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一些日军在枪上绑上旗子?1937年10月11日忻口战役总攻

萨沙1928 2024-10-11 10:21:32

为什么二战中一些日军在枪上绑上旗子?这样有什么作用呢?1937年10月11日:中国抗日战争:忻口战役中,日军发起总攻。

在我们看来,这非常搞笑,岂不是公开暴露自己的目标。

如果有飞机来轰炸或者敌人炮兵轰击,枪上的日本国旗或者日军军旗就是最好的目标。

这不是搞笑,而是有一定实用价值,也是传承日本古代战争的传统。

大家经常看日本古代武士电影的,都会发现武士背后挂着一些旗子,手持的长矛上往往有旗帜。

古代战争不需要作秀,武士长矛上和背后的旗子,用处有三个:

第一,用于指挥作战。

指挥作战是军旗,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作用。

古代战争没有今天的各种通讯设备,敌我识别设备,没有卫星定位系统,甚至没有详细的地图。

想要指挥古代作战,是非常困难且缓慢的。

古代战争的将领即便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司马懿这种大BOSS,也一定会到最前线直接指挥。想要远距离遥控指挥具体战斗,在古代根本就不可能。

即便到了最前线的目视距离,指挥的方法也不多。

最常见的是使用传令兵,也就是骑着马高速行动的人,采用口头或者很少见的书面方式传令。

传令兵即便骑马全力奔驰,也需要一定时间,战争往往一点时间也不会给你。

很多大规模战役,胜负仅仅决定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

所以,旗帜和声音就是重要的指挥方法。

《孙子兵法》说过:“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简而言之,夜间多用声音指挥,白天则多用旗帜指挥。

中国的军旗指挥非常复杂,身为军官必须看懂军旗。

常见的军旗分为五种,分别是联络旗、号旗、阵旗、将旗、牙旗。

联络旗最容易理解,就是用于各部队白天行军的联络。

联络旗使用方法简单,就是通过颜色不同,下达不同的命令。

如青色表示前方遇到了崎岖山地或者狭窄道路,需要减缓行军的速度。

红色则表示敌人已经使用了火攻,需要小心戒备。

白色则表示前方遇到了敌人,需要立即迎战。

黑色则表示前方有沼泽或者河流,需要暂时停下行军脚步。

黄色则表示前方道路良好,没有敌军,可以快速行军。

联络旗用于日常行军,所以通常竖的高高的,使用很大的旗帜,以便于后方的士兵看见。

阵旗是战斗开始后,具体指挥作战的旗帜,配有相应的旗语。

阵旗没有统一的用法,每个军队都有自己的旗语,往往还是加密的,不让敌人看懂。

阵旗用于指挥各部的前进、后撤、曲线迂回、快速冲锋等等,通过主帅发布不同的旗语来实现。

这类似于帆船时代的海战,都是通过旗语进行联络。

二战时代的陆军,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先进。

很多时候日军也好,国军也好,仍然利用军旗指挥。

如很多部队默认为全速摇动军旗是进攻或者撤退,看到后方军旗就知道应该如何作战。

二战时期,除了英美德等少数科技先进国家,别国基层部队班排一级都没有什么通讯设备,指挥仍然靠“吼”,军旗非常实用。

第二,用于敌我识别和战场识别。

古代日本都是内战,日本人杀日本人。

同古代中国很多朝代不一样,日本职业武士的装备都是自己购置的,压根没有统一的制式。

至于农民组成的足轻,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样子的都有。

冷兵器战斗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很容易杀成一团。

如果没有明确的识别物,主将和友军根本无法识别自己的部队,很容易出现指挥混乱和自相残杀的情况。

以号旗为例,主要用于识别各支部队的具体位置。我方不同的部队,根据战前约定携带不同颜色的号旗。

这样一来,在一线的总指挥,就很容易知道己方各部队的位置,一目了然。

根据号旗数量的多少,也会了解己方军队的战损情况。

对于普通官兵来说,只要认识号旗就可以避免自己人误伤,相当的重要。

由于号旗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号旗的诡计。

如韩信对抗赵军时,战局非常不利。韩信为了败中取胜,派遣2000骑兵带着号旗冲入赵军大营内,到处插满了军旗。赵军本来就不是一支坚定部队,此刻看到后方大本营出现大量汉军号旗,误以为自己的主力已经击溃。于是,赵军士气尽失,官兵溃散,一败涂地。

