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7月2日,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一千多年。当时的主人公早已化成尘土,归于天地。
“玄武门事变”是一场成功的政变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这次的血雨腥风,留下千古骂名。而是经过23年的励精图治、繁衍生息,使大唐的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的高度,史称“贞观之治”。
那么功败垂成的李建成,败给李世民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答案是笼络人心。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个人能力非常强。其实李建成的能力也不差。但是作为皇帝,管理一个国家,绝对不是一场独角戏。自己的能力是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忠贞不二地追随自己,是作为帝王更重要的本领。在这一点上,李建成跟李世民不知道相差多少个段位。
一、收拢尉迟敬德的手腕
尉迟敬德本来是刘武周的手下,后来兵败之后投降于李唐。结果没过多久,跟尉迟敬德一起投降的人又都叛逃,只剩下尉迟敬德一个人。李世民手下感觉尉迟敬德早晚也得跑,就把尉迟敬德抓到监狱里。
李世民知道后,赶紧让人放了尉迟敬德。然后跟尉迟敬德促膝长谈,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表示自己不但不会怀疑尉迟敬德对自己的忠诚,更是尊重尉迟敬德的选择,如果想走没有任何问题,希望带上自己准备的一些盘缠,表示曾经一起共事的情谊。
尉迟敬德虽然没走,但是内心一定是非常犹豫的,听了李世民这样一段话,内心的犹豫完全消失,从此开始誓死追随李世民。
李世民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身边,一直得到重用,也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而玄武门事变爆发前期,李建成眼看着李世民的势力日渐壮大,内心非常焦急。于是就看中了骁勇善战的尉迟敬德,想把尉迟敬德纳入麾下。有一次,李建成送给尉迟敬德一车金银珠宝,还给尉迟敬德一封亲笔书信,说自己对尉迟敬德仰慕多年,希望他们之间可以达成同盟。尉迟敬德不但退回金银珠宝,并义正言辞地回绝了李建成。
尉迟敬德把这件事讲给李世民后,李世民希望下次再有这样的事,就接受礼物,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李世民句句都是在替尉迟敬德考虑,如果李世民因为尉迟敬德的坦白,而开始怀疑他,或者说觉得尉迟敬德的坦白是在暗示自己什么,那么就真的有可能把尉迟敬德推到李建成这边。
李建成一看收买不成,就开始准备对尉迟敬德下手。这用人的本领高下立判,一目了然。
在整个玄武门事件中,尉迟敬德的作用非常重要。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后,去追赶李元吉,结果骑的马被缰绳绊住起不来,李元吉就赶来要掐死李世民,是尉迟敬德高呼一声吓退李元吉,并成功射杀李元吉。然后尉迟敬德又来到李渊身边,控制住整个局面。
二、收买常何
常何的名号可能没有尉迟敬德那么响亮,但是常何在玄武门事变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常何早年参加瓦岗军起义,后来随着李密兵败,最后也投靠了李唐。
公元624年李世民早已收买常何,让常何负责玄武门的守卫,而且还让常何收买禁军。这时候的李世民,当然不能预见自己两年后的玄武门事件,但是李世民懂得有备无患。
当时还是李建成手下的魏征,曾经也去替李建成收买常何。但是李世民这边,基本上每次拉拢人,都是自己亲自去游说,并且可以做到推心置腹,但是李建成就没有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
那么在常何心目中,一定感觉自己在李世民心中分量更重。而且常何也是聪明人,他从种种事件中,看到了李世民的不凡潜力。所以果断站队到李世民这边。
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自己不利,于是向李渊密奏,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而且准备暗杀自己。李渊听到后勃然大怒,要他们兄弟三人当面对质。
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入宫面见李渊,玄武门是必经之路。李建成一直以为玄武门守卫常何是自己人,也就没多想骑马正常进入玄武门,但是发现周围气氛不正常,想要掉头逃跑的时候,常何早就紧闭玄武门,断了二人的后路。在此之前,李世民的八百名伏兵早就在玄武门内部安插好,二人也就插翅难逃。
三、写到最后
以上举了尉迟敬德和常何两个人的例子,就可以知道李世民比起李建成,在用人这方面要强得多。而且李唐开国众多武将,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到达白热化的时候,不是直接站在李世民这边,就是保持中立。站在李建成这边的人少之又少。
一方面原因是李建成久居朝堂,行军打仗的经历越来越少。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建成觉得自己身为太子是继位的正统,对朝廷的官员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难跟文武百官做到推心置腹,有的也只是利益上的收买。
像魏征这样的人之前站在李建成这边,并不是因为李建成的个人魅力,而是魏征认为李建成是太子,是未来的大唐皇帝,自己应该站在这名正言顺的一方。
而李世民的手下,能够一直追随李世民,不是因为李世民是皇子,而是因为他们被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心甘情愿为李世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所以说李世民在知人善用上,绝对是佼佼者,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