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求人办事,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现成中学课本里必背的一首诗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6-25 06:36:03

前言

古代文人大多都是非常含蓄的,很多时候他们将感情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隐晦的程度之深甚至让人们一眼都看不出来其中想要表达的本意。

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就是个中翘楚,他的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面上是写洞庭湖的无边美景,让人们以为这仅仅是一首游玩之后赞叹美景寄托志向的诗。

但是实际上这首诗乃是一首“干谒诗”,就是用来请求别人帮自己办事而写的诗,孟浩然写这首诗就是因为有求于当时的宰相张九龄。

而这首诗流传到了现代之后甚至出名到了被选入中学课本,那你知不知道孟浩然当年写下这首诗给张九龄是为了求张九龄帮他办什么事呢?

一、年少轻狂

古时候的文人们读书最大的目的就是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孟浩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他的才名远扬而更加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入仕获得认同。

孟浩然出生于襄阳的一个书香世家,在那个时代,书香世家同时就意味着这户人家的家境一定相当不错,孟浩然也因此才能够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孟浩然小的时候甚至学过剑,可见他曾经也是有一个报效国家活或者行走江湖的英雄梦的,但是因为他的文采太过出众,因此最后还是成为了一个文人雅士。

然而青年时期的游历经历却逐渐改变了孟浩然的价值观,在人们都争相读书入仕的时候,孟浩然反而在山水田园之间悟出来了一种潇洒自由的向往。

于是在青春蓬勃的大好年纪,年仅23岁的孟浩然和所有人上进奋斗的人都不一样,他反而和两三好友一起,找了个有好山好水的鹿门山隐居其中。

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非常不可理喻的,毕竟在人们的观念中,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经历过了一生不如意之后才会在对人间失望透顶之后选择隐居。

但是孟浩然就是这样不寻常,他在最年少轻狂年龄选择了我行我素,然而和他一同隐居的友人却在几年间逐渐后悔了,于是重新入世开始考取功名。

这对孟浩然来说是一个打击,但是也让他逐渐看清了人生的现实,因此,孟浩然在此后的几年间放下了自己清高的身段,开始回归世俗。

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傲气,作为年少成名的才子,孟浩然不屑于像其他文人一样通过科举来入仕,他想要借自己的名声和才气来让求得贵人引荐。

于是在此后的几年中,孟浩然一边游山玩水,一边拜访结交名人雅士,希望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一个被公卿或者王公贵族引荐当官的机会。

二、求张九龄引荐

很快,孟浩然就因为他的才气结识了很多社会名流,而他也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那就是去结识不仅是宰相更是皇上面前的红人的张九龄。

张九龄在当时不仅是身居高位备受唐玄宗信任的宰相,更是人尽皆知的爱才惜才之人,毕竟只有有才学的人才知道培养出一个才子是多么难得。

当时孟浩然已经三十多岁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碰壁之后,家庭和世俗的压力让他越来越着急想要入仕,于是他决定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请求张九龄帮帮自己。

但是文人的节操却又不允许他低声下气地去做这么有辱斯文的事,于是孟浩然就决定写一首干谒诗递交给张九龄,这样一来简直一举两得。

一方面,干谒诗并不算是低声下气,因为当时下官给上级也会写这种干谒诗,是官场上很经常使用的一种体裁,文人们也都将它当成很正常的交往。

另一方面,直接递交作品更能让张九龄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才华,而不是在见过本人之后先有了第一印象,哪怕之后再怎么观看作品也难免先入为主。

于是孟浩然就花了很多心思写下了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然后托熟人帮忙转交到了张九龄手上,自己既惴惴不安又充满自信地静候佳音。

那张九龄看到了这首诗之后又是什么反应呢?自然是相当眼前一亮,因为孟浩然这首干谒诗相当别具一格,不同于他从前见过的其他干谒诗。

张九龄长期在官场处理人情往来,对干谒诗相当熟悉,这种体裁主要起到的就是实用性,因此很多人写的时候更加注重使用华丽繁复的辞藻来进行吹捧。

但是孟浩然这首干谒诗就相当清新脱俗,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目的直白说出来,而是通过描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色来代指自己心中波澜壮阔的志向。

张九龄看完了这首诗之后就感觉自己眼前仿佛已经浮现了气势恢宏的洞庭湖,以及这位站在洞庭湖畔远望着自己的未来的才子。

但是才子来了一会儿之后却只是叹了一口气,随后摇摇头走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法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看着洞庭湖的壮观也只能徒生羡慕之情。

这样的想象让张九龄不禁扼腕叹息,孟浩然既然觉得自己“欲济无舟楫”,那自己就为这个才子造一条“舟楫”,让他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吧。

于是张九龄就将孟浩然记在了心中,随后在面见唐玄宗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时机将孟浩然推荐给了唐玄宗。

三、祸不单行

可惜的是,彼时的唐玄宗开创了天宝盛世后对自己的功绩感到志得意满,开始懈怠政务沉迷享乐起来,张九龄的推荐他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放心上。

因此张九龄对此简直又生气又无奈,但是又不能左右皇帝的意志,于是就只能倍感抱歉地将这个坏消息告诉了孟浩然。

孟浩然对张九龄对自己的重视和欣赏非常感激,但是也对自己入仕无门灰心丧气,于是他在长安的朋友们知道后纷纷设宴招待他,劝慰他向前看。

然而更加不巧的事情就在宴席上发生了,这一天,孟浩然的好友王维在家招待孟浩然,谁想到好巧不巧赶上唐玄宗出宫游玩。

唐玄宗走到了王维宅邸附近的时候就想去看望一下自己的臣子,然而此时的王维正在和孟浩然对酒当歌,听到通报之后吓得赶紧让孟浩然钻到床下去躲一躲。

但是唐玄宗一进屋看到桌上双人份的餐具就知道了屋里还有别人,于是王维只能将孟浩然叫了出来。

唐玄宗很好奇孟浩然躲什么,于是就问了问他什么情况,听说孟浩然也是个大才子之后,唐玄宗颇有兴致,就让孟浩然念两首自己写的诗来听听。

孟浩然在这方面最不虚,于是张口就来精致的诗句,但是他毕竟是第一次见皇帝,还是非常紧张的,于是念着念竟然将自己入仕不得的失意诗也吟诵了出来。

唐玄宗听到了诗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立马变了脸色,不高兴地对孟浩然说:“你从未求朕入仕,朕也从来没说过不用你,你怎么能这么污蔑朕!”

孟浩然此时简直百口莫辩,难道要当着这么多人对皇帝说自己求过入仕但是你根本没当回事儿?这简直是不给皇帝面子,自己命都要交代在这。

于是就只能忍气吞声地默认了下来,随后就听到生气的唐玄宗下令今后不再允许他入仕,此时的孟浩然浑身的血液都凉了,从此以后彻底灰心丧气。

结语

此后孟浩然的一生就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了,他重新在山水田园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余生基本都隐居山林中,但是环境和心境也让他的诗更加别具一格。

最终,孟浩然在开元二十八年因病去世,盛唐时期的诗坛中这一抹清新的田园额风景就这样逝去了。

0 阅读:10

陌闻上下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