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罕见的七绝,是看江青所拍照片有感而写,末句乃是神来之笔

执笔读春秋 2023-12-26 17:21:58

一九六一年八月,毛主席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后,偶然见到江青拍摄的一张风景照,心有所触,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由于这首诗诞生的时机很巧妙,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诗里的“劲松”、“乱云”、“仙人洞”以及“险峰”,分别都有着什么样的喻意,毛主席又为什么要给江青写下这样一首诗呢?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赏析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这首诗里的李进,就是江青的乳名。江青幼年的时候曾经用过“李进孩”这个名字,上学以后改为李云鹤。

一九五一年,江青在担任中宣部下属的电影处处长时,对外工作的化名就是“李进”。后来她在文学、艺术类的杂志上发表作品时,也多次使用“李进”当笔名。

在毛主席创作这首诗之前,江青迷上了摄影。当时她拍了很多静物照,也有人物肖像照,现在都被存进了博物馆。

其中有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毛主席在庐山》,已经成为如今网络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毛主席肖像照之一。

另一张出名的照片,曾经在二〇一三年被拍卖到三十四万人民币的高价,那就是毛主席题诗的《庐山仙人洞》了。

庐山仙人洞在牯岭西面的佛手岩下,传说是唐朝吕洞宾修仙的石窟。不过江青拍的那张照片,并不是洞中影像,而是从走出洞口,向远方瞭望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这张照片虽然是逆光摄影,但是构图很棒。照片里的山峰是锦绣峰的“白鹿升仙台”,台上的小亭子叫“御碑亭”。

照片的上方是松树的伞盖,暗示镜头背后的人正站在洞府之前,青松之下向外看风景,背影是白鹿升仙台和“御碑亭”天空中的“云”。

图的左边中间,有一团较大的“蘑菇云”罩在山顶上,乌黑的云色,似乎暗示着此刻升仙台上,正在发生着一些不太好的事情,这就是毛主席七律中提到的“乱云”。

在这朵“蘑菇云”的底部,有一排白色的云朵生长出来,一圈一圈,呈螺旋状升上高空,可以对应毛主席诗中的“乱云飞渡仍从容”中的“从容”,正是“乱中有序”的表现。

诗歌的大意是说:徘徊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抬头看看头顶上的苍健遒劲的松树,再去遥望那远方“升仙台”的风云变幻,顿时觉得天上的云朵,乱中有序,意态“从容”。

仙人洞真是一个夺天地造化的神奇景观呐,那些无限美好的风景,全部都藏在了险峻的山峰之中。

诗中的“劲松”是中国古诗词最中常见的意象元素,代表的是正直刚健、意志坚定的君子,“乱云”代表的是导致不利情况发生的一些因素。

“仙人洞”代表一种道家的“清静”思想,意喻遇到了麻烦,应当从中跳脱出来,站在远处去观察、去思考。

苏轼《题西林壁》中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正是劝人在遇到人生难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在困难之中“鬼打墙”。

而是应该先把自己从中“跳脱”出去,先出了这座山,再去看山。毛主席中“仙人洞”提供的妙用,正是如此。

最后一句提到“险峰”,既是在暗示解决问题时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同时它可能还有另一种暗示。究竟是在暗示什么呢,这里就不能不说回江青了。

因为江青在这件事之前,曾经写过一首小诗《题照》。诗云:“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毛主席感受到身边,迫切地需要一个“自己人”。这个人思想要与他完全同步,绝对可靠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看到了江青拍的那张《庐山仙人洞》。看到了照片上方的松枝,远处的山峦,山顶上的“蘑菇云”,和“从容”的白云,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结语

看到网上有人议论这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说毛主席写它,必有深意,但是它是什么意思,就不好发表意见了。

我想一首诗说了些什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是要看各人领悟的。非要将某一首诗的背后含义说出来并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是对诗的贬低。

中国的诗之所以“高妙”,就在于它可以“多重解读”。但是这并不表示,它完全不能解读。只是这首诗背后存在一些复杂的因素,不好去解读它。

参考资料:

《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编著:徐四海,东方出版社,2017.2;

《盘点毛泽东生命里不寻常的“9月9日”》,作者:梦菲、袁佩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9.13;

《诗人毛泽东的庐山情思》,作者:汪建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9.25;

44 阅读:8842
评论列表
  • 2023-12-29 00:08

    乱云飞渡仍从容,主席解释是:飞渡的乱云很从容。拓展了想像空间,更浓郁诗情画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2024-01-01 19:20

    一代伟人,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