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在哪,病就在哪!中医:教你祛湿气,湿气一去,浑身轻松!

涵畅玩转养护 2025-04-25 10:14:04

清晨起床总觉得眼皮发沉,像是被什么东西坠着;明明没吃多少饭,肚子却胀得像塞了团棉花;关节时不时发僵发酸,像是生了锈的门轴。这些挥之不去的困扰,往往源于身体里盘踞的湿气。中医将湿邪视为百病之媒,它像无形的藤蔓缠绕在脏腑经络之间,阻滞气血运行,让人周身困重,神疲乏力。

湿气困在头部,如同阴云蔽日。前额闷痛像被布带勒紧,后脑勺发沉似有重物压迫,鼻腔里总像塞着半干的泥浆,呼吸间带着黏腻感。这种时候需要疏通头面经络,化解蒙蔽清阳的湿浊,我们可以参考羌活胜湿汤,专门针对头重如裹、鼻塞昏沉的情况,让头目恢复清明。

湿邪积聚在中焦,最易阻滞脾胃气机。口中黏腻如含胶水,胃脘胀满似压石块,排便不畅犹如淤泥淤积河道。针对这种腹满纳呆、舌苔厚腻的状况,可以参考平胃散。三味相合帮助扫除中焦湿浊,恢复脾胃运化的功能。

湿气下注关节,则成缠绵痼疾。膝关节每逢阴雨天便酸胀难忍,踝关节转动时咯吱作响,手指屈伸不利犹如生锈齿轮。此时可以参考薏苡仁汤,使关节间的湿浊从表里分消。

如果出现皮肤起疹瘙痒、渗液结痂,这是湿毒外发的征兆。看似表症,实为体内湿浊外溢。因此可以参考萆薢渗湿汤,用萆薢利湿通淋如疏导暗渠,滑石清热利窍似清风拂面,通草渗湿利尿若开闸放水,使湿热毒邪从二便排出,皮肤自然恢复光洁。

湿气的产生根源在于脾虚不运,正如土地板结则积水难消。化解湿邪既要着眼当下阻滞,更需固护中焦根本。中医祛湿讲究给邪出路,或从汗孔透发,或从二便疏导,或借气化蒸腾。当湿浊渐去,气血运行复常,头目自然清爽,肢体恢复轻健,那种周身通透的感觉,恰似久雨初晴后推窗见到的朗朗乾坤!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