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立”

张郃说历史 2023-04-13 12:29:03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我呀!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立”

在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馆中,进门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对特别的人体骨骼标本。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是相知相守,共同走过50年漫漫人生路的夫妻。

他们为中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临近死亡竟还签署了遗体捐献承诺书。希望在死后仍能发挥余热,扩充医学研究遗体库。

如今两位老人的骨骼标本被并列摆放在一起,如此独特的陪伴方式让无数年轻人为之动容。

这两架骨骼的贡献者在云南医学界声名远扬。

一位是神经外科学开创者李秉权,一位则是他的妻子,妇产科专家胡素秋女士。

两人的结合是典型的白富美爱上了穷小子。

由于家庭条件存在巨大悬殊,他们的感情并不被大家看好。

后来两人因志同道合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喜结连理。

命运多舛

在当年注重门当户对的大背景下,出身贫寒的李秉权似乎和名门之女胡素秋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1922年2月底,在云南宝山市腾冲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中出生了一个男娃名叫李秉权。

在他上小学时,本不富裕的家庭却遇上战乱。

顶着全家生存压力的父亲,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抱憾而终。

父亲的不幸离世,让风雨飘摇的家庭一下子陷入绝境。至亲人的撒手人寰,让悲痛欲绝的母亲身染重疾。

恰逢乱世,各地普遍缺医少药。无法得到有效救治的母亲,最终也没有熬过那年冬天。

眼睁睁看着家人忍受病痛折磨却无能为力的李秉权,在内心暗暗发誓。

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用精湛的医术为祖国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哥哥、嫂嫂得知李秉权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惨痛遭遇时,便把他留在身边教养。

在得知李秉权学医的梦想之后,哥嫂开始省吃俭用不留余力的供他读书。

他倍加珍惜再次踏入校园的机会,学习方面也格外的刻苦用功。

就这样,成绩一路领先的李秉权,在1941年顺利高中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被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录取。

就在李秉权憧憬着未来6年的本科生活时,命运却又一次向他发出致命一击。

1942年5月,云南腾冲县被日寇占领。

房屋悉数被毁,哥嫂被迫加入逃亡大军,于是远在昆明上大学的李秉权与他们彻底失了联系。

天无绝人之路,他硬是靠着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继续未完成的学业。

为节省开支,他总是选择步行,即便是480多公里的远途。大学期间,李秉权身上可支配的钱屈指可数。

除了支付学费和住宿费,剩余的钱只够每天喝碗稀饭。

因此在他毕业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看见稀饭就会本能反胃。

课外他最喜欢待在图书馆,或许是在那里能找到各类专业书籍并且不收费。

不过图书馆晚上会早早闭馆,他只能去学校附近一家24小时营业的茶馆看书。

茶水的价格很贵,李秉权根本负担不起。

为了缓解尴尬,他只能厚着脸皮点杯白开水,找个角落位置坐下,一坐就是整个通宵。

悲惨的经历,让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每天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成为班级里为数不多顺利毕业的学生。

收获爱情

大学期间李秉权不仅获得了丰富知识,还邂逅了将陪伴他走过漫漫人生路的伴侣。

他比胡素秋大两届,一次不经意间的交集让两人互生情愫。

在茶馆的偶然相遇,胡素秋就被角落里专注学习的李秉权吸引。

在她看来,这样的男孩要比那些富家子弟更有魅力。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络了起来。

不过两人身份悬殊,胡素秋是典型的名门之后。

父亲是黄兴的弟子胡英,更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民国政府成立后,还曾出任参议员组织变革。

优渥的家庭环境,使胡素秋能够轻而易举获得良好教育。

不仅如此,胡素秋自身聪慧过人,是当地闻名遐迩的才女。

如此才识身份,追求者众多。

绝大多数都是非富即贵的富家子弟,甚至还有留洋归来的国之栋梁。

胡素秋拒绝了一众追求者,决心考入大学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进入大学,学习努力刻苦且成绩优异的她,经常被学校派遣到临时救治所治疗那些不幸在战场负伤的伤员。

久而久之,她就因救治伤员耽误了课程进度。

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总会在晚上去学校附近的茶馆里自学。

在茶馆,他渐渐注意到了一个身材瘦弱的小伙子。

她发现,有个同校的年轻人每天几乎雷达不动得来茶楼。拿着专业书,坐在角落里一学就是一通宵。

于是,充满好奇心的胡素秋在一天深夜借口问问题坐到了李秉权的身边。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慢慢的熟络起来,最终发展成了恋人关系。

纸包不住火,不久胡素秋父母就得知女儿喜欢上了一个穷小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胡英虽然接受过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相对开放,但身为父亲并不希望女儿受贫穷之苦。

