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霝líng,有的写作[金霝],有的写作[缶霝],目前一般认为铜霝是西周中期从铜罍中派生出来的,在春秋时期逐渐摆脱铜罍的器型影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为什么称“霝”呢?因为有自铭。不少青铜霝都自铭为霝、[金霝]或[缶霝]。所以尽管从西周中期到春秋,铜霝的器型有较大区别,但根据铭文可知都属于一类。
有研究者根据不同形制,将铜霝分为了以下三型。

图片来自《江汉考古》

这件器物虽然没有铭文,但与上图C型一致,所以也被归为“霝”。
此铜霝高51.5厘米、口径24.9厘米、底径19.5厘米,小口折沿,短颈折肩,深腹斜收,平底略凹,肩部两侧设兽首衔环耳,器盖器身都饰简洁的瓦楞纹。

肩部设一对小半环,半环内套扁圆环,半环上饰兽首。兽首圆眼粗眉,卷鼻弯角,额头向上起一道人字形短扉棱。

器盖为斜直壁的覆碗式,顶部有一只圆雕小鸟。小鸟圆眼尖喙,收翅翘尾,身上饰鳞羽纹。头顶亦有一道人字形短扉棱,仿佛表示与肩部的兽首是一套的。

这件文物时间是春秋早期,出土于山东省沂水,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摄于三星堆博物馆临展《吉金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