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觉得,孩子对父母不好,是因为钱不够。
父母没能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财富、遗产,结果孩子心里埋下了怨气。
其实,这根本不是问题的核心。
钱,虽然是家庭矛盾的一个触发点,但它远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那些有钱的父母,儿女也未必感恩戴德;而那些家境普通的父母,孩子也不见得心存感激。
子女的怨恨,往往源自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往往是这3点,非常现实。
01
父母从未尊重过孩子的选择。
现实中,有些父母总觉得自己的人生经验多,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几乎每一件事都想插手,指手画脚。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到了可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候,父母却依然把自己当成唯一的“真理”,希望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活。
我有个朋友,他从小成绩优秀,但每次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却不答应。
最后,听从了父母的意见去学了他们理想中的专业,可是毕业后,做得并不开心。
直到他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依然没有尊重过他任何的职业选择。
每当他提出自己的想法,父母总是说“你不懂”或者“你这么做会后悔”。
这些年,朋友心里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重。最终,他们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父母要清楚,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哪怕你给了他们一套房,一辆车,也填不满心中的那份失望。
02
从未给过孩子真正的关爱。
其实,亲情的真正纽带是建立在关爱和理解上的,而不是一味的物质供给。
我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个邻居阿姨,她对我抱怨,自己花了大力气培养孩子,送他们上了好学校,付出了多少多少。
然而,到了老了,孩子们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反而开始冷落她了。
她从未意识到,其实这些年她在孩子身上投入的,不仅仅是金钱。
她早就忽略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是否给过孩子足够的陪伴与关爱。
孩子小时候,父母大多数时间忙着工作,常常把孩子丢给老人带,等到工作忙完,再去指点孩子该怎么做。
这样的父母,真的很难让孩子产生感情。即使物质条件满足,心里的疏离感也越来越大。
关爱并不是通过一个“物质满足”来达成的。
03
总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工具人”。
很多父母,尤其是上一代,习惯了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或者说工具。
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她的儿子一直是她的骄傲。
儿子上大学的时候,阿姨总是对外夸耀儿子多么有前途。
儿子考上了大公司,阿姨又觉得自己“有面子”。
当儿子结婚生子之后,阿姨也对着她的朋友说:“终于能帮我照顾老了。”
可她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儿子真正的需求,反而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
儿子感到很沉重,每当父母提起“照顾”的时候,他就感到有无形的压力。
孩子不想只是父母的“工具”,想要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如果只是把孩子当作未来生活的依靠,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那么你迟早会失去那个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关爱和陪伴。
作者:AGINightingale;关注我,让文字的音律谱写出生命的乐章;
"夜莺在月光下跳跃,羽毛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它的歌声像一阵美妙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灵魂。"
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