更何况,当时外界并不看好这对身份悬殊的情侣组合。

不过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稳定且持久。

一年之后,李秉权花掉了自己近2个月的工资买下了一支钢笔。

他把钢笔作为定情信物送给了胡素秋并向其正式求婚。

胡素秋没有一丝迟疑,果断接过钢笔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李秉权。

因当时中华大地依旧战乱不断,两人火速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

直到1949年年底,两人才补办了婚礼。

婚礼上,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两人许下了为中国医疗事业奉献终生的伟大誓言。

献身医疗

后来李秉权终于梦想成真,在云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担任主治医师之职。

工作期间,他依旧延续着上大学时的那股热情,把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外科技能比拼中独占鳌头,成为外科界翘楚。不久之后,胡素秋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不到一年,她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丈夫所在医院工作。

对她来说,不仅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还能与至亲在同一所医院上班。

至此,俩人开启了事业、家庭全新旅程。

婚后,两人共养育了3个孩子。

不过在孩子懂事后,最多被父母提及的便是急诊的铃声。他们无论多忙,只要任务一来,一定火速赶往现场。

经过数以万计的临床经验,李炳全在没有开颅器械的情况下创立了云南首个脑科门诊,运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挽救了无数病人于危难之中。

1954年10月,他亲自操刀了中国首个大脑半球切除手术,而患者是一位年仅16岁的癫痫患者。

为了让少年重获新生,李秉权顶着巨大压力完成了足以载入中国医学史册的手术。

最终手术获得了圆满成功,少年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出院后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启了新的人生。

1978年在多科室专家相互配合下,李秉权完成了中国颅内神经移植手术。

这一跨时代创举,也让他一举越升为医界泰斗。

越来越多的殊荣纷至沓来,不过李秉权并没有停止钻研的步伐。

第二年就首创了颅骨引流减压法,大大降低了患者突发颅内疾病的死亡率。

这一方法推出不久就迅速派上了用场,成功把51名伤员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并因此荣获一等功。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我国的医疗条件开始斥巨资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诊疗仪器。

李秉权所在科室就引进了一台德国脑部多普勒诊疗仪。

不过长达60页的产品说明让医院犯了难,于是他自告奋勇揽下了翻译重任。

在他长达半年的不懈坚持下,中国第一本中文翻译资料诞生了。

他还把多年临床诊治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这些珍贵的经验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作为妻子的胡素秋也和丈夫一样,在自己的专业不断推陈出新,是医院妇科领域专家。

随着中老年女性疾病的不断增多,胡素秋特意编著了中国首部妇女更年期卫生指南。

她也曾多次被推选为人大代表和妇女标兵等,这些殊荣无一不在书写着她那无私奉献的人生。

胡素秋常年奋斗在妇产科一线,身体也因此留下了各种病症。

身体各处基本上都动过手术,但每次她都会瞒着丈夫独自承受。

后来,她在工作时突发意外跌倒出现脑出血状况。

就在危急关头,已是70岁高龄并且早已不再执刀的的李秉权毅然决然的披挂上阵。

最终他兑现当年许下的守护承诺,亲自把妻子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四、捐献遗体

救回妻子的第二年,李秉权光荣退休。

不过,他还会偶尔去医院为那些疑难杂症患者会诊。闲暇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坐在书桌前看书、写作。

一次偶然机会,青岛医学院邀请李秉权参观指导。

期间他得知了自己的恩师把遗体无偿捐给了学校,当他亲眼看到沈福鹏教授的骨架内心深受触动。

虽然李秉权早已头发花白,但当年学习的场景却历历在目,教室里唯一可供教学的遗体还是同学们从乱坟岗中搬回去的。

虽然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死者为大的中国,遗体捐献极其稀少。

可供医学院学生解剖研究的遗体甚至达到了35比1的占比,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李秉权在慎重考虑之后,向妻子和孩子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虽然家人们极力反对,但最终也尊重了老人奉献最后一分价值的愿望。

2005年,夫妻两人在家人的陪伴下签署了遗体无偿捐赠申请书。

21天后,李秉权璀璨夺目的一生宣告落幕。

遵照遗嘱,他的遗体捐赠给了自己的母校。

胡素秋听从了丈夫离世前的建议,重新回到医院坐诊。

繁忙的工作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生活也回到了正轨。

十年后,93岁的胡素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她的多个器官供给了需要的患者,遗体捐献给了云南大学医学院。

小结

2019年在医学院师生的安排下,李秉权和妻子胡素秋在时隔14年之后以特殊的方式重逢。

如同入馆须知说的那般,人体标本是每一位贡献者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他们值得我们每个人敬畏。

正因有像李秉权夫妇这样的奉献者,我国的医疗事业才能不断奋勇前进。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164
评论列表
  • 2023-04-13 16:24

    无比崇敬地向两位前辈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