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说神仙系列(六)保驾护航的行神

牛奶文化 2024-03-13 02:29:45

公元前98年,匈奴侵入雁门。公元前97年正月,汉武帝下令征发全国“七科谪”和勇敢之士,组成北征大军,再度对匈奴发动进攻。

据《汉书》记载,当时汉武帝所派将领为李广利,这位李将军正是他的妃嫔李夫人的亲哥哥。

也许是李将军身份特殊,也许是汉武帝对这次征伐的重视,因此,在李将军率十万大军出征匈奴之前,由丞相刘屈氂(máo)为其祖道,送至渭桥。

其中,“祖道”就是指古人为出行者祭祀路神而设宴送行的礼仪。

无独有偶,在《在荆轲刺秦王》和《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也提到了“既祖,取道”的内容。看来,古人在出远门前,都有祭祀路神的仪式,毕竟出入平安是大事。

那么,路神的原型是谁,古人又在祭祀方面又有哪些讲究,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路神”的二三事。

‬路神的原型是哪位

路神,又被称为行神和道神。是护佑人们出行平安的神祇,而关于路神的原型,在神话传说中大致有三个。

第一个原型来源于上古时代共工氏的子嗣~脩(xiū)。根据,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祀典》的记载,说:炎帝后裔水神共工有个名为脩的儿子。

脩作为神二代,禀性恬淡,没有别的嗜好,就是喜欢游山玩水,探寻名山大川。只要舟车所至,他必足迹所达。于是,古人就把这位最早的“驴友”称为“路神”。

第二个原型来自《宋书·历志》引用《四民月令》中的记载,说是黄帝的儿子累祖很爱旅游,爱到什么程度,居然以身殒命,死在了旅途之中,于是就有了“路神”的名号。

当然,也有人提出,说此“累祖”应该是彼“嫘祖”,因为在宋代的《云笈七签》中就有记载,说陪着黄帝游历四方,并死于途中的那个“嫘祖”,应该是发明养蚕的嫘祖,轩辕黄帝的正妃。

嫘祖“因公殉职”,令黄帝悲痛欲绝,于是,他封嫘祖为“路神”,希望她在天之灵能够保佑天下人旅行安康。

第三个原型是大名鼎鼎的妈祖,在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北宋莆田湄洲有一个林姓女子,得道成仙后,居然救了奉命出使高句丽的大臣路允迪,她的事迹被大家屡屡传颂,成为了海上的保护神。

由此,路神的职责范围,也由陆地扩大为海洋。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到来,我们头顶上的一方天空,也成了路神的照管范围。于是,路神就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护佑神。

路神为何很重要‬

路神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从庶民百姓到王侯天子,为什么都要将路神列入重点的祭拜对象?

这是因为在古代出远门不仅需要经年累月的跋涉,而且路途中危险重重,生死未卜。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一路上有严寒酷暑、身体抱恙、猛兽突袭、强盗威胁等,稍有不慎恐怕就要命丧黄泉。

正因如此,古代旅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出行时辰、方向的选择很有可能决定行人的生命安危。

因此,在古代还有了专门记载出行避讳的书籍。比如,在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术数书秦简《日出》中,就有关于“行规宜忌”记载的竹简151支。

有人统计,按照古时的黄历一年中不适合出行的日子就多达160多天。

所以,古人在出行前不仅要祈求路神保佑,而且还要郑重算上一卦,只有选吉时、择吉向,才敢出行。

‬古人如何祭路神

古人祭祀路神,是为了让掌管行人旅途的路神,帮助行人以求道路之福,防止行人迷路。

在古代,人们出行前的祭神习俗通称为“祖道”。“祖”的地点一般在家门、城门、河畔和桥边。

祖道风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有关先秦的祖道仪式,在《仪礼•聘礼》中就有记载:“出祖,释軷(bá),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

意思是说,在祭祀路神之时,先要委土成山,再放上一只牲畜,由使者进献酒和肉脯以祈祷。然后,大家在旁边饮酒饯行。礼毕,乘车从牲畜身上碾过,寓意行道之人前路无艰险。

到了汉代,祖道之风依然盛行,甚至还能借助祖道是否顺利来预测祸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祭祀的已不再是祖,而是各地自己的路神。

魏晋以后,祖道祭祀行神的意义逐渐淡漠,而有关祖道活动的诗歌也慢慢兴盛。

到了唐宋时期,流行的送别诗就是对祖道诗歌的继承和发展。而在祭祀方面,路神的分工也日益明确。比如,以陆地行神为代表的五通神、紫姑神,以及水上行神妈祖、龙王等。

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所以南方吴地也称其为“路头神”。

这个“路头”就是我们介绍的“路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实际上,关于路神的具体形象和职能,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传说。不管怎样,希望大家春节出行注意安全,一路平安。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腊月正月我们随时见。

0 阅读:1

牛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