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嘉庚是南洋有名的“橡胶大王”。为了抗日救国,他多次在新加坡等地进行演讲,号召海外华人为中国募捐。
曾经一次性向中国政府捐出了战斗机217架,坦克27辆,汽车1000辆,其中100架战斗机都是由陈嘉庚本人出资捐赠。
如今,中国的老百姓知道陈嘉庚的大名,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在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转折时期时,曾经于南洋登报为中国“滇缅公路”的运输招募了一支由3000人组成的车队。
这支三千人的车队,就是后来著名的“南洋华侨机工队”。因为陈嘉庚和“南洋华侨机工队”爱国华侨们的无私付出,才为当时的中国保住了最后一条通往海外的生命线。
海华爱国华侨们捐的大量军用物资和药品,通过这条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战线,支撑着中国军队顽强地与侵略者对抗,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1940年,陈嘉庚代表南洋华侨访问了延安,将华侨的捐款送到中国共产党的手上。1950年抗美援朝时,陈嘉庚又第一时间向志愿军捐款50万元。
不过谁也想不到,这位曾经为抗日向中国政府捐款15亿元的“橡胶大王”,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起,每日的餐费就只有2元。
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家中去世。临终之前他留下三条遗嘱:一愿叶落归根,二愿祖国统一,三愿坚持家乡人坚持办学。在遗嘱中,他绝口不提遗产的分配问题。
那么,陈嘉庚身为三十年代南洋华侨中的巨富,他每日餐费2元是因为节约吗?在他临终之前,为何又不提遗产分配的问题呢?
一、“橡胶大王”陈嘉庚1874年出生在厦门的一个小渔村,集美村。他家乡的村民原来是靠捕鱼维生的,但是由于清末国力衰弱,厦门一带很早就被洋人占领为“通商口岸”。
洋人的商船一来,普通渔民的生存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陈嘉庚很小的时候,他的父辈们就开始“下南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讨生活。
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早年去了南洋,经营一间米铺。起初生意做得还不错,所以就把儿子陈嘉庚、陈敬贤留在中国读书。从八岁到十八岁,陈嘉庚一直念着中国的私塾。
由于生活在沿海一带,时常看到洋人欺负中国人,再加上老一辈经常给小嘉庚讲郑成功的爱国故事,所以陈嘉庚很小的时候就有志于报国。
1891年,陈杞柏将两个儿子一起接到南洋自己经营的安顺米铺帮工。最初生意还不错,但是到了1904年,就因为经营不善倒闭,欠下了二十多万元的外债。
陈嘉庚接手了父亲的生意,通过开办菠萝罐头厂还完欠债,又种起了橡胶。到了1919年,他已经拥有一个面积达到四万亩的橡胶园,个人资产也达到了四百万叻币。
当时的陈嘉庚刚好四十五岁,但是还算不上南洋的“橡胶大王”。他有了钱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出资给家乡办学。陈嘉庚回到厦门的家乡,一口气办了三所学校。
这三所学校,一个是“集美幼儿园”,一个是“南洋化侨中学”,还有一个就是“厦门大学”。其实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在外当官或者经商发达后,都有回乡办学的传统。
据说这个传统始于北宋名相范仲淹,他本来出身贫苦,幼年读书时受到同宗族人的资助,所以发迹之后就捐出大量的金钱和田产给宗族,让本族中没有钱读书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不过陈嘉庚返乡办学的情况,和范仲淹又不太一样。范仲淹出资办学,一般只接受本宗的族人去受教育。
但是陈嘉庚办的学校,除了集美的村民以外,所有的南洋华侨子弟和厦门当地有才华的学子都可以受到恩惠。
1921年,为了厦门大学的建立和维持运转,陈嘉庚捐出了他当时全部的银行存款。他的想法是,钱捐出去了,只要人还在迟早就能赚回来。
哪知道到了1929年,陈嘉庚的生意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公司收益急剧下滑。橡胶园又被人纵火。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坚持每年向中国内地的学校捐出六十余万元。
身边亲近的人都叫陈嘉庚暂停这笔捐款,可是一生信守承诺的他说:“就算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1937年陈嘉庚将厦门大学卖给国民政府,但是对这所大学的捐资一直没有停下。
1948年,陈嘉庚重返厦大时,曾经对学校的师生们说,(我)当年在新加坡,尽管身处繁华之地,但是每日开销不过2元。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存一文钱是一文。
陈嘉庚最初只是捐资办学,从不参与政治活动。他第一次参与爱国援助活动是在1929年,当时他在南洋搞了一个“山东惨事筹赈会”。
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为了一件发生在山东的惨案进行“筹款,赈济”。陈嘉庚所言的“山东惨事”,就是发生在1928年直奉大战期间的“济南惨案”。
192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在山东济南与国民党军队遭遇。由于蒋介石下达不抵抗命令,导致一万余中国人被杀。事后国民党派人与日方交涉,竟然也遭到杀害。
陈嘉庚在海外得知消息以后,立刻号召南洋华侨为中国死难者捐款,通过连续四次募捐,共筹到一百一十七万四千元汇回内地。
既然决心拯救国人,陈嘉庚当然会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他后来发现经过几轮谈判后,国民党方面要求日本立刻从山东撤退,却遭到了拒绝。
日方要求修改条款,陈嘉庚立即代表南洋华侨写信给国民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在陈嘉庚等爱国人士的坚持施压下,国民政府明确拒绝了日方的无理要求。
这件事情过去十年后,陈嘉庚又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那就是文章开头我们提到过的,组建“南洋华侨机工队”,保障我们当时唯一的一条生命线——滇缅公路的运行。
