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在军队的授衔仪式上,毛泽东主席向十位将领颁发了元帅军衔和勋章。这些将领包括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
开国十大元帅的排序并非随意安排,主要依据个人资历与战功来定。这些将领都是我军的重要缔造者,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叶剑英位列十大元帅之末,与前九位相比,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都稍显逊色。不过,他主要在后方支持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工作,担任参谋长等关键职位,因此缺少前线带兵打仗的经验。1966年5月,毛主席让叶剑英负责军委的日常事务,这充分体现了对他的高度信任。那时,十大元帅里除了罗荣桓去世,其他人都还在,为什么毛主席偏偏选中了叶剑英?
当时还活着的九位元帅中,有的在别的重要岗位任职,有的因为健康原因在家休养,还有的已经不在中央核心圈子里。综合考虑,叶剑英显然是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最佳人选。朱德位列十大元帅之首,在军中的威望与毛主席齐名,人们常称他们为"朱毛"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朱德一直担任人民军队的统帅,为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一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属于正国级领导。到了1966年,朱德已经80岁了,年纪大了,精力也不如从前,不适合再处理具体事务。再加上60年代那会儿,朱德多次被错误批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再主持军委工作也不太合适了。
彭德怀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指挥官,战功卓著,深受敬仰。在1950年代,他担任国防部部长,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因不当指责被免职,自此远离核心权力圈。进入六十年代,他的境况更加艰难,无法继续履行军委日常工作职责。彭德怀不再担任国防部长后,林总接过了这一职位。当时,林总在党政军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深受毛主席器重,全面负责各项工作,包括军委的日常事务。
在革命战争年代,林总因重伤导致健康状况不佳,许多事务未能及时处理。考虑到这一情况,1966年5月,毛主席决定让叶剑英接手军委的日常事务,以减轻林总的压力。刘伯承被誉为军事界的学者型将领,他不仅精通战略战术,实战指挥能力也极为突出,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声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健康原因,他未参与中央核心决策,转而投身军事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1958年,刘伯承在军队里因为反对教条主义,遭遇了不小的打击。之后,他基本上就退到了二线,不再直接负责具体的军事事务了。
贺龙作为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以其正直的品格赢得了部队的广泛尊敬。1959年庐山会议后,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被任命为军委第二副主席,与林总共同负责军委的日常事务。上世纪60年代初期,林总因病休假时,贺龙曾暂时代理军委的日常事务。然而,到了1965年,贺龙遭遇了严重的政治打击,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了相关工作。陈毅在革命年代是新四军的核心人物,与粟裕将军紧密合作,带领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他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还以文采闻名。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被任命为上海市首任市长,随后转入外交部,成为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副手,专注于外交事务,逐渐淡出军事领域。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最高指挥官,曾带领八万红军作战,军事才能卓越,被誉为“红军之神”。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在后方休养,不再直接参与军事指挥工作。
徐向前是毛主席亲自任命的第一任总参谋长。不过,他健康状况一直欠佳,加上红四方面军的复杂背景,六十年代选择低调处事无疑是明智之举。聂荣臻元帅在政治工作方面表现卓越,尤其在根据地建设上成绩斐然,为我军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担起了“两弹一星”项目的重任,这一任务意义重大。虽然叶剑英在十大元帅中位列第十,资历比不上前面的九位,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却是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最佳人选。
叶剑英凭借多次在关键时刻保护党中央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信赖,因此被委以重任。此外,他处事细致,能力出众,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由他负责军委的日常事务,无疑是最佳人选。叶剑英元帅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领导干部。在毛主席去世后,他与华国锋联手,成功维护了党中央的稳定,为国家的安宁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