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神奇的通讯工具,原来没那么简单

待沽君 2022-10-28 20:09:38

众所周知,古代通讯不发达,很多都是依靠人为来传递,骑马算得上最常见的方式,而除了骑马,还有一些其他的通讯方式,让我们来看看。

一、顺风车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人寄书信时,路途遥远,来回不易,有那时间都见了面了,所以会托一些顺路的人带去,也就是现在的顺风车。

首先就是普通百姓,一般都是托熟人带去,或者行走的商人,赶考的书生,给点小费帮忙带去,但是必须找一些诚信度高的人才行。

东晋时期,殷洪乔受命担任豫章太守,在即将远行之际,有京都的人知道后,就找他帮忙,能不能顺路给带点书信。殷洪乔很爽快地就答应了,结果到了石头城的时候,他却把信全部都扔到水里,嘴里还自言自语:“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这就是成语“误付洪乔”的由来,虽是表明书信未送达,但更深次的含义是指所托非人。

所以反正都是给钱,商人重利,重信,而且商人往返频率高,比熟人更稳定,很多普通百姓都更习惯让商人带去。

还有代写书信,然后让远行的人将书信捎去。

其次,便是大户人家,家中大小都有府邸,便会有仆人,找自家的管家或者仆人帮忙跑一趟就行,而且多少在当地有点名声,方法自然多得很。

最后便是“口信”,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以写书信,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纸笔,所以只能口口相传,让人捎个口信。

唐朝时,著名诗人岑参在京城时遇到故人,想托他带封信,但是当时故人急着走,又没有纸笔,就只能托故人给带个口信。索性故人和岑参关系好,而且为人不错,将口信给带到了。

二、飞信

现在我们一看到古装剧,就能看到飞鸽传书,一个人飞鸽传书给另一个人,然后再传回来。很多人就好奇,鸽子怎么知道路的?在茫茫人海中又是怎么确定收信人的位置,并且准确地传到收信人的手里?鸽子也会面部识别吗?那这种方法如果真的这么准确,那为什么每家每户不养点鸽子?

实际上,信鸽只能固定地方相传,利用的是鸽子“归巢”的生物习性,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神奇,而且只能单方面传送。所以造成了信鸽的造价十分昂贵,普通人家根本承受不住养信鸽的费用。

三、驿站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便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陆地通讯手段,只是当时各地叫法不一样,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便统一叫法,称“邮”。这算得上我国最早期的官方菜鸟驿站。

通常情况下,驿站只负责传递官方文书,或者各大官员之间的书信往来。唐朝时,朝廷会定期通过驿站来向各个地方的官员传递消息或者命令。

而且驿站传递文书要求极为严格,如果官方文书出现遗漏、延时、泄密等,相关人员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四、烽火台

说到烽火台,大家都能想到一个典故--烽火戏诸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就点燃了烽火台。

烽火台实际上是战争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安保措施。当边境有敌来犯时,边境的将士为了将消息最快地传回到后方,便可点燃烽火台来通知后方。

烽火台的管理措施是十分严格的,一般人根本靠近不了,而且全天24小时都有人把守,就算下雨天等特殊天气无法点燃烽火台,也会有专人负责探查和传递消息。

大部分时候,中原人对游牧民族的传言都和“狼”有关,所以当游牧民族来犯时,也会将“烽火台”称作“狼烟台”,告知后方“狼来了”,大家做好准备。而周幽王,不顾国家安危,点燃烽火台,误传消息,也算得上是“狼来了”。

像还有“鸿雁传书”、“鲤鱼传书”、“青鸟传书”等一些其他方式,更多的是表达“家书抵万金”一般的思乡之情,都是故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离愁之情。

古人在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将消息安全、准确地传递到对应的人手中,往往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厉害。

0 阅读:18

待沽君

简介: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