同样道理,将旗和牙旗的作用也差不多。

将旗则主要标志这一部的军队主帅所在的位置,让士兵始终保持在主帅附近,便于指挥和控制。

将旗也是主帅的标志,一旦将旗被敌人砍倒,通常意味着这支部队基本被消灭了。

《水浒传》中,有个排名不高的“险道神”郁保四,此人就是负责打着将旗的。

为啥?郁保四武功不高,但是“身长一丈,腰阔数围”,是极为魁梧的大汉。

梁山排座次时,郁保四排第一百零五位,星号地健星,担任掌管监造诸事头领,负责把捧帅字旗,也就是在战场上打着将旗。

两赢童贯时,郁保四在九宫八卦阵中居于中军,负责把守“替天行道”杏黄旗。

征讨田虎时,宋江被乔道清以妖术困于昭德城外,麾下仅剩林冲、徐宁、索超、张清、汤隆、李云、郁保四七位头领,始终冲杀不出。在如此绝境下,郁保四拿着将旗,成为田虎部队主要攻击目标,身中两箭,郁保四始终牢牢捧着将旗,紧随宋江左右。

敌军见将旗未倒,也不敢胡乱上前。宋江部队看到将旗稳住了军心,最终拼死突围脱困。

牙旗则是全军主帅的旗帜,更为重要。

如果诸侯或者国王御驾亲征,牙旗下面就是最高统帅了。

三国时代,袁绍和公孙瓒为了争夺北方大权,曾经在界桥进行战略决战。公孙瓒虽然有勇无谋,却是身经百战的悍将,部队很有战斗力。在界桥战役中,袁绍大军虽然一度占据上风,却被公孙瓒麾下最精锐的三千轻骑兵白马义从反击。白马义从看到袁绍亲率的部队,打着最高指挥官的牙旗,立即四面包围、拼命射箭。

一时间箭如雨下,袁绍的卫兵们死伤殆尽。

谋士田丰一面命令放倒牙旗,一面急忙扶着袁绍,要他退入一堵矮墙里躲避。

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由于田丰迅速放倒牙旗,公孙瓒的部队不知道袁绍到底在哪儿,自己兵力又不多,就渐渐后退。没多久,大将麹义领兵来救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全面撤走。

这个牙旗,就是我们玩《军旗》游戏中的军旗了。

在古代,牙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通常是一面极大的旗帜,叫作大旆,又叫旄旆,是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

那个年代,对于牙旗有很多迷信说法。大家都知道的是,如果牙旗无故折断,就意味着可能有不祥的事情发生,如军队会遭遇败仗、将领会意外阵亡。

而古代有祭旗的仪式,通常是在军队出征时用三牲祭祀军旗,以求好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东吴军队,则是杀掉了间谍蔡中、蔡和,用他们的鲜血来祭旗。

牙旗一般会写着国号,如刘备的“汉”,曹操的“魏”,孙权的“吴”。

将旗比牙旗低了一级,通常会写着将领的名字。

我们在电视剧中都看到,关羽的军队将旗写着“关”,张飞则写着“张”。

日本古代的军旗,则大同小异。

大家看看日本老电影《影子武士》,就会发现武田家的部队分为“风林火山”四支,各有各的军旗,颜色不同。除了将领要携带军旗以外,普通武士甚至足轻也要挂旗。

二战中,日军士兵打着日本军旗或者日本国旗,同样是为了便于指挥。军官们随便看看军旗的位置,就知道自己的部队在哪里。

同时,二战中空军的轰炸也是寻常事。为了避免被自己的飞机轰炸,这些军旗也可以起到空中识别的作用。

第三,壮声势。

五颜六色的旗子,可以鼓舞士气,又可以迷惑、恐吓敌人。

这是古代几乎所有文明的军队,都大量使用军旗的原因。

到了近代尤其是二战时期,谁再用大量五颜六色的军旗在战斗中壮声势,等同于找死了。

红军曾经做过调查,冲锋时期带着红旗的士兵,死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几倍。

敌人会本能的朝着军旗开枪,红军后期冲锋时将红旗位置尽量靠后,甚至干脆不让打红旗。

同红军一样,二战日军的军旗主要用于行军和驻扎时候壮声势用的。

我们常见的挂在枪口上的日本军旗,主要是基层部队使用的。

这种膏药旗通常是日本步兵班携带的军旗。

日常行军时,曹长或者伍长会命令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士兵,枪口上挑着军旗。

和电影上不太一样,战斗中很少有日本兵愿意打着膏药旗。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这实在太危险了。

日军步兵班在战场上主要的威胁,就是国军的迫击炮和捷克式轻机枪。

81/82毫米迫击炮以及后来的60毫米迫击炮,通常采用目视方式炮击,这种膏药旗无疑是最好的目标,一眼就能看到。

国军迫击炮打的很准,经常一两炮就击中目标,谁拿着旗帜谁就先死。

至于捷克式轻机枪就更厉害,通常在几百米内射击。你打着膏药旗,就是捷克式优先射击目标,你没看到机枪在哪里,就被干掉了。捷克式的射击精度很高,国军老兵采用二三连射方法,一次射击2到3发子弹对付同一个目标。打着膏药旗的日本兵,一旦被瞄准就难以幸存,军旗等于是送死旗。

