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等待的过程中,时间自然会促使事情不断地发展——《基督山伯爵复仇记》
安史之乱从爆发到结束发生过3次标志性的兵变,三次兵变的程度和缘由都有不同。但是这三次兵变从侧面展现出。安史之乱这八年,忠君爱国的军人怎么变成了残忍嗜杀的兵痞的。
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包括军人的忠诚
755年底安禄山率领大军南下后,河北州郡望风而降,连东都洛阳也就坚持了1天就被拿下,封常清、高仙芝引陕州兵退回潼关玄宗大怒。两位安西名将在战乱爆发第一个月就被赐死。
不过在度过了开战初期的懵圈状态后,唐朝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运转。西北东南的军士、物资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关中集结。形式朝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
但长安附近的发生的一次兵变将君臣和士兵间的信任撕开了一道口子,这个口子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
哥舒翰刀下的倒霉鬼,安思顺和杜乾运从756正月到756年中的半年,唐军叛军在潼关对峙。这半年时间除了潼关附近的对峙。潼关外的其他战场还发生了其他情况。由于叛军过不了潼关,只能分兵去救河北老巢和准备南下拿下两淮和南阳。
叛军被堵在中原
河北地区郭子仪、李光弼出井陉口在河北腹地与叛军周旋,很多河北州县又重新反正回归朝廷。两淮南阳地区唐军顶住叛军一轮轮的冲击,为大唐保住了江南的财税。也把安史叛军按死在河洛一带。
756年最混乱反而是帝国中心的长安。
守卫长安的最后一道关卡,潼关
首先哥舒翰和安禄山的表哥安思顺的矛盾。安思顺虽然是安禄山表哥,但是他忠于大唐,很早就给皇帝报信启奏了安禄山要谋反。可以说是被政治审核通过的好同志。
受到哥舒翰诬陷被杀的安思顺,撕开了君臣不和的第一道口子
但是哥舒翰就是要弄死他,唐玄宗这会儿无人可用只能哄着哥舒翰,最后还是把安思顺杀了。这么做寒了一票长安文官的心。
也把杨国忠等吓惨了,这哥舒翰分明就是另一个安禄山,而且就在长安边上。
哥舒翰逼死安思顺,杨国忠等人慌了
于是杨国忠在皇帝授意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训练, 由他的亲信剑南军将李福德、刘光庭分别统领。杨国忠还另外招募一万人屯兵于灞上, 由心腹将领杜乾运统领, 这2支部队就是为了防备哥舒翰的。
灞上的部队位于长安和潼关之间,警戒的意味很重
此时的君臣早已没有信任
哥舒翰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上表请奏将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大敌当前唐玄宗只好答应。随后哥舒翰以商讨军情为由, 将杜乾运召到潼关, 随后借故将其斩首, 吞并了灞上军队。(这么看偏瘫的哥舒翰下手也是够狠)
哥舒翰这么做就是兵变,绕过皇帝杀掉前线大将,也直接把他与杨国忠矛盾公开化了,双方都害怕对方捅刀子,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双方互相使绊子拆台的事一定非常多。
高层的政治分歧终于带崩了前方的士气。
潼关的部队由禁军、陇右边军和近期招募的募兵组成,半年前唐军被叛军从洛阳一路打陕州,很多募兵早就被吓破了胆。加上高层斗争不断,单凭边军根本带不动这些队友。
玩了一辈子鹰的玄宗突然发现,这会潼关以东是气势汹汹的范阳叛军。潼关以西是不听命令的哥舒翰指挥的河西陇右军,他一个也调不动。只能不停催哥舒翰出关。这不单单想要收复洛阳,也想把陇右大军赶出潼关。
灵宝之战的惨败带走了大唐的国运
756年6月哥舒翰、王思礼带着河西陇右精锐和长安地区的募兵以及部分禁军出关,准备收复洛阳。在崤函古道遭叛军崔乾佑的伏击,全军覆没。唐军丢掉两京,形势进入不可恢复的逆势中。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心凉。荔非元礼,一位被安西老兵杀死的节度使时间来到759年邺城9路唐军围攻邺城失败,对唐军的士气打击极大,更重要的是丢失了天量的物资和几万熟练随军工人,此战后唐军永失河北。
响应号召的安西北庭部队,从这一刻开始,回不了西北老家了。这支部队刚回中原时喊着共赴国难的口号,但没想到这国难居然要持续这么长时间。
来自天山南北,战斗在大漠戈壁的安西北庭劲旅是玄宗时期对外战争经验最丰富的一支部队
经过了关中的香积寺、陕州、河北的邺城之战,部队出现了极大伤亡,老领导李嗣业也阵亡在邺城之战。
战役结束后部队撤回陕州附近修整。后跟随着唐军总指挥李光弼、仆固怀恩打完了安史之乱的下半场。从759年到761年,史思明再次南下,又重演了一遍安史之乱第一阶段的剧情。官军退守陕州,洛阳再次被占领。
这批老兵在中原没有根据地。仗打了几年,他们频繁的四处调动,时间久了,很是辛苦。而且每次战斗都是派往最危险的一侧,已经滋生严重的怨气。
后来的节度使马璘都上书说过西北内调部队的不容易:“其士众尝自四镇、北庭赴难中原,侨居骤移,颇积劳怨”。
好人也是有脾气的!
