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卡流行背后童年被“静音”的现象有多严重?

爱育萌宝日记 2025-03-07 14:51:25

闺蜜的女儿最近迷上了一种叫“小马卡”的卡牌,无论走到哪,她的口袋总少不了几张。

一天,她女儿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翻看这些卡片。

我一度不解,为什么这些卡牌能引起孩子们这么大的兴趣。

所谓“小马卡”,是根据美国动画片《小马宝莉》衍生的一款卡牌,采用盲抽形式售卖,卡牌会根据稀有度被划分为不同等级。

其中,“高位卡”因为稀少甚至在二级市场上能卖到数万元。

孩子们放学后蜂拥到文具店抽卡,拆到心仪的卡片时,手舞足蹈;遇到普通卡片时,又失望至极。

这种场景,仿佛一场社交仪式。

老师和家长对此褒贬不一。

老师担心卡牌交易会助长学生攀比,家长则认为这是“轻赌博”,容易让孩子上瘾。

他们似乎忽视了一点: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着迷于这些卡牌?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上下学都是两点一线,孤独和压抑成了他们的常态。

和以前不同,孩子们放学后不能随意串门玩耍,课间十分钟也被安全因素束缚在教室内,最多能在厕所里悄悄聊天。

学校、家庭和学业的重压下,孩子们只能通过短暂的卡牌游戏找寻一丝自由和快乐。

这让家长们困惑不已,纷纷将这些孤独症状归结于一种表面上看似无关的娱乐活动。

这种情况在儿童精神科门诊也能看到。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门前,家长们带着孩子急切地问道:"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医院的床位常年满床,甚至其中不少孩子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家长们怎么也想不到,为什么用心养育的孩子最后会走到精神病院。

许多孩子的情绪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在的他们,没有同伴关系,也缺少自由,更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父母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业,而忽略了他们在情感上的疏离。

有一年级的小女孩莉娜,自称“小马卡”专家,在社交平台上有5000多个粉丝。

母亲崔萌为她建了两个粉丝群,但群里总是静悄悄的。

大家热衷于拆卡视频,可现实中孩子们因为忙于作业,根本没时间互动。

崔萌还听说群里有不少孩子“生病”的消息,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不少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

有的孩子只能在家中通过玩卡牌或手账寻求片刻的快乐和社交体验。

这是家长们未曾意识到的严重问题:为何孩子会在一种看似无害的卡牌游戏中找到那么多的满足?

心理医生徐凯文提到,过去的孩子虽然也有压力,但他们有发泄的出口,可以跑跳玩耍,解决情绪问题。

而现在我们给孩子的生活压得太满,活动空间被压缩,加剧了他们对非学业活动的渴望。

记得一位博主的故事,他和妻子是典型的鸡娃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最终导致孩子患上中度抑郁。

后来,他们醒悟过来,带孩子玩耍、参加心仪的活动,孩子的状态终于好转。

其实,现在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很多必须的幸福感。

我们总想着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却忽略了他们最基础的需要——玩耍。

只有经历了玩耍和自由的童年,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教育圈流行的一句话:“现在的孩子不是读书太少,而是读书太多”,这令人深思。

我们需要孩子视野里的不是不断的作业和压力,而是广阔的世界和自由的快乐。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会让童年像个童年,让孩子像个孩子。

有时候,“静音”的童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压抑和痛苦。

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找到平衡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的。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明白,让孩子像个孩子,或许才是通向幸福和健康的关键。

0 阅读:3

爱育萌宝日记

简介:提供早教课程,为孩子成长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