二、“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39年,当时中国的工业重镇和沿海口岸,已经全部落入敌手。与海外联系的管道,就只剩下了这条从云南昆明出发,经过缅甸直通印度洋的公路。
我们都知道,打仗其实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不但需要大量的军械,还需要大量的食品和药品。没有钱,这些刚需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当时中国主要的抗日武装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民党的军队,另一部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军队的补给依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以及贷款。
国共二次合作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一部分的装备和军饷也由蒋介石政府支出,另一部分则是来自苏联。但是总的来说,援助严重不足。
尤其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苏方的援助经常不能按时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当时都迫切地需要来自我们海外华侨的捐赠。
那个时代的海外华人都相当爱国,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祖国强大,自己在外才不会受欺负,所以得知祖国遭难时,华侨们很快就团结起来出钱出力,想要帮助国内渡过难关。
钱有了,物质也有了,但是还需要有人能够把这些东西运进中国,可是当时中国人很少有会开车的。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就登报打广告招了三千名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南洋汽车司机(即:南洋华侨机工),专门开这条运输线。
这批爱国的南洋华侨机工,当年为了给祖国送救援物资,遭遇了日机的轰炸,最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阵亡在“滇缅公路”上了。
当年这些南洋华侨机工在出发之前,陈嘉庚曾经当着他们的面发表了一番演讲,赞叹他们的爱国行为。
因为当时他们本来可以安全地呆在南洋,不必主动来国内冒险。可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
南洋华侨机工队的幸存者提及当年往事时说:当年他们去的时候,就抱着必死的决心。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发动南洋华侨为国家捐了二百多架飞机。
据说其中一百架飞机,都是陈嘉庚自己单独捐赠。再加上各种捐款,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捐了15亿元,说他是为了抗日救国“散尽家财”也不为过。
1940年,陈嘉庚受邀回到国内访问。当时国共两党都想争取到他所代表的南洋华侨总会的援助,陈嘉庚最后在考察了国共两党的情况后,最后决定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
在延安,毛主席亲切地接见了陈嘉庚,还对他作出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高度评价。1949年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时,陈嘉庚受到周总理的邀请回到了祖国。
第二年抗美援朝爆发,陈嘉庚又捐了五十万元。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一九六一年陈嘉庚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离世之前,陈嘉庚的身份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因此他临终的遗愿里,还有一条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另外两个遗愿,一个是让家乡人继续办学,一个是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回到故乡。
结语陈嘉庚先生在少年时代,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成年后通过经商获得富贵,却始终不忘本心。为了“兼济天下”,他不止一次倾尽所有,甚至冒着被敌人杀害的风险。
陈嘉庚成年以后一直生活在南洋,1942年日本侵入新加坡后,四处搜捕陈嘉庚,逼使他与友人乘船逃往印尼。侵略者又追到印尼,在大街上张帖悬赏缉拿他的通告。
当时由于敌人的追捕,陈嘉庚几度搬迁逃亡,最后落脚于一个偏远的渔村,每日闭门撰写回忆录。当时他身上一直携带着一种致命毒药,打算等敌人一抓到自己,马上就服药自尽。
就这样,在逃亡三年又八个月后,日本终于投降,陈嘉庚才回到了新加坡。陈嘉庚生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与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死后却没有留下一分钱给自己的子女。
陈嘉庚一生为了集体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与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尊敬和学习!
参考资料:
《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 “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展亮相浙博》——《浙江日报》2019.05.17;
《百年瞬间丨“华侨旗帜”陈嘉庚》——《新京报》2021.10.06;
《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新民晚报》2019.10.22;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光明网》2004.08.14;
《陈嘉庚的五个春节》——《福建侨报》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