761年统帅荔非元礼巡视北庭军,本来荔非元礼也是一位猛将,在史思明南下后跟随李光弼在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没想到升任北庭行营节度使时翻船了,因为苛待士兵发兵变被杀。
安西军自备干粮,带着家属从西北跑到河北作战,几年不能轮休。骡子也受不了何况是人
这时候已经看的出,各个军团内部已经板结一块,中央调外面的将领空降不好使了。后面几任安西军的领导全是西域一路打上来的的老上级比如马璘、段秀时等。
同时期另外一支平叛的劲旅朔方军也闹出兵变。当时叛军再次占据洛阳,河东一带的驻军相继发生内乱,多位节度使被杀,朝廷十分担心他们和叛军结盟。无奈之下肃宗不得不再次起用赋闲在家的郭子仪。并对郭子仪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最后郭子仪出面才平息这场是非。
安史之乱后期即使军纪较好的西北边军也变得残暴起来,毕竟大量高风亮节,纪律严明的老兵死的差不多了。
泾原兵变,老兵新仇旧怨齐爆发
不过这次西军的兵变还只是开始,不满的种子已经种下,20年后屡屡被区别对待的安西老兵将发出震天的怒火,他们在783年发动泾原兵变差点把唐德宗(肃宗长孙)杀死。
刘展之乱,皇帝背书下的荒唐之乱760年,并未受到安史之乱波及的江淮地区发生了一场离谱的叛乱。
安史之乱之际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悍将,比如接下来说的刘展之乱,他立功不少已经在江淮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他的上级淮西节度使是由中央空降的,这样矛盾就出现了。本来这种官场的矛盾很多时候通过人事安排调整就能解决。但是到了安史之乱进行了几年后,中央和地方关系全乱了。
安史之乱拖的时间太长,各地节度使都有了私人武装
安史之乱拖的时间太长了,它把本来为了应急而设立的制度常态化了,比如边疆的节度使制度。就是它酿成安禄山尾大不掉。但是为了及时调动一个区域内的资源用于平叛它也被安排到了内地。
时间一长这些内地的军镇一样尾大不掉。内地的节度使们经过一段时间把控人事、财政、军政大权后纷纷觉醒。并对于长安派来的监军纷纷表示出不屑。
刘展所在的宋州,他从这里一路杀向东南
来瑱、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等这些名将比刘展功劳要大得多,在安史之乱的前期忠心可表天地,但后来这些名将都是想方设法的拒绝回长安。结果来瑱被杀,仆固怀恩造反,李光弼按兵不动,只有郭子仪服从安排最后善终。
刘展之乱本质上是地方高层权力斗争,但他以兵变这种剧烈的烈度爆发了。上元元年(760年)挑起刘展一事的是淮西节度使王仲昇,他诬告刘展有“异心”,随后江淮都统李峘、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也加了进来。
众口铄金最后众人竟然让唐肃宗以刘展调任江淮为名义,在路上诱杀刘展。堂堂大唐天子决然配合臣子干这种诱杀将领的事,我不清楚肃宗当时脑子是怎么想的。这种底下人相互仇杀的事,天子干啥去背书。
刘展对于任命也颇有疑虑, 其曾曰:
“展自陈留参军, 数年至刺史, 可谓暴贵矣。江、淮租赋所出,今之重任, 展无勋劳, 又非亲贤, 一旦恩命宠擢如此, 得非有谗人间之乎?”
历史总探长 画的刘展进军路线
刘展被调任江淮,但他是率着7000宋州兵南下,这本是吃朝廷皇粮的正规军。在安史之乱中,实际成了刘展的私人卫队。后来得知内情的刘展带着私兵肆意劫掠,将本来还平稳的江淮地区也变成了战场。
把事情搞砸的众人马上上书请肃宗下令,调最近的平卢军南下平叛。
平卢军本来在辽东的营州,位于安史叛军背后,但是平叛打了4年。安史叛军越打越强,平卢军在敌后也待不下去了,只能带着家属渡海来到了山东,后又迁到河南。
安史之乱着墨不多的平卢军,一路南迁的路线
这时还没有中央的调令,平卢军只是接受了淮南地方官的私人请求就南下了,肃宗本不认可这次调兵。在安史之乱前这种调兵绝对是犯上作乱。但是下出臭棋的肃宗最后也捏着鼻子认了。
这场战争从头到尾都流露猜忌,也表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失控。这些只有万把人的军头就不把长安的天子放在眼里。
不等朝廷下诏,平卢军杀入江淮
平卢兵马使田神功迫不及待地杀入江淮。平卢军的兄弟们在东北几年过够了苦日子,这次要在花花世界里面赚回来。田神功军队大掠广陵、楚州,没有得到任何责罚,此时的大唐帝国治下,叛乱的地方军固然是“逆贼”,但平乱的部队也和匪徒无异。
最后刘展之乱怎么平息的,是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光弼安排人前往河南一带。终于威慑住了想继续发财的田神功。平卢军抢了一笔大的后安然回家,带兵“平叛”的田神功,历任淄青节度使,配像凌烟阁,病死后追赠司徒。
想想太宗时凌烟阁画的是什么人: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世绩。现在画的是什么人,真是一茬不如一茬。
这场叛乱不但打断了大唐的国运,也毒化了后面几百年的君臣关系。所以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大唐的转折更是古代中国国力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