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和中越战争我军有多少女战俘?2020年9月27日志愿军遗骸移交

萨沙1928 2024-10-09 10:17:41

朝鲜和中越战争我军有多少女战俘?2020年9月27日:大韩民国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移交第7批志愿军遗骸和遗物。

朝鲜战争唯一的女战俘,中越战争唯一的女烈士。

志愿军也好,解放军也罢,他们作战都有一个特点,也就是火线上极少有女性。

以金门战役为例,登陆的9000多解放军全军覆没,被俘有四五千人,却没有一个女性。

为啥?

因为解放军的最前线,就是没有女兵!早在红军时代,女兵数量就很少,也不会配属在作战部队。

红军历史上确实有红色娘子军,也就是琼崖纵队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红四方面军也有妇女独立团,都不是常态,而是特殊条件下的被迫选择。

以琼崖纵队来说,鼎盛时期不过一二千人规模,又是长期从事游击战争,每个士兵都是重要的。

海南岛当地风俗就是,女人很厉害,尤其少数民族妇女可以顶半边天,是重要的劳动力。对于琼崖纵队来说,在兵力奇缺的时候,自然不可能放弃这些厉害的女兵,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也差不多。

红军中的女兵,主要从事三大工作,第一就是医疗护理,说通俗点就是做护士。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护理更为耐心和细致;

第二就是宣传人员,常见的就是表演和鼓动的文工团。漂亮的女性表演,更为吸引男性官兵和普通群众;

第三五花八门的后勤人员,如炊事员、秘书、机要员、物资管理员、军工厂女工甚至保育员等等。

在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作战区域,尤其是在敌后转战,解放军干脆连护士和宣传人员都用男性,不配备妇女。

为什么这么做?

一来打仗非同儿戏,就连强壮干练的小伙子都千千万万的战死,更别说体力和力量较弱,反应略慢的女性。

中央红军长征从赣南出发时,官兵加上挑夫有10万规模,走到陕北苏区的红一三军团仅剩七八千人。

如果这10万人都是女兵,又有几个能够走到陕北。让天生身体条件较弱的女性大量参战,伤亡概率会远高于男性,这是很不人道的。

中央红军曾有个名气很大的少共国际师,由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未成年人编组而成,有八九千人的规模。在全师队伍中,十四五岁的战士比比皆是。

少共国际师参加了第五次围剿,仅仅1年多的几十次战斗后,就剩下2000多人。

实战中,国军中央军官兵认为少共国际师的战斗力不强,不如普通的红军作战部队。

尤其是拼刺时,少共国际师的少年们身体瘦小,很多人比中央军士兵矮了一大截,力量和速度都差距很大,根本不是对手。

如果说,身为男性仅仅是年龄偏小,尚且无法同成年男人作战,更别说女性。

身体的差距是客观生理条件,不是后天因素决定的。

仅仅以力量来说,男性肌肉含量比女性高,女性上肢肌肉量是男性的40%到60%,而下肢肌肉量是男性的75%左右。

美国科学家曾经研究过本国各种族的握力,结论是成年男女的握力差距很大,尤其是30岁时几乎相差一倍。夸张的是,绝大部分青壮年女性的握力,甚至不如七八十岁的老年男性。

我国江苏省曾经对于警察群体进行体能和反应的研究,包括100米测试、选择反应时测试、握力测试、平板支撑测验、立定跳远测验、十二分钟跑测试和坐位体前屈测试等七项测试。

夸张的是,不但男性警察轻松压倒同年龄的女警,而且随着年龄增大,女警成绩下降率远大于男性警察。研究结论认为,这主要是客观人体机能下降,女性降速比男性要快得多。

也就是说,女警的身体素质本来就不如男性,随着年龄增大又会更快速的下降,这也是警察群体内女性较少的重要原因。

说起来,就算是作战时繁重的后勤工作,也是要人命的,女兵未必能够胜任。

红四方面军的妇女独立团,女兵大多从事后勤任务。

然而老兵徐美莲回忆,因为女同志体力弱,难以胜任繁重的运输任务,所以,妇女独立团的每个连都有一个由男同志组成的运输队。

二来女性参战一旦被俘,可能会有很凄惨的后果。还是以红四方面军的妇女独立团为例,在西路军崩溃时还有大概300多人(最初有1200人,经过几仗就损失了绝大部分实力)。该团在祁连山打游击时,剩余的200多人被青海马家军包围全歼,其中很多人被俘。

