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露在欧洲被誉为“餐桌上的钻石”,价格一度高到离谱,它甚至与鹅肝和鱼子酱并称为世界三大顶级食材。可就是如此受欧洲人追捧的松露,却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中国名字“猪拱菌”,光听名字也无法将它和名贵联系在一起。为何在欧洲如此珍贵的松露会被中国拉下神坛呢?

2000年前,松露开始传入欧洲,可是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人餐桌上,松露便已经出现。不过那时的欧洲,基本没人敢食用这种看起来不怎么美观的食材。后来随着对松露越来越多的接触,人们从开始的慢慢接受,逐渐变为将松露当做一种高级珍馐。

松露其实就是一种与地下的树木根系共生形成的真菌,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许多蘑菇基本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简单的称它为菌子。其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等地,因为生长在地下的这一特性,所以相对难以寻找一些。而且松露也存在着白松露与黑松露这样的品种之分。

白松露被誉为“食物中的香水”而黑松露则被称作“餐桌上的黑钻石”。这两种松露的产地也是有着一定的不同,黑松露的主要生产地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它虽然也有独特的香味,但总体不如白松露浓烈。而白松露主要产自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区,整体的香味会更加浓烈,还伴随着坚果与大蒜的味道。

之所以松露可以在欧洲卖出如此昂贵的价格,一方面是因为某些原因,使得松露的产地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产量减少的它自然价格就开始增长。另一方面原因是松露的生长环境十分苛刻。

白松露只会在橡树、栗树等树木的根际进行生长,且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这几个元素缺一不可。黑松露同样需要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且它通常在高海拔的地区更容易生长。因为生长环境本身就十分苛刻,所以采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成本就开始变得昂贵起来。

曾经也有人尝试对松露进行种植,但是松露对于土壤的酸碱度要求并不低,而且其只依附于橡树,松树等根部生长的特性,使得它的种植存在着巨大挑战。

所以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松露都被欧洲的食客们竞相追捧,甚至一度卖出天价。在2010年11月的一场国际慈善拍卖会上,就曾有两颗白松露被拍出33万美元的价格,这两颗松露相加的重量也仅有1.3公斤。

虽然松露在欧洲有着如此昂贵的身价,但是来到中国你会发现这种食材,突然变得十分接地气起来。广东拿它做肠粉,四川拿它涮火锅,甚至路边的小摊上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就连以“菌子王国”著称的云南,都很少有人去食用松露。

云南的山林中,其实生长着数量十分可观的松露,但是当地人食用见手青的数量,都比食用松露的多。相比起有着特殊气味的松露,还是新鲜的菌类更加符合国人的胃口。在中国挖掘松露,更多的是为了出口到欧洲国家。

每年的8月到次年3月,都可以在云南,四川等地的山林中发现许多背着干粮与水的村民,他们很大一部分都会牵着猪在林地中不断搜索,把埋藏在地下的松露一个个挖出来。然后将其贩卖到欧洲,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之所以要牵着猪寻找松露,还是因为猪非常容易被松露吸引。松露本身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与公猪分泌荷尔蒙时的气味非常相近,所以母猪会被这种气味吸引。在西方一些专门找松露的人,也会训练猪来帮助自己进行寻找。

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都禁止了用猪寻找松露这种行为。因为猪在寻找松露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将周围的植物根茎一并破坏掉。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多人开始训练狗来当做自己找寻路上的新伙伴。

中国松露的产量相较欧洲可以说是高出了一大截,法国作为传统的松露大国,一年的产量也仅有30吨左右,而仅我国的云南地区,松露一年的产量就高达300吨。如此巨大的产量下,松露的价格自然呈现下降趋势。

松露在欧洲经过百年的沉淀,最终以高昂的价格被送上贵族餐桌。而我国依托自身的优势,将松露的价格一再降低到老百姓都能接受的程度。欧洲的松露自由仿佛不再是一个梦,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却开始对中国的松露各种挑刺。

眼看中国松露出口量渐渐走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一部分人却对其抱有偏见。说我国的松露品质差,远不如欧洲本地的松露。其实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国产的松露与法国本土的味道相似度可以达到96%左右,其中的成分构成也是几乎相差无几的。

之所以会有那种偏见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关于松露的相关产业比欧洲起步要晚了很多,曾经的中国松露大部分都用来喂猪了,所以在松露的食用上欧洲方面占据的话语权要多一些。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松露的产量庞大,使得原本价格高昂的松露开始跌下神坛。甚至此前有相关报道称,要警惕中国松露的到来,加之松露的最佳食用期仅有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随后其香味就会逐渐减弱,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松露的品质不好。但实际上,中国的松露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不能只从某个方面就断定其质量不好。

松露因其独特的香味而备受欧洲人的追捧,中国作为松露的出口大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我们始终相信,中国的松露一定会逐渐打破偏见,在国际市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种食材而已少了就贵多了自然便宜,商家的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