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当兵打仗,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热血沸腾的小伙子,好像战场和女性没啥关系。这背后的原因,跟男女的身体构造和体力差异有很大关系。1954年,解放军大规模裁军前,很多人并不清楚,当时部队里有11万女兵。她们和男兵并肩作战,同样付出了巨大努力,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中央越来越觉得,军队必须尽快现代化、正规化,这事儿不能再拖了。
1953年12月,彭德怀作为军委日常工作负责人,召集了军队高层开会,主要讨论如何精简部队人数。说到剩下的1万多名女兵,大多数人还是支持的。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李贞将军。廖汉生还专门找彭老总说,别人可以走,但她必须留下。
1952年到1953年间,军队进行了大规模人员调整,约10万女性军人退役,最终仅保留了1万余名女兵。这1万多名女兵大多经验丰富、能力出众、品德优良,不少还立过战功。让她们全部退伍,实在让人心里过意不去。有些特别出色的女军人离开军队实在可惜,比如时任防空军干部部部长的李贞。有人觉得,作为老同志,她应该主动复员,支持组织安排。不过也有人认为,她的情况特殊,应该网开一面。李贞1908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她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父亲很早就因病去世了,留下母亲一个人拉扯六个孩子,生活压力特别大。为了生存,母亲不得不把她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尽管包办婚姻往往不幸福,但至少能让她不饿肚子。她可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19岁那年,她豁出去了,直接加入了游击队,打仗时比男的还猛。那一年她就入了党,五年后当上了妇女团政委。后来她去瑞金学了点思想课,开始在部队里干,先当了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来又升到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她性格干脆利落,简直就是部队里的花木兰。
她不仅负责组织工作,还投身于毛主席指挥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中,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她跟随二方面军踏上长征之路,翻越重重险阻,始终没有落伍。在抗战期间,组织上对她委以重任,安排她出任八路军120师直属政治处主任,同时还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这些关键岗位的任命,充分体现了领导对她工作能力的信任与肯定。解放战争期间,组织派她去西北野战军当直属政治部主任,和彭德怀司令员一起在西北打仗。在抗美援朝时期,她奔赴海外,作为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参战,亲历了这场战争的严峻考验。
朝鲜战争打完,她回到国内,直接当上了防空军干部部的头儿。这么一看,她在部队里的资历可不一般,就连不少级别很高的男军官都比不上她。廖汉生当时是西北军区的政治部主任,他觉得要是她退伍了,那真是挺可惜的。不少来自红二方面军的老兵们也持相同观点,毕竟她之前在部队的所作所为,大家都有目共睹。
廖汉生后来找到彭总,聊了这件事。彭总对她的实力挺认可,毕竟她在西北和朝鲜战场上表现都不错,证明自己确实适合留在军队。彭总向来严格,但这次他特别照顾她,没让她在复员名单上出现,而是直接任命她为军事检察院的检察长。1955年授衔时,她成为新中国首位获得少将军衔的女性。甘泗淇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和妻子都是将军,这种夫妻同为将军的情况很少见,他们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