资料这么写:马家军对被俘幸存的女红军战士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大多被集体轮奸,然后分给部下做妻妾丫环,甚至转卖多处。被俘女红军主要被集中在西宁新剧团“中山医院”和羊毛工厂。在羊毛工厂的人,白天做苦力撕羊毛,撕不好就挨鞭打,年岁较大的女战士随时都被工头拉去奸污。一位幸存的女战士不愿意去回忆这段给她带来无限痛苦的历史,她的战友,有的战死河西;有的被俘后被马步青赏赐给部下,有的被蹂躏而死。能够活下来,老人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很多女战士从俘虏营逃出来,隐姓埋名沿途要饭,做工、放羊,只有个别人侥幸回到大部队或是家乡。不少人永远留落在了大西北。

所以,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志愿军的女兵很少,一般心照不宣的不派到最前线。

那么,志愿军一个军有多少女兵。

据六十军战史《屡创奇迹的六十军》第587页记述:“每个师医院、师文工队、师直机关各部门都有女兵。与原来从华北入伍的部分女兵加在一起,每个师约有70多人。军部机关、军文工团、军医院的总院和三个分院女兵在120人之间。全军赴朝女兵300到400人,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战斗作用。”按照常规,师以上机关人员距前线还有一定距离,很少参加面对面的战斗。

要知道,第60军兵力有4万多人,只有三四百女兵留在二线三线甚至深远后方,也不算多。

所以,朝鲜战争中虽有一些志愿军女兵牺牲或者受重伤,被俘的女兵仅有杨玉华一个人。

杨玉华是第60军180师卫生员的护士,是四川人,年仅16岁。一说杨玉华从小父母双亡,是外婆含辛茹苦将她养大。杨玉华有自己的理想,也不愿意看到外婆继续养育她吃苦受罪,选择偷偷报名参军,离开了老家。

1951年2月,杨玉华跟随第180师进入朝鲜,在5月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

熟悉战史的人都知道,第五次战役实际上是我们打败了。

美军利用磁性战术吸引我军推进,用空中和火力优势消耗志愿军兵力和补给,等待时机成熟发动全面反击。

以第180师为例,冒着美韩军强大炮火和飞机大规模轰炸,强行渡过北汉江,连续攻克杜武洞、仓村里,与美军陆战一师在远水洞一线发生了激烈对攻战。

至此,第180师突入敌后100多公里。

此时美军准备开始反击,要派出高机动部队四面包抄。

总指挥彭德怀发现了危险,在5月21日下令第五次战役结束,要求各部火速撤退。

果然,5月22日美军的反攻就开始了。

志愿军第180师撤退的位置很不好,又被要求殿后掩护主力和伤员撤退。

5月24日,美军通过空中侦察发现第180师独自在北汉江殿后,果断合围该师。

一时间,第180师遭到美7师、24师、韩6师的三面包围。

第180师为了绝处逢生,付出巨大代价渡过北汉江。此时美军各部四面围追堵截,第180师连续拼杀10天仍然没有摆脱包围圈,撤退道路上也出现了大量敌军。

这种情况下,师长郑其贵做出分散突围命令,全师上下分成数十股小部队,向着史仓里撤退。至6月1日,180师最后只有4000多人归队,兵力仅剩不到四成。这一战,180师元气大伤,共损失7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人官兵被美军俘虏,包括师政委吴成德。

在第180师极端困难时期,设在明月里的师医院和军医院第三分院遭遇敌人突袭。

这里的女医生护士和助理护士30余人,同500多名伤员一起火速撤退。

这500多名伤员中,只有不到一半能够自行走动,在医生护士照顾下快速突围。

不能走的伤员,只能被担架队员抬着缓慢撤退,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了。

杨玉华的女战友,年仅16岁的女护士张道华就分配到7名伤员,其中5人头部和手臂受伤,尚且能够快速走动。有1人腿部受伤,只能在别人搀扶下走动,还有1名伤员始终陷入昏迷中。