我们看到很多日本战时宣传照片有这种膏药旗,战斗中几乎没有人用。

只有平时行军或者拍宣传照片时,日本兵才会拿来用一用。

最后,说说大名鼎鼎的日本联队旗。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陆军,不是以师团或者旅团,而是以联队为单位建立起来的。

一个联队的兵力是3000多人,相当于国军的一个旅或者一个精简师,是可以独立作战的大单位了。

日本的军制很特殊,有着自己的历史。日本联队通常以某个城市或者地区为征兵区,所有官兵都来自于这里。

换句话说,这个联队所有官兵都是老乡,征兵地不会更换,联队是非常稳定的。

很多日本兵的爷爷,在日俄战争中的这个番号联队服役,到了二战中孙子也在同一个联队服役。随着战争扩大,连父亲也进入该联队了。

相反,日本旅团和师团下辖的联队则经常变更,主要是根据战场的需要灵活编组。仅仅侵华日军的师团就有多次改编,抗战初期甲种师团下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2个补兵联队,师团还另外下辖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个联队,兵力雄厚。

到了抗战中期,日军的甲种师团取消旅团编制,师团直接下辖3个步兵联队,比之前少了1个。

抗战爆发前,日本全国划分为几十个联队管区,每个联队都有自己的征兵区,所有士兵都来自这里。

所以,日本的联队才是日军骨干作战单位,也是日军的灵魂。

每个联队的建立,对于日本陆军来说都是大事。

早在1874年,日本明智天皇亲手将军旗,授予近卫步兵第一联队和近卫步兵第二联队。

从此,每个日本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建立的时候,均由天皇亲自授予联队军旗。

授予军旗有着隆重的仪式,必须由联队长穿着正式礼服拜见天皇。天皇会授旗并开口勉励,联队长则必须严肃感谢、行礼,完成整个授旗仪式。

每年到了天皇授予军旗的日子,该联队都会举行一次纪念活动,称为“军旗祭”。

这个“军旗祭”被日本联队当作头号大事:军旗祭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联队全体人员奉天皇旨意勤于军务,加强忠君爱国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进行军队的宣传活动,在军旗祭当日,联队的大门向普通市民敞开,参观卫戍地(驻地),举办竞技、表演等助兴节目。

在军旗祭的几日前,联队就开始准备,将营房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拉上彩旗和彩带等装饰物、准备当日活动和节目的道具等。到了军旗祭当日上午,在军旗、联队长及来宾面前进行荣誉礼和分列前进,然后是枪炮等兵器的展示。在这个仪式结束后,市民和官兵们最期待的各种节目纷纷上演,有下士官兵的相扑表演与单车比赛、内务班的剑舞与乐器演奏、官兵们穿上女装或戴上各种面具的化妆大会,此外在联队内还摆上了各种手工品的小摊子,向市民出售。可以说,军旗祭与现代日本的文化祭相类似。通过这个为数不多的机会,让军队与普通百姓深入接触,加深百姓与军队的亲密联系。

此外,军旗祭当日还会设宴犒劳联队全体成员,送来红小豆饭和酒,军官们在集会所,士兵们在班组内召开酒宴,所有人可以不用顾及平时的礼仪,尽情享乐。对于一些本地出身的士兵,在这一日还能与自己的亲人、恋人借机见面。可以说,每一个军旗祭都是联队的将士们最为盼望的纪念日。

所以,这个联队军旗被日本官兵当作荣誉的象征,也是天皇的象征,比军人的生命还重要。

在平时,日本官兵任何情况下看到军旗都必须敬礼,就连陆军大将路过也要敬礼。

如果是战时,就算全军死光了,联队军旗也不能被敌人缴获。

日军每个联队都设有护旗队,通常是一个班的官兵,不分昼夜的值班看护军旗。

这些官兵必须像《水浒传》郁保四那样,选取全联队最高大魁梧的士兵。护旗队经常参加各种仪式,往往对几个旗手的颜值还有要求,不说要长得英俊,也要五官端正、有一定气质才行。

护旗队的任务,就是在日常和战时保护军旗!平时他们驻扎联队司令部内,位置比较靠后,以确保军旗安全。

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如果联队的下一阶段作战非常不利,存在很大的危险,如深入敌后之内,护旗队可以不跟随部队前进,而是留在师团司令部内,防止联队军旗被缴获。

万一整个联队被敌人消灭了,护旗队无法突围,就要确保全军覆没前彻底毁掉军旗。

日军的潜规则是,即便联队全部被消灭也可以重建。但联队被歼灭加上联队旗被敌人缴获,这个联队就会被取消番号,等于是不存在了。

日俄战争的1905年6月,日本近卫后备第1联队,乘坐着运输船“常陆丸”号,赶赴朝鲜半岛。

期间,“常陆丸”号突然遭遇沙俄军舰拦截,被炮击后沉没。

这种情况下,沙俄军队不太可能缴获到联队军旗,联队长须知源次郎中佐仍然下令烧毁军旗,随后同运输船一起葬身大海(一说中佐在沉船前自杀而死)。

于是,该联队没有被取消番号,荣誉没有受到影响,这是第一次烧毁军旗事件。

那么,联队军旗第一次被缴获,是什么时候?

