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獏方鼎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椭方鼎,是青铜鼎中少见的一类,仅见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是在方鼎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变化形态。最主要的特征是将方鼎的直角改为了椭圆角,将陡直的腹壁改为了垂腹,显得愈加敦实稳重。
此外,椭方鼎一般在20~30厘米,带盖、有附耳,整体看起来特别像一个呆萌的小机器人。

左:椭方鼎 右:方鼎
上图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椭方鼎与方鼎的区别:椭圆角——直角,弧垂腹——陡直腹,附耳——立耳。
这里解释一下附耳。附耳,是与立耳相对而言的。立耳,指器耳竖立在口沿上;附耳,指器耳从颈部两侧伸出,再折向上。
附耳出现的时间比立耳晚。目前所见最早的附耳铜器,出现在商代晚期,但数量不多,种类单一。到了西周,附耳铜器逐渐增多,器类也丰富了很多。

这件亚獏椭方鼎通高29厘米、器口18.3*15.5厘米,子口平盖,最宽处近腹底,下有四只柱形足。
前后面口沿下中线,各有一条低窄的扉棱,扉棱两侧各饰一枚乳丁。以扉棱为鼻梁、乳丁为双目,构成一张极度简约的兽面。当然,如此简约,也就没有兽面特征,要说是“人面”也无不可。

除此之外,此器再无其他纹饰。椭方鼎的造型本来就很像小机器人,亚獏鼎又恰到好处地加上了眼睛和鼻子,使其成为了最像机器人的一个。而且很符合现代科技产品的简约之风。
不过这机器人看起来不是很高兴啊~是还没被激活吗?“天王盖地虎”?不对,时间对不上;“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还是不行~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密码口令。要是有朋友知道口令,请留言

还是再来看一下鼎盖吧。鼎盖为倒扣的椭方浅盘形,盖沿不宽,盖面较平,上有两片薄薄的凹字形扉棱为捉手。
拿起鼎盖,倒置于桌上,捉手就成了器足,鼎盖也就成了盛物的浅盘,装些瓜果小菜的不在话下。

盖内有族徽铭文:“亚獏”。亚獏,是商代晚期的显赫家族,可能是王族近系宗亲。
怎么知道的?当然是通过青铜铭文。有十几件晚商青铜器上有“亚獏”族徽。其中还有铭文记载了亚獏家族的首领主持祭祀典礼之事。
这个族徽铭文,有的写作“亚獏”,有的写作“亚貘”,还有的写作“亚莫犬”。三者都一样,“獏”就是“莫犬”的组合,“貘”是后起的写法。

亚,为十字框形,在族徽铭文中常见,但表意不明。

莫,为“暮”的本字,意思是落日时分,以“太阳落入了草丛中”来会意。后来,“莫”字被假借来表示没有的意思。
假借义用得多了,就喧宾夺主了。于是后人在“莫”字上又加了一个“日”来表示本义“日落时分”,也就是“暮”。

犬,是象形字,多是竖写。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早期,出土信息不明,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摄于三星堆博物馆临展《吉金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