张道华负责搀扶腿部受伤的伤员,让其他几个比较有力气的男性伤员,轮流背着那个昏迷者。

补给早就断绝,整个第180师断粮接近一周,大家饿着肚子拼死撤退。

这7人连续翻越3座大山,穿越了美韩军四道火力封锁线,九死一生。

突围期间,一发子弹射来,击中了张道华眼睛,她顿时血流满脸的昏死过去。

此时,张道华搀扶着腿部受伤的伤者,中弹后两人都倒在地上。伤员不愿意丢下张道华,但腿部伤势很重,根本无法背着一个人撤退,急的哇哇大哭。

半个小时后,张道华才苏醒过来,已经全身不能动弹,眼睛也睁不开。她命令那个腿部受伤的伤员立即撤退,不能两人死在一起。无奈之下,伤员只能哭着离开,许诺会带人来救她。

伤员刚走,张道华就又昏死过去,直到当天深夜才被一场大雨弄醒。她的双眼看不见道路,只能沿着道路在泥水中挣扎爬行。

艰苦爬行两个小时,张道华突然听到一大群人在附近讲英语,显然是美军追赶上来了。她急忙趴在排水沟里装死,几分钟后就被一双军靴踢了一下,随后又被翻了过来。此时天黑雨大,张道华又满脸血污,美国大兵分不清她死了没有,更不知道她是女人。美国兵用枪托打了几下,见没反应就走了。

美军走后,张道华又爬了一会,体力完全耗尽,伤口剧痛无比,神志也开始模糊,真的要死了。

就在此时,她突然听到附近有人在说中文,这是自己人。激动万分的张道华大声呼救,也算她的运气极好,正好遇到第180师直属政治处主任王逸民带领的一支突围小分队,由此获救。

不过,这支小分队同样在敌人包围中,随后保护着张道华艰苦走了几个小时,才同179师接应部队汇合。期间,他们遇到了那个腿部受伤的伤员,喊来的救援张道华的一个军医。这个军医冒着巨大危险搜寻张道华,随后作为向导,带着这个小分队顺利突围。

当时还有多人在搜寻张道华,军医院院长张进锡因此中炮牺牲,张道华余生都为此非常悲痛。

张道华回到了部队,然而双目已经失明,此时她年仅16岁。

很多人不知道,在众多残疾中,没有比本来可以看到,后来失明的盲人更痛苦了。

张道华后来被授予一等功,享受很好的伤残待遇。

她有着顽强的意志,不愿意一味吃闲饭,自学了盲人按摩,成为一个军队的理疗师。一名叫李亚龙的小伙子很崇敬她,后来同张道华结为终生伴侣。

相比张道华,杨玉华的情况就更惨,她是无法行走的伤员。

第180师多日断粮,杨玉华同别的医护人员一样,将自己的口粮让给伤员们吃。

饥饿的女护士们,只能通过吃野菜充饥。然而朝鲜半岛的野菜同中国不一样,外形看起来差不多,却不是同种东西。杨玉华误食了有毒野菜,上吐下泻,因严重食物中毒昏死过去,不能动弹。

能够行走的伤员,在医护人员保护下突围,也是九死一生,更别说无法行走的。

昏迷中的杨玉华,被两个担架兵抬着撤退。由于撤退速度慢、目标大,他们很快遭遇美韩军追击以及飞机的轰炸。

担架兵无奈,只能抬着杨玉华躲藏到一个废弃隧道中。此时美军攻击机飞来,对准隧道发射了几枚火箭弹。爆炸后,两个担架兵一死一重伤,在隧道里躲藏的其他十多名伤员也死伤大半。

美军士兵闻讯赶来,将躺在担架上无法动弹的杨玉华俘虏。

由于杨玉华身材矮小,年龄不大,留着一头短发,穿着和男兵一样的军服,被美军误认为矮个子男兵。

美军命令其他战俘将杨玉华抬到了战俘营,同志愿军男性战俘关在一起。

唯恐杨玉华被美军发现身份后可能遭受凌辱,志愿军男性战俘一直帮她全力隐瞒。

不过,战俘营的美国军医很快发现了异常,一说是杨玉华来了月经后无法处理,裤子上有了血迹。

战俘营军官认为,不能将男女战俘都关在一起,将杨玉华送到釜山朝鲜人民军女性战俘营。

朝鲜女战俘中,有不少是来自林彪四野的中国朝鲜族师的士兵,会说流利的中文,立即将杨玉华当作小妹妹,倍加照顾。

杨玉华被关在战俘营2年,直到1953年8月才被释放。

杨玉华是重病昏迷中被俘,不属于主动投敌或者有武器不抵抗投降,被俘时又是16岁小姑娘,回到国内没遭到什么责难。自然,社会压力也是很大的。大部分人对她侧目而视,认为她是懦夫甚至是叛徒。