西南战争中,1877年2月22日,政府军和西乡隆盛军在田原坂附近激战。

反政府叛军的战斗力不弱,一举将步兵第14联队包围后杀得落花流水。混战中,这个联队的护旗队遭遇叛军突袭,包括旗手河原林雄少尉在内不是被当场打死,就是负重伤,导致军旗被叛军缴获。

第14联队很快在友军帮助下,又夺回了联队军旗,仍然在第二年被撤销了番号。

此事被日本陆军引以为奇耻大辱,倒霉的河原林雄少尉不但送了命,还背上骂名长达半个多世纪。

1年前,1876年10月24日晚,熊本镇台的步兵第13联队被叛军偷袭,联队司令部被突袭捣毁。护旗队的竹广明中尉见情况危急,将联队旗拆开裹在身上,在战友掩护下拼死向外突围。混战中,身边战友死伤殆尽,竹广明中尉身负重伤,仍然带着军旗成功逃了出来。这面军旗染满了鲜血,后被第13联队当作联队忠诚顽强的象征,长期没有更换。

除了战争以外,也有一些意外事件毁损了联队军旗。

1907年10月,步兵第49联队在朝鲜北部的会宁负责警备的时候,因为联队司令部取暖不慎失火,导致整个司令部被烧毁。此时是和平时期,联队军旗被锁在司令部内,联队长在外地视察部队,护旗队没有开箱钥匙,一时间无法取出军旗。而大火非常厉害,几分钟就将整个司令部烧光,军旗也被烧掉了。

这不是被敌人缴获,该联队的番号没有被取消,2个月后天皇又亲自授予了一面军旗。

即便如此,步兵第49联队从联队长往下,所有同军旗有关的军官均被严厉惩罚,一些军官直接被赶出了军队。

随后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联队军旗再也没有被敌人缴获过。

二战中,日军战死的官兵就有210万,很多联队被盟军全歼。尤其太平洋战场,日军联队固守岛屿,往往失败后无法撤退,直接全军覆没,战死者甚至超过90%。

每到联队毁灭之前,护旗队都会果断烧毁军旗。

如1944年9月7日,滇西会战的松山战役到了尾声,日军步兵第113联队只剩下80人还能战斗,分散在两个高地上。

然而,代理部队长真锅邦大尉根本顾不上处置众多伤员,而是先下令立即销毁联队军旗。

日本防卫厅公刊战史记载,残存日军在7日清晨,在横股炮兵掩蔽部烧毁了这面军旗,当天就被全部消灭。

几天后的9月11日,腾冲战役也结束了。当天日军腾越守备队代理队长太田正人发出最后一封电报:“现在敌军已逼近到守备队阵地前80米的地方,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已于9时命令销毁军旗,命令官兵做最后之奋战。官兵含泪奉烧军旗,均愿血战到底,绝无怨言。祝天皇万岁,兵团武运长久。”

显然,日军腾冲的步兵148联队知道必将覆灭,选择提前烧毁了联队军旗。

到了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日军各联队都接到密令,缴械前务必销毁联队军旗。

因此,日军444面联队军旗全部被销毁,包括日本本土的179面。

然而,仍然有一面联队军旗留了下来。

在日本本土的步兵第321联队,成立于1945年7月23日,也就是日本投降前半个月多。

步兵第321联队是为了应付所谓的“一亿玉碎”“本土决战”,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即便如此,联队长后藤四郎也是通过仪式,正儿八经从天皇手中接过联队旗。

日本投降的时候,后藤四郎接到立即销毁联队军旗的命令。

后藤四郎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竟然阳奉阴违的没有销毁军旗,只是烧毁了旗杆和一些配件。由于配件是装在木箱内烧毁的,联队有很多军官目睹,没有人起疑。

然而,后藤四郎偷偷将军旗交给自己好友,隐藏在一个神社里。

到日本投降后2年,复原回家的后藤四郎,才把军旗偷偷运回故乡长崎。

1959年8月,他向日本的NHK电视台公开了他隐藏十多年的秘密。

后藤四郎的动机不明,一般认为是坚持军国主义思想,才要留下军旗。

1963年春,在靖国神社宫司筑波藤麿郑重的请求下,后藤将这面“最后的军旗”交给靖国神社保管,一直到今日。

这也是唯一存世的日本联队军旗。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