舱布局,还使得步兵的上下车更加方便和高效。
载员上下车的尾部跳板BMT-72 和 BTMP-84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位于哈尔科夫的莫罗佐夫设计局(ХКБМ имени Морозова)提出了一种制造重型步兵战车的通用方案,基于现有量产坦克进行改造。具体步骤如下:
1. 以现有坦克为基础,将底盘加长,增加一对负重轮。
2. 将动力舱(MTO)稍微后移。
3. 在腾出的空间中布置一个小型载员舱。
按照这一思路,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开发了两款实验性重型步兵战车。这种概念与以色列的“梅卡瓦”(Merkava)坦克有些相似,后者也设计了一个小型载员舱。
BTMP-84
基于T-84U“堡垒”(Oplot)坦克(即苏联T-80UD的改进版)设计,于2001年完成样车。这款步兵战车通过延长底盘并增加一对负重轮,同时减少携带弹药量,从而容纳了一个可供5人乘坐的载员舱。
BTMP-84
为了实现载员的上下车,设计人员在动力舱(MTO)中开设了一条小型通道。此外,动力舱本身被设计得更高,以便从两侧保护载员。这种设计不禁让人联想到BMD和BMP-3。
BTMP-84的尾部设计
文中展示的是一张BTMP-84尾部的模型图片,而不是实车的照片,因为网络上无法找到从这个角度拍摄的原车图片。
重型步兵战车T-72改型
2002年,哈尔科夫设计局还推出了一款基于T-72坦克的重型步兵战车。与BTMP-84类似,这款战车配备了加长的底盘和一个可容纳5人的载员舱。此外,它还采用了**“堡垒”(Oplot)坦克的新型低矮动力舱(MTO),搭载了哈尔科夫生产的6ТД(6TD)发动机**。
BMT-72
请注意,这款步兵战车安装了T-80U/UD坦克的侧裙板,以及炮塔上的橡胶织物屏,用于防止灰尘影响。
载员舱的上下车舱口
然而,这款样车的载员上下车条件较差:5名士兵需要通过载员舱顶部的3个舱口离开,而这些舱口并没有任何侧面防护。此外,炮塔稍微转动时,这些向上开启的舱口能否顺利打开也令人怀疑。
舱口细节
这就是那3个舱口的设计。
便利性改进
不过,为了方便步兵下车,设计人员在车体上安装了两部梯子。
BMT-72的尾部设计
这两款步兵战车曾向潜在的外国客户进行展示,包括在国际展会上亮相,但最终并未引起任何兴趣。每种车型仅生产了一辆实验样车。
T-64-55最后,我们来介绍这篇文章中最奇怪的项目——T-64-55。这个项目几乎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不可理喻的设计。
正面和左侧视图
在炮塔后方安装了专门用于T-64的水下驾驶设备(ОПВТ)。
T-64-55:混合设计的坦克
针对一些坦克部队主要由老旧T-55组成、但又缺乏足够资金更新装备的国家,哈尔科夫的设计师们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T-64-55坦克,这是一种将T-64和T-55相结合的混合设计。
斜前视图
请注意,车体正面靠近机枪的位置安装了“月亮”(Луна)红外探照灯。这个装置的存在暴露了其古老的夜视系统,该系统依赖外部照明。在现代战场上使用这种设备无疑是极为不合理的选择。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如下:
1. 从客户手中收集T-55坦克,将其炮塔拆除。
2. 将这些炮塔安装在经过改装的、从库存中取出的T-64底盘上。
3. 客户由此获得了一款机动性更强、装甲防护更好的坦克。
由于T-55的炮塔比T-64的轻得多,整车重量约为33吨,因此其功率重量比显著提高。此外,这种炮塔还可以通过安装附加装甲板和反应装甲来进一步增强防护性能。反应装甲在这款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实现。
侧面视图
在纸面上,这个设计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如果稍微深入思考,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1. 武器系统:更新后的坦克依然使用D-10T2S炮,这是上世纪50年代开发的老旧火炮。虽然后来为其开发了导弹系统,但这款火炮依然极为过时。
2. T-55车体和T-64炮塔如何处理?:这些车体原计划改造为重型步兵战车,而炮塔则打算用作防御工事的战斗模块。但无论如何,首先需要找到客户。
通过打开的动力舱盖看发动机
所有这些问题引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直接购买已经退役并修复的T-64坦克更简单呢? 这样,虽然需要改用125mm炮弹,但在全球武器市场上并不难找到。而购买T-64-55时,客户将得到一辆更复杂、更难维护的5ТДФ(5TDF)发动机坦克,而其武器系统却与T-55相同、依旧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