杨玉华只得选择退伍,回到了四川内江老家,后来又去了重庆。她在一个小学做老师,直到退休。

说起来,杨玉华的个人生活不太顺利,结婚后遇到丈夫不忠,被迫离婚。这个花心男人因玩弄女性,在那个年代被判刑20年,也给杨玉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杨玉华花费了很多年,才走出婚姻阴影,到晚年才又同一个老军人结婚。

朝鲜战争的教训,历历在目。

到了中越战争期间,解放军不允许女兵到前线,尤其不允许深入敌人境内。

因此,整个中越战争里,解放军没有女兵被俘,只有一人牺牲,这个女烈士就是郭容容。

郭容容是山东妹子,烟台人,出生于1955年。她参军加入第54军162师政治部宣传科,主要负责放电影和宣传工作。

中越战争爆发时,郭容容23岁,算是老兵了,在1979年战前入了党。

同年,162师南下广西,进入中越边境备战。

战争爆发后,就不需要什么电影放映队,郭容容和几个女兵被分配到“伤员烈士收容组”。

这个小组可不是负责抢救伤员的医疗组,而是专门负责将烈士遗体运到后方的后勤部队,也负责运输极少数没有可能救活的重伤员。

简而言之,郭容容他们的任务类似于临终关怀,希望以女性的温柔帮助重伤员们走完最后一小段人生。

不过,郭容容她们只是负责运输和沿途的护理,遗体到了后方自然有其他战友负责处理。

2月19日,郭容容跟随162师大部队出境,进入越南北部作战。出于保护女兵的目的,烈士的遗体会被送到相对安全的三线阵地,再由郭容容他们用卡车运回国内,途中基本不会遭遇越军。

让郭容容没有想到的是,烈士的遗体竟然像流水一样运下来,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她的预计。

除了克服心理上巨大冲击和恐惧以外,郭容容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除了押送烈士遗体以外,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照顾奄奄一息的垂危伤员:“郭容容为了给伤员找水,提着水桶,冒着危险,从这个坡走到那个坡”“她登记伤员耐心细致,常常一边登记一边与伤员交谈,鼓励他们安心养伤,早日重返战场”。

然而2月26日,也就是参战仅仅7天后,郭容容就牺牲了。

当天晚上,郭容容和3个战友乘坐卡车,运送烈士遗体回国,在道路上遭遇了越军伏击。

卡车上有4个人,担任收容队长的九连副指导员、卡车司机、郭容容和另一个太原籍女兵李萍。

越军突然趁着夜色猛烈扫射卡车,混乱中司机和郭容容先后中弹。司机大腿被打断,受了重伤,好在性命无忧。坐在后车厢的郭容容被一发子弹射穿了脖子,颈动脉被打断,当场牺牲。

坐在附近的李萍奋力为郭容容包扎,然而颈动脉中弹后鲜血四处喷溅,短短十几秒后人就昏迷了,几分钟后人就断了气,根本来不及救治。

副指导员将司机背下车,又将李萍拖下来。

此时越军还在不断从隐蔽的山林里面向卡车射击,子弹向飞蝗一样扑来,3人随时有生命危险。

副指导员冒险跳上车厢,仔细检查了郭容容,发现她确实已经牺牲。这种时候,只能先救伤员和活人,副指导员下令立即躲入山林。随即,副指导员背起司机,拉扯着李萍沿着山林撤退。

事实证明,副指导员的判断是正确的。没多久,山林里飞来一枚40火箭弹,将卡车击毁,接着点燃汽车油箱,燃起熊熊大火。

第二天,副指导员带着战友回到这里,卡车烧的只剩下框架,郭容容的遗体被烧的面目全非,哪还有半点以往青春靓丽的样子。副指导员忍着悲痛收敛了遗体,将骨灰带回国内。

2011年清明节,郭容容的骨灰被亲人从广西龙州烈士陵园接回家乡,葬于烟台市福山区烈士陵园。郭容容也是中越战争里,唯一牺牲的女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